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17 题号:4175698
(五)阅读《父爱岂止八十里》,完成下列小题。

⑴小时候,我家有辆永久牌自行车,是母亲买给在大同煤校上学的舅舅的。买的时候就是旧的,他骑了几年就更破旧了。后来,舅舅毕业分配到外地,母亲就把车子寄放到村上庙里老和尚住的后大殿。

⑵初中毕业后的那个假期,我接到省一中的录取通知书。一中离我家十里地,又没有公共汽车。我很想买辆新的自行车,母亲却说:“让老师父把大殿的车子取出来,擦洗擦洗骑去吧。”我自然嫌弃。

⑶父亲说:“锈了修不好,闸不灵,娃娃出了事儿咋办?挣钱为啥?不就是为了给俺娃花?爹给俺娃买辆新的。”

⑷那时车子是紧俏商品,没个关系不好买。他托了好几个人都没能买到,只好趁去怀仁打工时给我买。一次来信,说买到了,是一辆绿色的飞鸽车,加重的,还说等有了顺路车就给我捎回来。我心想,哪会一下子就有顺路车?就写信对父亲说:“怀仁每天都有回家的火车,托运回来多方便。”我还催他说,学校就要开学了,可我还不会骑,我总得提前学会才行,学会也还得再练练,练得很熟才行。实际上,那时的我早就会骑,骑得还挺溜。

⑸父亲倒是把车子给弄回来了。可他不是给托运回来的,他是一步一步地推着,推了八十多里推回来的。

⑹那天半夜,我正睡得香,听母亲说:“好像有人叫咱们。”她拉开灯,听听,确实有人在敲门。母亲说半夜三更的会是谁,穿好衣服就去开门,我也跟在后面。

⑺天啊,是父亲!

⑻他正扶着一辆自行车,站在那里,身子摇晃,好像要倒了。我和母亲急忙把他搀进屋,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上。我赶紧去扶他起来,他不让动,摆着手说:“缓缓,让爹缓缓。”又伸手说:“给爹倒口水。”我拿起暖水瓶,他摆手说:“冷水。拿瓢。”我从缸里舀出多半瓢水递给他。

⑼这时我发现,他的灰衬衣上全是土,他的裤腿挽着,全是泥。

⑽他喝光了瓢里的水,接着说为了抄近路,他蹚着水过的十里河,可过河的时候把脚给崴了,一拐一拐地又走了十里路,拐回了家。

⑾这不会骑车的人,推车子会更费事,走个三五里也还好说,可八十里走下来真是不敢想的事。他从一大早就开始走,整整走了十八九个小时,最后这十里路,还是拐着瘸腿。而那一年,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

⑿他坐在地上一动不想动,我站在那里陪着他。

⒀我看着他,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汗水把脸上的土灰淌得一道道的,顺着皱纹的方向密密地织着,连他的眼角嘴角都是泥,嘴角好像还有血。我不禁暗暗地叹气,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来。

⒁缓了好大一阵子,父亲才让我扶起他。母亲去做饭,我伺候着他洗了脸,换了衣裳。我给他脚盆里添上暖瓶的水,他靠着炕厢坐在板凳上烫脚。

⒂我问他为啥不托运,他说他到怀仁火车站打听了,托运得半个月以后才到,“我怕误了俺娃学车。多学半个月跟少学半个月,那就是不一样。”听了这话,我的心一紧,像是有鞭子在抽,强忍的泪水终于成串地落下。

⒃父亲一看,赶紧说:“过河时把车子弄泥了,俺娃出院把它擦擦。”

⒄当我擦完车子进屋时,母亲做好了饭,而父亲,脚泡在水盆里,坐着小板凳,身子靠着炕厢,就那么睡着了……

1.概括写出父亲推车回家后累得筋疲力尽的表现。
2.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篇交代母亲给舅舅买自行车却舍不得给“我”买的情节,与父亲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爱舅舅甚于爱“我”。
B.选文第⑸段在行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蕴含了“我”内心的复杂情感。
C.选文第⑻段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洁,说明他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
D.选文第⒃段中,父亲让“我”去将脏了的自行车擦干净,是因为他理解“我”对自行车的珍爱,也和“我”一样喜欢这辆车。
3.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1)读选文第⑺段,说说“我”当时的心情,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听了,我的心一,像是有鞭子在抽,强忍的泪水终于成串地落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摘自《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本文第⒀段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都对人物进行了描写,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各自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遇见你的纯真岁月

丁立梅

①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来的大学生。

②他穿着格子衬衫、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③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啊,大花鸡!”惹得我们笑弯了腰,有同学老气横秋地点头说:“我们的老师,像个孩子。”

④他真的做了我们的老师,教我们语文。第一天上课,他站在讲台上半天没说话,拿他小鹿似的眼睛,看我们。我们也仰了头对着他看,彼此笑眯眯的。后来,他一脸深情地说:“你们长得真可爱,真的。我愿意做你们的朋友,共同来把语文学好,你们一定要当我是朋友哦。”他的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我们的距离,全班学生的热血,在那一刻沸腾起来。

⑤他的课,上得丰富多彩。一个个汉字,在他嘴里,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们入迷地听他解读课文,争相回答他提的问题。不管我们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着说:“真聪明,老师咋没想到这么答呢?”有时我们回答得太离谱儿了,他也佯装要惩罚我们,结果是,罚我们唱歌给他听。于是教室里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时上语文课,在我们,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⑥他还引导我们阅读。当时乡下学校,课外书极其匮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回很多的书,诸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之类的。他说:“只有不停地阅读,人才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我至今还保留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⑦春天的时候,他领我们去看桃花。他说,“大自然是用来欣赏的,不欣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哄的一声笑开了,跟着他蹦蹦跳跳走进大自然。花树下,他和我们站在一起,笑得面若桃花。我们都摘下一朵蒲公英,用力的向着太阳吹出去,呆呆地看着一朵朵蒲公英的种子就这样悄悄飘向天边,一如我们那时蒲公英一样的日子,以及一颗颗蒲公英般的心。周围的农人,都看稀奇似的,停下来看我们。我们成了风景,这让我们倍感骄傲。

⑧我们爱他的方式,很简单,却倾尽我们所能:掐一把野地里的花儿,插进他办公桌的玻璃瓶里;送上自家烙的饼,自家包的粽子,悄悄放在他的宿舍门口。他总是笑问:“谁又做好事了?谁?”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⑨我们念初二的时候,他生了一场病,回城养病,一走两个星期。真想他啊,班上的女生守在校门口,频频西望——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被人发现了,却假装说:“啊,我们在看太阳落山呢。”

⑩是啊,太阳又落山了,他还没有回来。心里的失望,一波又一波的。那些日子,我们的课,上得无精打采。

他病好后回来,讲台上堆满了送他的礼物,野花自不必说,一束又一束的。还有我们舍不得吃的糖果和自制的贺卡。他也给我们带了礼物,一人一块巧克力。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

然而,他是家里的独子,他的母亲千方百计把他调回了城里。他走的时候,全班同学哭得很伤心。他也哭了。

多年后遇见他,他早已不做老师了,眼神已不复清澈。提起当年的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一个一个,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一如我们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模样。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铭心。

1.文中说“我们爱他的方式很简单”,那他爱我们的方式有哪些呢?
2.我们和他一起看春天的桃花与蒲公英,为什么会让周围的农人觉得稀奇呢?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那时的日子和心都像蒲公英一样呢?
4.在选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他”和“我们”眼睛都湿了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2021-11-29更新 | 1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谈谈诗歌的意象

黄梵

①诗的核心是意象,英语是Imagery。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考虑到单靠“意象”一词,难以区分古诗诗意和现代诗诗意究竟有什么不同,我决定对意象进行分类和重新命名。上述定义其实暗示意象有两种:一种指物体或物象,我把它称作“客观意象”;还有一种指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它称作“主观意象”。

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与客观意象很不一样,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③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

(________)

④大家可以想一想,诗中的每句话,是不是一个客观意象?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中国古典诗词由于格律规范严格,平仄搭配有音乐实效,诗词产生诗意,并不主要仰赖主观意象。为了即兴写诗或快速唱和,诗意较淡的客观意象,就成为古典诗词的首选。古典诗词的严谨格律和音乐性,这些形式本身就自带诗意,与诗意较淡的客观意象搭配,尤为相称。

⑤这等于道出,当新诗(自由诗、现代诗)没有了上述的外部形式,为了弥补由此造成的诗意损失,需要让内容中诗意浓烈的主观意象,作为主角登场,让古典诗词中的原主角客观意象,像华生医生配合福尔摩斯那样,成为新诗中主观意象的配角。一句话,为了确保新诗有足够的诗意,更要仰赖主观意象。我举诗人夏宇的《甜蜜的仇恨》为例: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⑥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观意象。影子怎么可能用盐腌起来呢?你只能靠想象,去脑海里捕捉那幅图景。夏宇想说的真相是,恋人刚分手时因爱生恨,恨不得朝伤情撒盐,腌起来,当人老了,回忆已逝的伤情,一切又变得美好,美好到可以当美味的下酒菜了。夏宇用主观意象,把情感处理得神秘,深邃,不肤浅,特别耐读。再者,这个主观意象的诗意,比我散文般的解释浓烈得多,就算不分行,它的诗意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就是说,好的主观意象甚至可以彻底摆脱对外部形式的依赖,就算把它置于诗以外的体裁中、它的诗意仍有抗环境的耐受力。

⑦那么,该如何利用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写诗呢?

⑧古人写诗时,一旦使用了大量客观意象,等描述完客观意象,他一般会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来给前面写的客观意象“染色”。当你试图用客观意象写现代诗时,做法也一样,染色部分一般都在句尾或诗尾……或者把染色部分插在客观意象中间。

⑨今人写现代诗歌,往往善用错搭模式来营造主观意象,表达浓烈的诗意。我总结了常见的几种诗句错搭模式,用公式表示分别是:ABAB,让AA做不到的事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公式里的AB需是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听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模式的不同……

(改编自《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1.“诗歌圆桌会”邀请黄梵老师为大家开设讲座,上文是黄老师的讲座内容。下列哪一项不符合他对意象的理解?(       
A.客观意象是指不论眼睛是否直接看见,现实中都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
B.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看见”主观意象。
C.新诗应该让内容中诗意浓烈的主观意象来表达诗意。
D.主观意象甚至可以彻底摆脱对外部形式的依赖而饱含诗意。
2.黄老师在第三、四自然段之间,引用了一首古诗,请结合材料,判断是以下哪一首?并说明理由。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根据诗句“错搭模式”及相关例句,判断夏宇诗句“把你的影子加点盐”属于选项(       
A.A的B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穆旦)
B.A是B高粱是一位预言家(亚瑟夫)
C.让A做A做不到的事猫头鹰煽动翅膀,并继续苦思冥想(洛尔卡)
A.AB.BC.C
4.黄老师提出的“染色”理论十分有趣,通过“染色”,客观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指明读者理解诗歌的方向。请仿照示例,结合“染色”理论完成对艾青诗歌的批注。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一句一景,都是客观意象。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达深切的愁思,让前诗的客观意象染上萧索凄凉的气氛,全诗传达出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内心的孤独、无助与思念。

《手推车》(节选)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2023-07-28更新 | 2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乡村听风

梁永刚

①在乡间行走,踟蹰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恰好,穿村而过。

②风过村庄,泥土、老井、草木与池塘,一切寻常的乡村事物,便多了几分灵动和诗意。四合的暮云,张开臂膀将村庄拥入怀中,于是,一天又接近了尾声。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诱人的饭香。一道残阳,把最后的光束照射在村后浓黛的山顶,金色遍地。被晚风轻抚的炊烟,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幅遒劲有力的“狂草”,虚实搭配,韵味无穷。

③在乡村,农人熟稔风的秉性,风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农人能听到,也能看到。在打麦场上,等风扬场是常有的事儿。焦急等待中,忽见一人指着杨树梢兴奋地喊:“树梢动了,开始干活。”树梢是风与农人对话的一种方式,万物有灵,树比人更敏感,更懂风的心思。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④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黄昏时分,通往村庄的小道上,脚步声一阵紧似一阵,被田野拥抱过、与庄稼亲吻过、让溪水洗涤过的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母亲唤儿吃饭的声音,开始萦绕在村庄上空,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

⑤待到夜色沉沉,月色溶溶,劳累了一天的村庄酣然睡去,风也在万籁俱寂中,变得蹑手蹑脚,唯恐惊扰了一村庄的月光。无人陪伴,风也开始有些疲倦了,眼神迷离地打量着每一户人家、每一座房子。斑驳的树影,朦胧的月色,让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影影绰绰,如一幅写意画。偶有农人晚归,窄窄小巷中,便会传出零星的犬吠。风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一抬手将这声响拉得老长。犬吠和风声,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忠诚地守护着静谧的村庄。

⑥农人们常说,庄户人家缺啥也不能缺风,要是没了风,日子就寡淡无味。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也是万物生长的养料。老家一带,乡村民居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比邻而建的两处房屋之间,会留有一尺左右的间隙,人们称之为“风道”,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风留的过道。窄窄风道,人侧着身子也过不去,风却可以于其间自由穿行。

⑦在城市小区里,负责园林绿化的物业人员,曾经煞费苦心地在楼间的狭窄空地上种下树木,施肥、浇水、打药,几年过去了,成活的寥寥无几。一次,父亲进城。送父亲走时路过那片冷清的空地,我问父亲:为什么这块地树木栽种不活,是土质问题,还是缺少什么肥料?父亲背着手来回转悠了一圈,回答道:啥也不缺,就是缺风。的确,在高楼的层层包裹下,能有这么一小片泥土已属难得,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哪儿还有风的穿插立足之地呀。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春风来了摇一摇,夏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草木的根系就往土里钻一点,钻来钻去,一株草木就在风中长出了尊严,挺起了胸膛。

⑧一株草可以是故乡,一粒麦可以是故乡,一抔黄土也可以是故乡,哪怕是飘过村庄上空的一缕风,都沾满了故乡的味道。在游子的心里,风是故乡最生动的意象,也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当浪迹天涯的游子经历了舟车劳顿,终于站在故乡的村口时,第一个上前迎接的便是风。荣耀也好,落魄也罢,风不在乎,也不计较,用古老淳朴的厚道和热情,帮每位归乡的人拂去满脸风尘与心底的忧伤。

⑨归乡者无需言语,心有灵犀的风便会带你走街串巷,找寻一度失落的记忆和久违的亲人。其实,风一年四季都在村口等着远行的人呢,它的心里明镜一般,从村庄走出去的人,有一天累了、烦了,就会被村庄拉回来。风,比人更了解自己的村庄。

⑩乡村听风,一遍遍默念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

1.第④段写出了乡村的风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请从文章中找出最能概括第⑥⑦段内容的句子。
3.结合语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1)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2)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
4.请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5.作者通过“乡村听风”,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02-28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