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理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9 题号:326949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中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

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们“大喘气”的结果。

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总之,种种自身的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

1.下列列对荔枝“红颜易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但可以阻止宝贵的水分从这些空隙中跑出去。
B.荔枝売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物质会使荔枝颜色变深。
C.荔枝的“大喘气”会使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含量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D.荔枝会释放乙烯把自己催得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概括了荔枝“红颜易逝”的特点,同时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文章的第5段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荔枝的呼吸强度大。
C.文章第6段的画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强调荔枝释放乙烯,是它不易保存的最主要原因。
D.本文在语言方面除了准确、科学外,还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襄的《荔枝语》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简,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存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知识点】 事理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揭秘中国空间站

①2020年5月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终于拉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②空间站长什么样子呢?其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和实验舱分别连接于两侧。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全长16.6 米,最大直径4.2 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它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还能支持开展少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更加舒适,核心舱在设计上有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加上两个实验舱后,航天员活动的空间整体达到110立方米。

③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为完成空间站建造,共规划了12次飞行任务。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后,将先后发射核心舱、实验舱和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也规划了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 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未来的11次任务是高密度的发射任务,充满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挑战,发射频率和任务复杂性都大幅提升。11次任务的完成,将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

④空间站建成后,将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有力保障。围绕地球运行期间,将面向前沿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太空活动,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⑤在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行中,将有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入驻。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他们主要是航天驾驶员。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未来还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如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科学家)。飞行工程师执行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维修等任务;科学家也就是载荷专家,可以在空间站这个太空实验室中做实验。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选择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训练,也是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一个主要方向。

⑥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将瞄准掌握空间站建造技术,用与时代同步的技术,建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也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满足最新最好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使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

(改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11日)

1.下列关于“中国空间站”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已拉开,其基本构想为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整体呈T字构型。
B.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是我国研制的最大航天器。
C.为完成空间站建造,我国共规划了12次飞行任务。未来11次任务的完成,将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
D.中国空间站建设瞄准掌握空间站建造技术,用与时代同步的技术,建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空间站。
2.下列不属于文章揭秘中国空间站的内容的一项是(     
A.空间站建成需要的技术支持和经费。
B.空间站的基本构型和用途。
C.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
D.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行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及空间站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核心舱的长度、直径、质量等数据,说明了“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增强文章说服力。
B.中国的空间站建成以后,在围绕地球运行期间,它将面向前沿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太空活动,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C.空间站中的两个实验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还能支持开展少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空间站供航天员活动的空间可达到110立方米。
D.文中第⑤段加点词语“目前”,说明截止到现在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但是,不排除今后从其他领域选拔的可能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023-03-23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火星,我们来了!

①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继美国之后,我国已成为第二个登陆火星的国家,这代表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水平站到了世界前列。

②火星,古往今来自带一抹神秘色彩。早从 60 年前开始,人类就开启了对这颗赤色星球的探索。然而,有数据显示,自上世纪60 年代以来,人类的火星探测活动达40 多次,成功率却不到 50%,其余项目都出现探测器撞毁、失灵或失踪等情况。为此,火星在业内甚至被称为“探测器坟场”,其探测难度可想而知。

      地火两星相隔甚远是一大原因。我们常说火星是地球的邻居,但它却实在算不上“近邻”。据测算,地火之间最远距离约4亿公里,最近距离也有约5500万公里,是地月距离的150 倍。火星探测器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往往需要飞行很长的距离,时间长达7—8个月。在此过程中,对探测器的发射、通信、入轨、着陆等技术都有很高要求。所以,“探火”可比“探月”要难多了。

④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最难的便是着陆这一关。由于着陆器在“奔火”的途中一直处于高速飞行状态,因此在再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在7分钟内将探测器的时速从2万千米降低到零。

⑤这一阶段,探测器的防热措施是否可靠,降落伞、气囊和缓冲火箭等能否按程序工作都至关重要,由于地火距离太远,而着陆过程时间又太短,远不够完成一次地火通讯,这就意味着,全程超过1000个动作的降落过程,必须依靠火星探测器自主完成,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极高,正是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恐怖7分钟”。

⑥历史上许多探测活动都在这“恐怖7分钟”里功亏一篑。例如2016年10月20日,欧洲“火星生物学-2016”中的“夏帕雷利”,因为1秒的计算失误导致降落伞与防热罩提前分离,最终硬着陆而撞毁。

⑦然而,人类从未停下探测火星的脚步。这是因为火星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相似,因此它被视为除地球外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之一,也被认为是未来人类最有可能移居的行星,这些都吸引着多个国家去探索这颗神秘星球。

⑧回首五十载,中国航天,逐月追星,步履从未停歇。人类航天的未来,必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

⑨火星,我们来了!

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第③段开头应填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⑤段加点词“恐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陆前的7分钟内,探测器的时速要从2万千米降到零。
B.因地火距离太远,着陆过程时间太短,无法完成一次地火通讯。
C.火星探测器必须自主完成1000个动作的降落过程。
D.历史上的许多探测活动都在着陆前的7分钟里功亏一篑。
4.文章第④—⑥段和第③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1-06-30更新 | 2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完成下列小题。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下列对首段表述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表达方式是议论。
B.该段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C.该段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说明的中心。
D.开篇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对下列句子中说明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打比方、列数字)
B.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列数字)
C.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作比较)
D.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打比方)
3.对下列语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句中“似乎”表示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中“携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将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
C.“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运用反问语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
D.“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的“大约”是推测,因为年代的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
2020-06-18更新 | 2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