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4 引用次数:121 题号:2930345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查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查,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查。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 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李 斌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鼓舞人们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为春和景明的中国气象增添奋斗底色。

②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③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以梦想导引航程。没有目标的生活,犹如没有罗盘的航行;没有梦想的生命,犹如没有色彩的春天。“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它曾支撑共产党人浴血奋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它曾引领中国人民白手起家改造山河,建设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它也曾掀开改革开放大幕,谱写出一曲国富民强的奋斗赞歌。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只要我们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④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靠创新决胜未来。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这是自然规律写照;日新之谓盛德,不日新者必日退,这是社会规律使然。核心技术催生核心竞争力,新兴需求造就新兴业态,创新的杠杆,总能撬起出乎意料的奇迹。从“一曲星梦东方红”,到“嫦娥奔月创奇迹”,惊世成就充分说明,“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追梦人的脚步永远向前,改革者的精神维新不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革故鼎新、别开生面,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我们就能用好历史机遇期、掌握发展主动权。

⑤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用实干描绘盛景。大江奔流永无止境,大浪淘沙沉者为金,大道至简实干为先。行行重行行,不怕万里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民族复兴行进至关键一程,犹如河入峡谷、风过隘口、山登半腰,正值紧要之时,所以更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以事艰而无为,只因任重而奋行。“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以必成之心,入艰难之境,创未有之业,无限荣光将由此续写。

⑥“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毛泽东同志曾如此远眺未来。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当此奋发有为的新时代,时和势都在中国这一边,我们更加懂得梦想的价值、创新的重要、实干的意义。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心怀梦想、勇于创新、奋勇拼搏,我们的事业将所向披靡,中国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2日   (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没有目标的生活,犹如没有罗盘的航行;没有梦想的生命,犹如没有色彩的春天。
3.综观全文思考: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③④⑤段分别从“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以梦想导引航程’‘靠创新决胜未来’‘用实干描绘盛景’”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和中心论点一一对应,论证非常严谨。
B.第③段中用排比句列举史实,雄辩有力地证明了“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
C.文章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句,充分说理,读起来委婉诙谐。
D.文章结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心怀梦想、勇于创新、奋勇拼搏,我们的事业将所向披靡,中国的前途将不可限量”立足新时代,发出号召,非常鼓舞人心。
2020-02-04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面,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子。诸君倘若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学问胃口。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的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就像电,越摩擦越出。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会这样做。我是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选自《敬业与乐业》,梁启超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9月版,有删减)

1.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如何获得学问之趣味,请根据文意填空。
(1)无所为:意思是做学问需无功利;
(2)不息: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深入的研究:意思是________
(4)找朋友:意思是做学问需有共事共学的朋友。
2.下列不适合做第五节论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研讨政治经济等问题,在谈笑风生间完成了著作。
B.居里夫妇在一起研究放射性元素,他们兴致盎然,后来共同发现了镭。
C.明代的宋濂常去百里之外请教老师,他不辞辛劳,最终成为一代名儒。
D.季羡林与张中行相遇,常会交流学术问题,乐在其中,成为校园一景。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结尾句的理解。
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4.中考临近,秦怀越发感到学习辛苦、无趣,作为同学,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话对他进行鼓励。
2019-06-11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规矩是生命的防线       韩青

①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原本能实现的理想就会被搁浅,不一而足。

②因此,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规矩,并且要在它管辖的范围内做事、做人。这就像火车一样,必须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进,才能拥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目标,一旦脱离了自己的轨道,结果就不言而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而一个不懂规矩的人,在抵达诗和远方之前就出事了,甚至永远跟未来美好的一切诀别了。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守规矩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尊重和升华。

③《三国志》中记载: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时,下令任何人不得踩踏,违者斩,可自己的马却受惊踏入其中,于是他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却带头去破坏它,又怎能让三军执行呢?说罢,拔出宝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古人割须割发都是一种刑罚,而他自刑,全军震动,也使军队纪律更严明。如果他带头不守规矩,那么他就不可能打下自己的江山,也不可能成为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④说实话,好规矩的确能成就人,而将它化作具体行动的人,品格得过硬。《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西汉大臣张安世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耶!从此与此人绝交。他作为功臣,虽食邑万户,却仍穿夫人亲自纺织的布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不望私谢之举了。可见,他做自己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超然物外,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要。这就是他的好规矩,而他在落实它的过程中,显然有过硬的品格贯串始终,否则,再好的规矩也会成为一朵谎话。而如此过硬的品格,往往都源于一颗优等的心,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⑤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旦你脱离了或破坏了它,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所谓守规矩,既指自己守规矩,又指自己守别人、别物该有的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别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他物之上。

⑥由此可见,规矩就是生命的防线。有了它,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会被拒之于心门之外,进而防止我们误入歧途。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钱穆先生的文章《做人的规矩》引出下文,展开对规矩的阐述。
B.本文以总分总的形式行文,思路清晰,脉络清楚。
C.第⑤段运用道理论证,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有力。
D.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破坏,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通读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守住规矩”。
2021-11-20更新 | 1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