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理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45 题号:442097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白雁

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来”的繁体字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字形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来去的“来”。“麦”的繁体字是“麥”,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你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

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制作出了红糖。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⑥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

(选自2015年7月第8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1.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包含了哪些信息。
2.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这几种植物的“传奇色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第⑥节画线句子的理解。

材料:“申遗”是某国家或地区以某一特殊文化遗产价值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为。申遗成功后,可使该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2014年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

【知识点】 事理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气预报,向着“精准”快步跑

①过去以周、天为单位,以市县为区域进行的气象预报,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希望随时随地查询天气——10分钟后会不会下雨?自己所处的街道降雪量会有多少?应运而生的智能网格预报,可以解答大家的疑问,提供更精细、更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②以往传统的天气预报是城镇预报,只用单个的预报点表示一个县城或城市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这种预报方式缺点较明显,时间空间精度低、预报天数短、气象要素少。在如今几乎人手一个智能手机的时代,一天只做两次更新的传统预报,已经不能满足公众需求。中国气象局提出“网格预报”这一概念,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天气预报的这些弊端。

③如果把我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想象成由多个边长为5公里的正方形组成的网格,那么公众就生活、工作在一个个网格里。网格预报就是针对这些正方形小区域,实现空间上的精准化预报。具体而言,是从传统的大城市预报发展到县、乡镇,甚至村,到现在的任意点位预报。网格预报在时间间隔上也更精细,从原来的只区分白天黑夜,发展为逐3小时、逐1小时甚至分钟级间隔预报,即时更新,方便公众根据局地天气对自己出行等活动做出更精准的安排。此外,原来的城市预报只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预报涵盖的要素更丰富,仅降水天气就分为雨、雪、雨夹雪、冻雨等。

④除了更“细心”,网格预报还更“理性”。相对传统的等级预报和定性预报,如今的预报正在向定量化转化。比如,从原来的“小中大暴雨”,变为具体多少毫米或厘米的降水量预报;以往的“大风”“多云”天气,将被具体的风向风速值和云量值预报替代。也就是说,公众不仅能了解自己所处的“网格”当前、未来是什么天气状况,还能清楚地查到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具体气象要素信息。

(摘编自2018年03月2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天气预报方式缺点较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B.网格预报能提供精细、个性化的气象服务,解决传统天气预报的弊端。
C.网格预报就是在一个边长为5公里的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实现精准化预报。
D.公众不仅能了解自己所处“网格”的天气状况,还能查到具体气象要素信息。
2.传统的天气预报有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3.通读全文,“网格预报”与传统天气预报相比有哪些优势?请简要概括。
2019-03-22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2】阅读《改造人类》一文,完成下题。
改造人类
①2014年年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201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为14.5℃,比1961-1990年的平均温度升高0.5℃。自有温度记录以来,全球14个最热年份中有13个出现在本世纪,而过去30年中每个10年都比前十年更热。
②厄尔尼诺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上海温异常增暖的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变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出现的异常天气,都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而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的背后,厄尔尼诺暖流都起着重要作用。
③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危机,科学家设想过各种解决方案。最近纽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标新立异的想法:利用生物科学,改变人类的某些生物特性,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危害。
④要应对气候危机,想方设法保护地球资源是重要的策略之一。研究发现,1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自畜牧业。由此可见,如果人类能少吃一点肉,就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但是面对在烤架上发出滋滋声的多汁牛排时,又有多少人能够抵挡住诱惑呢?不过在马修教授看来,科学家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方法,让人类不再喜爱肉食。“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刺激免疫系统对牛蛋白的耐受性,让人类对红色肉类(牛肉、羊肉等)产生厌恶。”
⑤据研究人员介绍,一个小小的尼古丁贴片也能让人在看到肉类时感到难受,甚至恶心。虽然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并非不可能。产于美国南部的美洲花蜱(孤星扁虱)就能起到这种作用,被它咬过的人都会对肉类过敏。这也强行改变了当地人原本喜欢食肉的饮食习惯,使他们全部变成了素食主义者。
⑥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考虑,人类有许多部位也能被改造。科学家提出,如果对人类的眼睛进行改造,让它能适应暗淡的光线,这样,即使在光照不足时依然能够使视力如初,那不就可以减少照明设施,节省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吗?假如我们能在皮肤上覆盖一层叶绿素,那么在晒太阳时不就能够自动生产能量吗?倘若人类也可以像某些动物一样,在冬季休眠,这不又能够节省多少供暖设备的能源消耗呢?
⑦尽管这些耐人寻味的离奇想法并不会很快实现,但其实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改造人类的实践已经越来越多,整形手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⑧马修教授表示:“这些改造人体的理论看起来有些荒谬甚至极端,但总有人愿意选择接受,并付诸实践。如果我们的后代将要生活在气候无比恶劣的环境里,那么也许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改造人类的想法。相对于试图扭转气候变化,改变自己确实要容易得多。”
1.这篇文章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危机,科学家设想过各种解决方案。阅读④⑤段、⑥⑦段的内容,概括出科学家的两个设想。(每条不超过15个字)
设想1:                                                               
设想2:                                                               
3.关于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厄尔尼诺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上海温异常增暖的气候现象,地球上出现的许多异常天气都与其有关。
B.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如果被美国南部的美洲花蜱咬过,就会对肉类过敏。
C.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改造人类的实践已经越来越多,比如在皮肤上覆盖一层叶绿素。
D.改造人体的想法虽然有些荒谬,但却为我们解决气候危机提供了新的方向。
4.4.除了文中提到的设想外,你还有改造人类以减少对环境危害的方法吗?请你充分发挥想象,提出一种设想,并说明理由。
2015-09-10更新 | 2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材料一:①20227月以来,滚滚热浪在整个北半球肆虐,高温成了热门话题。截至719日,高温已经导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1700人死亡。从710日到17日,西班牙已有678人死于高温。从77日到18日,葡萄牙已有1063人因高温死亡。西班牙、葡萄牙多地气温超过了40℃。

②当地时间715日,英国因高温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发布有史以来第一次极端高温红色预警。719日,英国遭遇了极端高温,最高气温首次达到40.2℃。

(选自《高温肆虐北半球》,有删改)

材料二:①截至2022725日,广东省各县区均已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其中包括36个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气象部门预计,未来几天受强盛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广东高温炎热天气持续,将出现大范围35℃~38℃高温天气。

②高温热浪作为一种灾害天气,常被大家忽视,但它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数远高于龙卷风、洪水等灾害。在高温闷热的天气里,热死人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高温不仅会让人体感不适,还容易引发中暑,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③气象专家分析,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从更长时间段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逐日气温增高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类似热浪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不尽快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以往较少见的超级热浪事件在未来或将变成常态。因此,目前现状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提早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对于极端天气的潜在影响。

④高温天气下,仍有许多户外劳动者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转,迎着滚滚热浪坚持工作,做好防暑降温至关重要。用人单位除了按规定发放高温补贴之外,还要严格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五个必须,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七个不准,加大热射病防护工作力度,为职工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高温作业休息场所,严防出现中毒中暑等事故。其中,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应当停止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在37℃以上、40℃以下时,全天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37℃以下时,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工作方式,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选自《把做好高温天气安全防范工作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来抓》,有删改)

材料三: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2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4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高温防护措施。

(选自《高温黄警!》,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7月以来,北半球有多国遭遇高温天气,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死亡现象。
B.高温是一种灾害天气,容易引发中暑,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会“热死人”。
C.我们应该尽快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不然超级热浪事件在未来将会变成常态。
D.《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天气下劳动者露天作业的时间做了具体规定。
2.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围绕“高温天气”,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4.假如你是社区工作人员,面对高温天气,你会为社区居民做哪些准备或者给出哪些提示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2023-02-04更新 | 1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