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4 引用次数:115 题号:298268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黑辫子•红绒鞋
时间会风化记忆,风化情感。在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我已经度过了最宝贵的年华。今天,当我步入了不惑之年时,我始终铭记着一位影响我人生轨迹的人。她就是我的姐姐,一位淳朴、平凡的山区妇女。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故乡坐落在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山旮旯里。我们兄弟姐妹6人在那块小天地里,从童年时代就见识了生活的艰辛。记得有一年冬天,终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母病倒了,医生诊断是晚期肺癌。父辈们悄悄地流泪了。年小的孩子们仿佛在同一天里都变得懂事了。我们用尽好言好语安慰奶奶,并且和大人们一道严守着病情的“秘密”。一天深夜,奶奶几次艰难地唠叨:“嘴里发苦啊!想吃点清口的东西!”父辈们个个囊中空空,只好分头去借。这时候的姐姐已经是16岁的少女,她留着两条又黑又长又粗的辫子,那是她从小就非常珍爱的。第二天一早,她背着家人偷偷地在磨坊里把辫子剪掉了,双手捧着它跑进了离村子几十里之遥的供销社土产收购站。两条乌黑的辫子放进了称碎铜烂铁的秤盘里,她换回了两瓶罐头。可是姐姐的孝心终于没能挽留住祖母的生命。
1975年初冬,我在辍学多年之后重新走进了中学课堂。然而,贫寒的家境使我无法住校上课,我只好顶着晨曦和夜幕在崎岖的山道上来回奔波。一天放学后,铺天盖地的雨雪封住了去路,但饥肠辘辘,我只好踩着泥泞往回赶。当跑进家门时,两只鞋里全是泥水,母亲急忙端下刚刚做完晚饭的铁锅,把我那双湿淋淋的布鞋放在灶膛里烘烤。第二天清早,鹅毛大雪仍在纷纷扬扬,当我端锅取鞋时,鞋已不复存在,只有化为灰烬的鞋子的模样。正在我难过流泪之时,即将要出嫁的姐姐拿出了她心爱的一双红条绒鞋让我穿上去上学。红色的条绒鞋在那白色的世界里分外耀眼。快要走进学校时,我突然意识到这红鞋即将给我带来“灾难性”的羞辱,为避免同学们的讥笑,我将姐姐最喜欢的红条绒鞋埋在了雪地里,赤脚走进了教室。谁知放学后,我在茫茫雪海里双手不停地扒开厚厚的积雪,苦苦地寻觅,最终也未能找到。当我忐忑不安回到家中请求姐姐宽恕时,姐姐反倒平静地说:“人一辈子要丢失很多的东西。只要丢得值得,就不用伤心。”其实,这双鞋在姐姐眼里,犹如芭蕾舞演员珍惜的红舞鞋一样,平日里她自己也轻易不肯穿。
后来,我走出了大山,姐姐也由少女变成孩子的母亲。我们姐弟从此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环境里。那两条乌黑的辫子和一双红绒鞋却一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么多年来,当时的情形还常常在脑海里闪现。
1.请找出作者概括姐姐形象的一句话写在下面,并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形象:                                                                 
作用:                                                                 
2.回忆姐姐的两件事,以记叙为主,同时采用了描写的方法。前一件事侧
       描写;后一件事侧重           描写。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件事的内容。
                                                                      
                                                                      
4.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内容,为什么反复强调辫子的“黑” 和绒鞋的“红”?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A.来自作者真实的记忆。
B.用鲜明色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突出姐姐的优秀品质。
C.用鲜明的色彩,象征姐姐美好的形象。
D.辫子本来就是黑的,绒鞋本来就是红的,这是写实的方法。
5.5.“人一辈子要丢失很多的东西。只要丢得值得,就不用伤心”,这句话很有生活哲理,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谈谈它的哲理所在。
                                                                          
                                                                          
6.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是姐姐的什么思想品质使作者终身难忘?你将在实际的生活中如何践行这种美德?
                                                                             
                                                                             
                                                                             
【知识点】 记叙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细雨探花瑶

冯骥才

①不管雨里的山路多湿滑,不管不断有人说“你别把冯先生扯倒”,老后还是紧抓着我的手往山上拉,恨不得一下子把我拉到山顶,拉进那个花团锦簇的瑶乡。这个瑶乡有个可以入诗的名字:花瑶。

②花瑶,得名于这个古老的瑶族分支对衣装美的崇尚。然而,隆回县政府为花瑶正式定名却是上世纪末的事。这和老后不无关系。

③老后是人们对他的昵称。他本名叫刘启后。一位从摄影家跨越到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殉道者。我之所以用“殉道者”,不用“志愿者”这个词儿,是因为志愿多是一时一事,殉道则要付出终生。为了不让被声光化电包围着的现代社会忘掉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原生态的部落,二十多年来,他从几百里以外的长沙奔波到这里,来来回回已经二百多次,有八九个春节是在瑶寨里度过的,家里存折的钱早叫他折腾光了。也许世人并不知道老后何许人,居住在这虎形山上的六千多花瑶人却都识得这个背着相机、满头花发的汉族汉子,而且没人把他当做外乡人。花瑶人还知他们的“鸣哇山歌”和“桃花刺绣”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后是有功之臣,他多年收集到的大量的花瑶民歌和桃花图案派上了大用场!记得前年,老后跑到天津来找我,提着沉甸甸一书包照片。当时他从包里掏出照片的感觉极是奇异,好像忽然一团团火热而美丽的精灵往外窜。原来照片上全是花瑶。那种闪烁在山野与茂密竹林里的红黄相间的圆帽与缤纷抢眼的衣衫,刺绣的样式和图案都是花瑶先祖传下来的,那独特的风格是在别的地方绝见不到的。我还注意到一种神秘的“女儿箱”的照片。女儿箱是花瑶妇女收藏自己当年陪嫁花裙的箱子,花裙则是花瑶女子做姑娘时精心绣制的,针针倾注了对爱情灿烂的向往,件件华美无比。它通常秘不示人,只会给自己的人瞧。看来,老后早已是花瑶人的知己了。

④这时,音乐声与歌声随着霏霏细雨,忽然从天而降。抬头望去,面前屏降似的山坡上,参天的古树下,站满了头戴火红和金黄相间的圆帽、身穿五彩花裙的花瑶女子。那种异样又神奇的感觉,真像九天仙女忽然在这里下凡了。跟着是山歌、拦门酒,又硬又香的腊肉,混在一大片笑脸中间,热烘烘冲了上来。一时,完全忘了洒在头上脸上的细雨。而此刻老后已经不在前边拉我,而是跑到我身后边推我,他不替我挡酒挡肉,反倒帮着那些花瑶人拿酒灌我。他这个瑶家人啊!

④在村口,一个头缠花格布头布的老人倚树而立,这棵树至少得三个人手拉手才能抱过来。树冠如伞,葱郁茂密,树皮似钢,黑亮坚硬。站在树前的老人显然是在迎候我们。他在抽烟,可是雨水已经淋湿了夹在他唇缝间的烟卷,烟头熄了火。我忙掏出一支烟敬他。老后对我说:“这老爷子是老村长。大炼钢铁时,上边要到这儿来伐古树。老村长就召集全寨山民,每棵树前站一个人。老村长喊道,‘要砍树就先砍我!’这样,成百上千年的古树便被保了下来。”

⑤古树往往是和古村或古庙一起成长的。它是这些古村寨年龄尊贵的象征。如今这些拔地百尺的大树,益发葱笼和雄劲,好似守护着瑶乡,而这位屹立在树前的老村长不正是这些古树和古寨的守护神吗?我忙掏出打火机,给老人点燃。老人用手挡住火,表示不敢接受。我笑着对他说:“您是我和老后的‘师傅’呀!”

⑥他似乎听不大懂我的话。

⑦老后用当地的话说给他听。他笑了,接受我的“点烟”。

⑧待入村中,渐渐天晚,该吃瑶家饭了。花瑶姑娘又来唱着歌劝酒劝吃了。她们的歌真是太好听了。听了这么好听的歌,不叫你喝酒你自己也会喝。千百年来,这些欢乐的歌就是酒的精魂。再看屋里屋外的花瑶人,全在开心地笑,没人不笑。

⑨然而,真正的高潮还是在饭后。天黑下来,小雨停了。在古树下边那块空地—实际是山间一块高高的平台上,燃起篝火,载歌载舞,这便是花瑶对来客表达热情的古老的仪式了。

⑩亲耳听到了他们来自远古的鸣哇山歌了,亲眼瞧见他们独有的鸟飞蝶舞般的咚咚舞、有着独特演奏方式的八音锣鼓。只有在这大山空阔的深谷里,在回荡着竹林气息的湿漉漉的山里,在山民有血有肉的生活中,才领略到他们文化真正的“原生态”。现在一些地方喜欢把这些民族的歌舞搬到大都市的舞台上,说是展示民族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商业表演和文化作秀。人们在秋收后跳起庆丰收的舞蹈时,心中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和驱邪的愿望才是舞蹈的灵魂,才是真正的“原生态”的文化;都市舞台上的舞蹈没有了原发的舞蹈灵魂,一切的动作和表情都不过是模仿和做“丰收秀”而已,这样的炒作和文化作秀不如不要。

花瑶的篝火晚会在深夜中结束。

在我的兴高采烈中,老后又说:“下次我们再来看看花瑶的婚俗,见识他们‘打泥巴’,用泥巴把媒公从头到脚打成泥人。那个太特别了,别的任何地方也没有。”

我笑着说:“我当然知道。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来见识见识花瑶!”

这话叫周围的人大笑。笑声中自然有对老后的赞美。

如果每一种遗产都有一个“老后”这样的人守着它,那该有多好啊!

(选自《文汇报》,文章有删改)

1.作者亲临花瑶,领略了那里的原生态。本文中花瑶的“原生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文中写老村长带领全寨山民保护古树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称老后是“殉道者”,又为什么称老后是“瑶家人”?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树冠如伞,葱郁茂密,树皮似钢,黑亮坚硬。
4.本文是冯骥才先生2009年在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候所写的手记,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2021-08-12更新 | 1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1.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3.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2023-10-08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九瀑连珠

袁伟望

①我是随驴友从外辽进入梁皇山景区的。外辽村的寮斗地貌与桃源般的山村风光,很有一种味道,我每年都会到外辽村来走走看看,品品农家菜。入景区前见碧波潭,潭为人工湖,湖面碧波荡漾,伴有虎跳亭,山道卵石,山溪水潺潺悦耳。人说,或把酒临风,或品茗聊天,或发呆虑烦,此处都为绝胜佳处。走着,前面梁皇茶寮就迎接着我们了。茶寮有何好茶?茶室里没有人,却有贡茶介绍伺候:相传梁宣帝避隐外寮,常至此处品茗读书。此处好茶嫩绿香郁,是既色泽绿翠、白毫显现好看,又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梁皇山茶还具骨重特色经久耐泡!茶寮虽没人品茶,我却在此地留恋逗留多时,感受此处的清风、流水、树色。

②之后,我进入瀑潭相连的九瀑连珠景区。首见孔雀瀑,孔雀何在?细观,水流从孔雀颈项与项背流下,孔雀正引颈探首向上。孔雀想开屏吗?孔雀是否也向往梁宣帝品茗读书的生活?我忽就对命名孔雀瀑的人,心生敬意:这脑袋,这脑袋瓜里蕴藏着的想象力!这样一想,眼前的水流像是有了感情,瀑布的水流声,听起来,也感觉特别悦耳,横斜在瀑布前的树梢也随着生动起来。我转头看那细细的一线飞渡的仙桥,也有了一种特别轻灵的感觉。我还进一步想,梁皇山云雾漫漫时,飞渡仙桥具有的那七夕鹊桥般的景象,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美妙与想象呢?

③再见是情人瀑,山水石皆有了情,我感觉自然的一切也是多情的了。情人在心啊,两水流中间夹一颗心型石,这不就是情人瀑吗?上下泉瀑,首尾相合,中分左右,真心相守,天长地久,生生世世,真情永远,这不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吗?命名情人瀑的人,命名时是否想到西湖月老祠的联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姻缘?或者连带着想到了《西厢记》《琵琶记》?赏景故事是不是因此更加丰厚了呢?(A)到放心潭了,我站在瀑布前看瀑水冲潭,水激浪飞,飞花溅玉,听水声哗哗喧腾,站着而了无心事,心也真就放下来了。我行走在山水间,已经把心交给自然山水了,此处,让我把心放下歇一会,也不错。看瀑布上头的一枝绿叶透着阳光,我心也阳光明媚。且把心放下,我想到了西湖的留下,西溪且留下,杭州西湖那边,多有宋帝宋都的历史文化意蕴啊。

④彩虹瀑在眼前了。据传,当年徐霞客寻幽探胜至此,被眼前美景吸引,他站在崖边,仰望飞瀑,见太阳斜挂崖顶,光照峡谷,水波与浪花相互追逐、交相辉映,犹如长虹飞舞,美不胜收,飘飘欲仙。我真看到峡谷阳光与飞瀑如彩虹了。景是美的,但我心里却另有一点点不舒畅:400多年前的那一天,徐霞客听说虎伤数十人而留宿梁皇驿,他哪有工夫到这山上来游玩呀?据传,是据谁传的呢?乐一乐倒可以,但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就不要太随意去据传据说他了吧?我是霞粉,我心有担忧,现在是太有人愿意把文学想象当真人真事了,碰到一点有关旅游的事,就想方设法想着要与徐霞客搭上界,譬如好好的前童、岔路、桑洲麦饼,多有个性!却一定要来个霞客饼。

⑤将军潭到了,将军,又据谁传了吗?(B)这里倒是没有了据传,而是说,潭在彩虹瀑布下,潭水碧绿清澈,从高处眺望潭水,滔滔不绝,咆哮而下,峻峭之石,如英武将帅,瀑布之猛,又酷似勇猛将军,以将军命潭,也确增人一份勇猛神思。下面有隐龙瀑,一条白练喷涌,隐于深涧,似游龙藏谷,让龙的传人——我们精神一会,也真不错。让我有心找找隐龙隐在哪儿,真隐隐约约在树隙间看到了两级瀑布,又可乐了一番。这一带山势有点陡峭,上山来的人走走停停,停着歇歇,喘口气,也真需要点龙精神。

⑥接着出现在眼前的是鳌石潭,这里不要有太多的想象,潭中有石如鳌鱼,果真,细看,有石如鳌鱼头脊。象形是人类的很大一种本事,连文字也是从象形开始,山水旅游中象形联想也真是好,增添种种的生活情趣。传说鳌鱼要翻身,让鳌鱼安定,不翻身,世界太平,也确寄寓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命鳌石潭也很好,很有一番妙意。山石为天地精华,齐天大圣孙悟空也从大石头中嘣出,溪坑中出现别样的累累垒石,命潭为敬石潭,给受天地精华的精灵石头以敬意,也切合我喜欢敬畏自然的心意,我为命敬石潭的人叫好点赞。

⑦景区内有大小瀑布十条,我走下来,只顾观景,没去数,但瀑布水珠溅玉、水雾曼舞,我感受到,欣赏了。瀑下有潭,石凹成潭,潭中有石,潭石姿态各异,景致迷人,我体会也随心有所感悟了。

⑧我数次在景区穿越,感觉梁皇山山水好玩,今天穿越,我却特别留恋在了九瀑连珠:梁皇山的水、石、瀑、潭、阳光、山色,真太有意思了。

(选自公众号“看宁海”,有删改)


【游记·所至】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作者采用(1)_______的写法,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作者入景区前,先见到的是(2)_______;接着在“梁皇茶寮”逗留了多时,感受此处的清风、流水、树色;之后,作者进入“九瀑连珠”景区,先后游览了孔雀瀑、情人瀑、放心潭、彩虹瀑、将军潭、(3)________、鳌石潭等景点。写景有序,层次分明。


【游记·所见】
2.批注阅读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方法。其中,赏析式批注可对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行赏析。请在文中划线句子A或B中任选一句,从某一角度(感官、修辞、用词、句式)来作赏析式批注。
我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①段主要介绍了“梁皇茶寮”,有人觉得这是多余的,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游赏“九瀑连珠”无关。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和结构,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游记·所感】
4.梁衡认为,旅游有三种境界:只看人能抛开自然景上的迷眼繁华而品出个味和理来,才是高级。本文作者在文末赞叹道:“瀑、潭、阳光、山色,真太有意思了。”联系全文,结合梁衡观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意思。
2022-07-28更新 | 1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