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21 题号:3168833

闭嘴是一种惩罚
李月亮
①有个老片子,讲二战时德占区有一家酒馆,有个人常去喝酒,喝多了就骂纳粹,周围有的人以为找到了共鸣,也跟着骂。跟着骂的,不久就被抓走调查,从酒馆消失了。可经常“喝多”的那个人,却依旧在那喝酒骂纳粹。
②这是个细思极恐的故事。好在如今我们身边没有纳粹了,顶多偶尔冒出个饭局出卖者。管好你那张嘴啊,别在外面胡言乱语。我妈嘱咐我。
③闭嘴难吗?貌似不难,但实际上不容易。造物让人长了嘴,又给了它说话的功能,目的肯定不是让它闭上的。客观上,人是社会动物,交流沟通是生存的必需。而主观上,人有自我表达的欲望,也有了解他人的愿望,这是本性,所以管住嘴不说话,跟管住嘴不吃饭一样困难。因为要说话的不是嘴,是心,只要心没闭上,嘴就闭不上。
④监狱里会用关禁闭惩罚犯人,让一个人长期独处,不跟他说话,这种貌似平和的惩罚其实非常残酷,人在这种可怕的孤独里,心理很容易崩溃。前几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以半年70万的高薪,招聘岛屿看护员,工作就是乘船在风景如画的大海上巡游,这份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应聘者众,但得到这份工作的幸运儿,却很少有坚持上几年的,因为会很孤独。再好的风景,看久就腻了,而离群索居没个人说话的孤独,却会使人苦不堪言。我们要说话,要听别人说话,要跟同类互动,以喂养彼此的灵魂。所以我们才会对“因为恐惧而不得不闭嘴”这件事,那么警觉,那么忧虑。
⑤他人是地狱,他人亦是天堂。他人可能揭发你骂纳粹或者把你的戏谑唱段传上网,他人也可以跟你分享分担,愉快地玩耍,让你的灵魂饱满而美妙地绽放。我们要做的,是唾弃前者,争当后者,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闭嘴了事。
1.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选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京城戏迷》,完成后面小题。

京城戏迷

①在北京人当中,有不少人喜欢京剧,因而也形成了众多的戏迷、票友。在胡同大院里,常有一些人打开收音机听着京剧唱段;在公园,也常有一些人围着拉胡琴的唱上几段;至于说早晨在故宫城墙下吊嗓子的人,那就更多了。

②北京城的戏迷如此之多,实在令人兴叹。在众多的戏迷中,老人无疑是多数,但也有不少的年轻人;有男的,也有不少女的。这些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熟悉不熟悉,只要是聊戏、唱戏,就都很亲热地聚在一起。胡琴一响,立马有人唱了起来。

③细研究这些戏迷,还真挺有意思。这些人都喜好京剧,笔者曾接触过不少唱戏水平相当高的戏迷,他们对京剧的痴迷程度,可以说是“深了去了”。

④邻居杨大叔,长得人高体阔,浓眉大眼,一看就是个唱花脸的材料。他在电车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唱戏上。傍晚时分,从他家的院里经常传出他唱戏的声音。小时候到他家去玩,看见屋里摆着不少唱戏的家伙什儿:胡琴、刀、枪、剑等,还有扮相用的戏装、头盔、胡子。看着新鲜,我们就拿过来玩。有一次正在舞刀耍剑玩得兴头儿上,杨大叔推门回来了,见此情景一阵大怒。过后他又一件一件仔细收拾好,并嘱咐说“以后不准再动”。

⑤邻居们对我们说,杨大叔是个戏迷,在公司里经常参加演出,你们看看他家墙上挂的照片,有不少是他的剧照呢!我们几个蹑手蹑脚走到镜框前仔细一看,果然是杨大叔。但见他身着戏装,手持一杆长枪,背后插着四面旗子,威武得很。他很愿意和大家聊天儿,可聊着聊着就聊起戏来了。聊到兴奋处,杨大叔还唱上一段,引得街坊四邻拍手叫好。

⑥京城这些戏迷,还都多少有点学问。在南城天桥附近,有位叫“二爷”的人,他可是个圈里有名的戏迷。小时候他就一直在长安剧场听“蹭戏”,金少山、梅兰芳、谭富英这些人的戏,他可没少听。现如今他退休了. 时间充裕了,更是一门心思用在京剧上了。他每天上午都到公园与戏迷们会合,在大家的撺掇下,时不时地唱上几段。拿手的是唱老生,有时也反串青衣,嗓音不错,有腔有味。

⑦与“二爷”聊天,从来就离不开这戏。比如说这看戏,他可有说法。过去北京人到戏园子里去不说“看戏”,而是说“听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北京的旧戏园子是由茶楼演变而来的。舞台下面就是茶桌,坐在茶桌旁的观众都是脸对脸地喝茶,耳朵却向着舞台听戏。到了精彩要紧之处,观众才会转过头去专注地看台上的表演。

⑧再如这听戏的学问,“二爷”说,听戏不能光听热闹,只有胸中有了涵养才能听出门道。他以自己为例,当年为听懂戏,在古诗文和历史知识上还真下了不小的功夫。他说,这么做是为了钻研京戏,京戏博大精深,不懂历史文化不行。正因为如此,在戏迷聚会聊天时,“二爷”能在关键处讲上一两句要紧的话,博得个“有学问的人”之美誉。

⑨“二爷”对京剧爱得很深,不仅自己喜欢,还经常动员别人去听戏。有位朋友联系自己的感受说,前几年到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临走时“二爷”对他讲:“我敢说,你会有一天想起京戏来,可又听不着,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听了这话他笑了笑,不以为然。没想到在海外没多长时间,还真琢磨出“二爷”这番话的意思来。您还别说,那感觉还真是如“二爷”说的那样。

⑩北京城的戏迷,爱戏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天不听戏或者不唱戏,就觉得难受。近年来,有关部门专门为戏迷们组织了不少的活动,使他们的戏瘾得以释放、才华得以发挥。至于说各大公园里的戏摊儿,更日益红火,琴声清脆,唱腔高亢,给那公园平添了更多的乐趣。您还别说,要是没那唱戏声,公园里还显得冷清呢!(有删改)

1.简要概括作者对“京城戏迷”特点的几点认识。
2.说说文章第⑩段“您还别说,要是没那唱戏声,公园里还显得冷清呢!”这一画线句的作用。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探索京城戏迷多的原因;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个有关当前传承京剧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链接材料一】
要问戏摊儿为什么这么火?这话就长了。早在清末,京剧就在北京城风靡。民国时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更不得了。戏园子一开锣,人挤得满满的。戏迷上不了戏台唱戏,就自发地聚在一起自拉自唱,过过戏瘾。不少戏迷大早晨起来,到故宫城墙底下吊嗓子。“咿——咿——咿”“啊——啊——啊”地喊个没完。要是刚学了段新戏,唱得有点谱儿了,赶紧让戏迷们听。“哎,您听听我这口儿,怎么样?”说着,就唱了起来,直到叫好为止。
【链接材料二】
《北京市地方初级中学选修课程京剧教材》已由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整套教材覆盖初一至初三年级,由《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学得会的京剧》三册组成。这套教材于2015年9月在丰台区初一新生中率先使用,这表明京剧正式走进学生的课堂。“京剧是国粹,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多。如何能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瑰宝,是教材编写的一个基调。”
2017-05-17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     )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     )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这也算一种“信”,(     )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和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他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选文中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填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其实,假使,那
B.假如,其实,假使,那
C.假如,其实,如果,这
D.如果,其实,如果,这
2.对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B.“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C.“一味”,沉迷于其中坚韧不拔的样子。
D.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下面对文章开头摆出敌论据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C.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D.两年以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4.下列语言风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尖锐泼辣,形象生动。
B.观点明确,语气娓婉。
C.说明条理,用语准确。
D.记叙生动,娓娓动听。
2017-06-17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不值得”是一句对自己的诅咒

①在一所学校观看教师合唱团演出,发现一位先生始终金口不开,恰好身旁坐了那位先生的领导,我试探性地问道:“那位缄口先生,课教得不怎么样吧?”被问者大为惊异:“咦?你怎么这么了解他?”我笑了,心说:隔着十万八千里,我怎会了解他?我只是从他脸上那种“不值得”的表情中,看出他是一个不幸被“不值得定律”言中的人。

②有很多人可能会经常这样想:“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必做好。”想想看,当我们满腹怨怼地奔赴一个赛场,当我们站在起跑线上时还在深深怀疑这场比赛的价值,怎么可能跑出最佳水平?

③那惯于在职场上消极怠工的人,就是带着一颗“不值得”的心打发时光的。须知,职场向来不钟情“工资的小偷”,一天到晚磨洋工的人,在怠慢工作的同时,也怠慢了可能属于自己的机会。

④据说有个修鞋匠,每次修鞋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鞋修妥了,还要用蜡封好一颗巧克力外加一张纸条,一同塞进鞋里。那纸条上写着:“任何值得一做的事,都是值得做好的事。”

不值得热爱,不值得付出,不值得珍视,不值得追索……这些“不值得”是会蔓延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不值得”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当我们觉得某一天不值得全力去过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日子就都过不好了,最终我们收获的,恐怕只能是“不值得的人生”。

⑥如果问你:这辈子,究竟值不值得一活,你一定会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是,当漫长的“这辈子”被分解成一件件琐碎的事情,你能否带着“值得”的心去将它们一一做好?

⑦生命的长城,如果值得一筑,那么,每一方砖都值得烧好。

⑧唱歌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地唱;烧菜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地烧;工作的时候,就不遗余力地干;修鞋的时候,就殚精竭虑地修……把“不值得”丢出你的思维圈,为每件经手的事都打上漂亮戳记吧,让这戳记带上你的专属气息,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赞叹不已。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值得定律是一种心理效应,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从主观上认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事,那么他就会逃避,不去做这一件事。
B.第③段与第④段鲜明对比,职场上认为“不值得做”与“值得做”产生的效果绝然不同。
C.第⑦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启示我们在值得过的人生中,必须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D.本文充满思辨色彩,说理透彻,层层深入剖析“不值得”的危害,结尾振聋发聩,耐人寻味。
2.下面不能作为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论据的一项是(                  
A.东汉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
D.一位不会游泳的小偷被人追赶跳进河里,有的人围观,有的人离开。
3.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为什么“不值得”是一句对自己的诅咒?读完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2018-04-05更新 | 2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