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12 题号:284600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花衣和日记本
残雪
①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绿小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难看死了。可是没有别的衣服,只能穿它们。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马上就听到了议论,“乡下人……”女孩们说。有一个长得像洋娃娃的同学还特地到我跟前来问:“你怎么穿这种衣服啊?”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②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土里土气。不过毕竟是孩子,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她们就忘了这事,又和我玩起来了。当然,我知道她们当中有几个是从心里瞧不起我的。想想看,一个瘦小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亲用手工赶制的,硬邦邦红彤彤的大花衣,同样硬邦邦的紫色花裤子,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土得掉渣了。我是不敢同人比穿的,我的最大愿望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一来我瘦骨伶仃,穿衣服撑不起;二来我的所有衣服全是便宜布,母亲粗针大线缝制的,上不得台面。
③尽管样子难看,尽管从来出不了风头,尽管老师也因为我的“出身”看我时带着异样的眼神,我却并不消沉。现在回想起这事来有点怪,或许是我体内超出常人的活力给了我某种自信?我总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来没有一刻消沉过。荡秋千我能荡得最高,短跑我能跑得最快,作文我能写得最好,算术总是第一。当然我做这些事也远比别人认真,付出也比别人要多。
④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交给他批改。他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一个正式的日记本,外面有塑料壳的那种。那时的塑料是很贵的,是时髦的东西。星期六,父亲带我上街去买本子。我们来到百货店的文具柜,我看 中了柜里的好几种,红的、黄的、有花儿的,我激动得一颗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可是他叫营业员拿出来翻了翻,又退回去了,说:“太贵了。”我大失所望。后来去了第二家,又看了一通,父亲还是说:“太贵了。”这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但还抱着希望。第三家是大百货公司,里头什么日记本都有,我看得眼花缭乱。我觉得那本鹅黄色的,厚厚的最合我意。我眼巴巴地看父亲和营业员商量了很久,最后,父亲居然叫营业员拿出一个墨绿色的,马粪纸的外壳,然后再要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粪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好!这不就是日记本了吗?”我站在那儿,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我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同学们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壳的日记本,委屈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⑤于是我就在这个一半马粪纸一半漆布做成外壳的日记本上写日记了。我的字迹端端正正,我几乎每隔几天就发誓,我要努力锻炼自己, 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当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日记本放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让人害臊!
⑥当我长大后,再去看父亲给我买的日记本时,就发现了他深藏的一番苦心。本子的纸张十分好,根本不是低档货;而墨绿色的外壳更是大方朴素,很有格调,确实比那些塑料壳本本好看多了。我那个时候看不出,是因为我还没修炼到他那个份上吧。啊,那种压抑,不是于无形中打掉了我身上的轻浮之气吗?回想这一生,的确从未真正轻浮过,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谋深算”的父亲的 影响吧。
⑦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是为了省钱,以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父亲给我挑日记本则是于无言中教会我什么是朴素之美。那一次的委屈刻骨铭心,是不是就因为这,我的小说里头才从来容不得花哨的形容词,也容不得轻浮呢?
1.选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④段画直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4.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请概括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读完选文,你内心一定有所触动,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知识点】 记叙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题目。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

   

①他的亲人,有13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温家宝。

②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一样。早年,她只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天津城里一条古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喜欢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儿了?”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他带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国家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1942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他这样深情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

③三年前春天的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给母亲打电话:“妈,我讲得怎样啊?”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他的演讲,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母亲的,并说到“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

④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

⑤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位哭泣的母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无钱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一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全国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

⑥多幸福啊,总理的母亲。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雷打不动的,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⑦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自《意林》,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找出能印证第⑥段“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三件事。
3.第②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的生活片断有何用意?
4.分析第⑤段中“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一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5.从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
6.古人曾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叹,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面对七旬总理与九旬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
2019-04-16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①我的经历很简单,出生在北京,上海长大,北大求学,到敦煌工作。几年前的一天,中欧商学院到敦煌考察,请我去参加他们的会议。我一到会场,就看到大屏幕上显示了八个字:简单相信,傻傻坚持。会议还请我发言,我就说:那屏幕上的八个字,说的不就是我嘛!当时大家都笑了。

②父亲走了以后,我们一家骨肉分离,天各一方。当时,我和老彭刚结婚不久,老彭在湖北武汉,我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就回到甘肃敦煌。

③那段时间我比较痛苦和迷茫,我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流浪者,在时代和命运的激流中,从繁华的都市流落到西北的荒漠。每当心情烦闷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向莫高窟九层楼的方向走去。在茫茫的戈壁上,在九层楼窟檐的铃铎声中,远望三危山,天地间好像就我一个人。周围没别人的时候,我可以哭。哭过之后我释怀了,我没有什么可以被夺走了。

④但是,我应该如何生活下去呢?如何在这样一个荒漠之地继续走下去?常书鸿先生当年为了敦煌,从巴黎来到大西北,付出了家庭离散的惨痛代价。段文杰先生也有着常人无法承受的伤痛。这样伤痛的人生,不只我樊锦诗一人经历过。这也许就是莫高窟人的宿命。历史上凡是为一大事而来的人,无一可以幸免。

⑤那段时间我反复追问自己,余下的人生究竟要用来做什么?留下,还是离开?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我应该成为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我应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应该有权利和自己的家人吃一顿团圆的晚饭。没有我,这个家就是不完整的,孩子们的成长就缺失了母亲。但是,在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操纵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经历了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经历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我感觉自己已经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了。如果要我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敦煌需要我,我也离不开敦煌。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⑥我已经习惯了和敦煌当地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洞窟调查、记录、研究,我习惯了每天进洞窟,习惯了洞窟里的黑暗,我享受每天清晨照入洞窟的第一缕朝阳,喜欢看见壁画上的菩萨脸色微红,泛出微笑。我习惯了看着洞窟前的白杨树在春天长出一片片叶子,又在秋天一片片凋落。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直到现在,我每年过年都愿意待在敦煌,只有在敦煌才有回家的感觉。有时候大年初一为了图清静,我会搬上一个小马扎,进到莫高窟里去,在里面看看壁画,回到宿舍再查查资料,写写文章,在我喜欢的石窟文化里自得其乐。

⑦后来建设数字敦煌,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设想。第一,数字化的敦煌壁画信息库建设,真实保存壁画本真信息,同时也可以真实反映壁画当前的状态,既可以为敦煌艺术的保存和研究提供基础性的信息,也可以为制定壁画保护的措施和研究壁画变化的原因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作为壁画保护的重要档案资料,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第二,找到一种方式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级智能数字图像,利用敦煌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让游客可以窟外看窟,减轻洞窟的开放压力,真正地实现一劳永逸。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⑧扎根敦煌,研究壁画,保护莫高窟,建设数字莫高窟,一干就是58个春秋。在这平淡而有意义的日子里,我的心也就越来越踏实了。

⑨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让他笃定相信并且热忱奉献的爱好,他就可以担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甚至面对死亡。所有的身外之物终将远离,而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心热爱并且愿意付出的那个真实的自我。

(摘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

1.本文是樊锦诗先生的自述,在本文中,作者重点叙述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重点叙述这些内容?
2.下面两段文字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我习惯了每天进洞窟,习惯了洞窟里的黑暗,我享受每天清晨照入洞窟的第一缕朝阳,喜欢看见壁画上的菩萨脸色微红,泛出微笑。我习惯了看着洞窟前的白杨树在春天长出一片片叶子,又在秋天一片片凋落。
(2)一个人找到了让他笃定相信并且热忱奉献的爱好,他就可以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甚至面对死亡。
3.“如果要我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4.文章题目是“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2023-08-16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大将军》,完成后面小题。

大将军

葛闪

将军以少于对方一半的兵力,面对敌人坚固的城池,还有城头上叫嚣着的乌压压的敌军,丝毫不显畏惧。是的,将军一生戎马,一杆金枪,一匹白马,一腔碧血,一颗丹心,何曾惧过任何一个对手?又何曾打过任何一次败仗?

这样的阵仗,将军见得太多了。一如从前,将军指挥若定,纵横开阖,双目如电,一声“杀”字响彻云霄,带领着众将士发动了攻城的号令。“将无贪生之意,士有必死之心”,在战略战术配合得当的基础上,加上众将士的勇猛无敌,战争的结果如将军料想的一样——己方胜利。

城里城外,城上城下,满是尸山血海,断壁残垣。已是白发苍苍的将军站在城头上,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和旁边众将士摇旗呐喊、兴高采烈的神情截然不同。众将士对将军的神情也已习惯,见惯不怪了。将军为朝廷效力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连一次败仗都没打过,“常胜将军”的封号那是实打实的真金含量。但是,谁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打胜仗之后,大家都兴高采烈,唯独将军一个人忧心忡忡,双眉紧蹙?

将军一生,大大小小二百七十六战。特别是这次,是他平生的最后一战。皇帝说了,将军此战之后,就在京城赐他一处大宅,让他颐养天年。这最后一战依然胜得漂亮,将军当在征战生涯中,画上一个完美至极的句号,可他为何依然一如从前那般满脸忧愁,闷闷不乐?谁都奇怪,但谁也都不敢去问。

将军班师回朝。金銮殿上,皇帝对其大加褒扬,肯定其戎马一生战功赫赫,赐号“护国威武将军”,并有免死金牌一枚。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朝中文武莫不艳羡,纷纷对将军祝贺不已。

将军退休了,整天就逗弄儿孙,养鸟种花。将军身退,但威名永存。能文能武的他,不仅马上金枪扬威,马下对治国之道也颇有见地。皇帝隔三差五,只要得了空,便会移驾将军府邸,与他下个几盘棋,从棋子敲落之间向将军讨教治国之道。将军也不推托,与皇帝常是谈笑风生之中,棋子翻飞之间,将胸中丘壑不经意地搬出来。君臣之间,也落得其乐融融。偶尔间,皇帝也会问起将军那个问题——为什么每战胜利后,从没见过他展笑扬眉,反而都是愁云满面?将军笑笑,说过去了,不想再提了。皇帝也笑笑,不再强求答案。

时光荏苒,将军更加苍老,但精神还算矍铄。皇帝去了后,新皇登基。新皇也算是开明之君,殿堂之上,既能自有主见,亦能耳畔容得下忠谏之言;朝堂之下,既能勤学苦读,又能微服走访民间,体恤民生。特别是效仿其父皇,经常到将军府邸和将军下棋论道,算是对将军礼遇有加,厚泽绵长。新皇和他父皇一样,对于将军的传奇一生的好奇心更加浓厚,也常会问起将军那个问题——为什么每战必胜后,从没见过他展笑扬眉,反而都是愁云满面?将军依然是笑笑,说过去了,不想再提了。新皇雅量,也是笑笑,不再强求答案。

终有一天,将军卧床一病不起,各方大夫也都来瞧过,均摇头叹气,说将军是即将油尽灯枯,即使华佗再世也无回天之力,怕是撑不了几日了。皇帝闻之,悲恸至极,銮驾摆至将军府邸,破开天之例,终日常驻将军府。将军府上下,无不铭记圣恩。

七日之后,将军弥留之际,皇帝紧紧抓住他的手,轻声说:“老将军,朕想问一个问题。虽然朕知道此时问确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朕如果不问,必将成为心结。”

将军艰难地点点头。

“将军一生大小二百七十六战,朕未登基时就大为敬佩。但朕更为奇怪的还是那个问题——古往今来的那些千古名将,打完胜仗莫不神采飞扬的,可将军为何有别常理,每战必胜之后,却都是忧愁不已,满面悲痛?”

将军惨然一笑:“别人看到的是胜利后的繁华,我想到的是千百万个女人没了丈夫,千百万对父母没了儿女。别人看到的是刀枪剑戟的战场,我想到的是一条血肉模糊的路呀。只要有战争,不管是我方胜利还是敌方胜利,战场上倒下的那都是人呀,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呀。皇上呀,每每想到这些,叫我如何展露笑颜?”将军很是激动,一连气说完,便呼吸急促,不久便永远地闭上眼睛。

皇帝终于明白,原来将军也有他自己的心结。只不过,自己和其他人的心结都是出于好奇,而将军的心结,却是超越了人类私欲的升华。皇帝下旨,新赐将军封号,没有任何浮华的意义,也没有任何功德性的字眼,只有“大将军”三个字,世代永袭。

皇帝说,世间最大不是天,不是地,不是海,更非天子帝王之家,而是以“仁”字为最大。将军大仁大义,大境界大胸怀,此乃真正治国之道。

自此,朝廷注重休养生息,外抚众国,内以仁政。数十年没有战争,全国上下,一片清明。

1.在文中将军的封号发生了几次变化,阅读本文说说将军获得每个封号的原因?
2.文中多次提到将军的心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将军的心结是什么?
3.本文中的两个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与下列哪些选项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D.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018-07-17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