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1 题号:4497461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 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30日第4版,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不畏苦寒自得其芳》

不畏苦寒自得其芳

陈峰

       一位朋友对紫苏情有独钟,遂买了几盆回家,经常浇水、修枝。然而,待紫苏长成后,却始终不闻其香。朋友不禁感慨:看来有些“关心”实属多余。

       同为紫苏,置身野外,香味清爽而持久;放于室内,照顾有加,反而失去了芬芳。植物的这种特性,与人的职业发展规律颇有几分相通之处。俗话说,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经过反复摔打、磨炼,其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并且,在这些人看来,困难既是挑战的同义词,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不回避眼前的苦,恰恰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海南乐东县委书记林北川,总是天不亮上班,天黑了还没下班,找最难的事去做、找硬骨头去啃,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正是依靠无数党员干部带头“自讨苦吃”,一件件大事水到渠成,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干群间的距离也因此大大拉近。

       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前进过程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正如宝玉没有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能产生火花,人生如果不经历一番艰辛、不挑战一次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 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砥砺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迈向目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世界上没有无解的挫折,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当我们习惯在逆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或许就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选自2017年12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为文章第③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
2018-06-26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书写是技艺,书法是技艺之上的艺术表现

①几千年来,文字一直是人们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工具。为了便于更好识别和书写文字,常将字体统一在严格规范的书写原则里,但是文字书写的内涵概念及表现形式也随着文化的迁延在悄然发生着交化,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各种书体如此形成,并逐渐让人开始认识到文字书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其功能重在运用,而书法是在书写的基础上形成的再发展。

②为了更好地展现书写的艺术表现性,人们有意地逐渐把书写表现的目的性与实用性分离,使书法从书写对外象的专注迈入对内在精神气质的品析。

③古代书法在经历了唐宋以晋书为主旨的稳定发展后,到了明清时代,为了适应科举考试制度的严肃性,由宫廷推崇出了书写方式庄重、方正、华美、一统化的馆阁体,由于其体还带有便于文字交流的工具性色彩,因此更加注重于通用性中的规范化及共性美。馆阁体虽然也注重形神韵的完美表现,但那严格化一的规定却让书写者自由表现的空间范围变得狭窄,引发了历代不少文人学士的不满。

④近现代一批文化学者由于对自由表现诸体的关注,重新从多样、自由、富有变化的篆、隶、魏碑及章草、行书的体势中去寻得富有艺术精神的启迪,让艺术个性表现之美得以发扬。富有鲜活力的书法表现从沉闷的馆阁体中解脱出来,并以苍朴凝重而又生涩的书风去冲击着巧媚甜俗,中规中矩的馆阁体。

⑤同时由于当代书法文字运用方式的改变,书写功能的必要性已大不如前,很多书家过多地倾注于自由个性的彰显,排斥馆阁体中所表现出的严肃气象,部分书法家甚至刻意去嫁接绘画的造型要素,将设计构成等极富流行色彩的装饰风拿来为我所用并注入书法之中,造成了书法艺术思想的混乱、书法原则的丧失,间书法在无法度支撑中乱象丛生。

⑥馆阁体虽然在艺术表达上存在不足与局限,甚至部分带有所谓的“甜俗”之气和对感情的强制感,但却曾经也是书法本体的重要发展阶段及组成部分,它虽然难以显现出向艺术化发展的势态,却能坚守书写法度的关口,是文化修行的门径之一。因而,要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必然不能忽视馆阁体的存在。

⑦书写是技艺的运用,书法是靠技艺去实现艺术的表现,虽然不同审美品性也直接影响着不同人群的不同的欣赏习惯,但从书法艺术的本质上去思考,便会更加自信地去注重由文化沉淀而形成的艺术品性。

1.关于“馆阁体”,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馆阁体出现在经历了唐宋以晋书为主旨稳定发展后的明清时期。
B.馆阁体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科举考试制度的严肃性,受到宫廷推崇。
C.馆阁体有便于文字交流的工具性色彩,因此注重规范化及共性美。
D.馆阁体庄重、方正、华美、一统化,但忽视了形神韵的完美表现。
2.关于近现代以后书法表现形式更加自由的原因,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馆阁体严格化一的规定缺少自由表现的广阔空间,引发了不少文人学士的不满。
B.对自由表现诸体关注的文化学者从各种书法体势得到了富有艺术精神的启迪。
C.书法艺术思想的混乱、书法原则的丧失,民间书法在无法度支撑中乱象从生。
D.书写功能的必要性已大不如前,很多书家过多地倾注于自由个性的彰显。
3.关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的书法,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审美特征。
B.为了更好地展现书写的艺术表现性,书法逐步迈入了对内在精神气质的品析。
C.要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不能忽视馆阁体,它是文化修行的门径之一。
D.书写与书法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现,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字的书写无关。
2020-12-28更新 | 2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唱出让世界共鸣的中国声音

龚琳娜

①最近有人问我:去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歌曲?我竟一时想不出来。为什么现在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甚至给人一种流行音乐不“流行”了的印象呢?

②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当下很多歌都太相像了,不痛不痒,没有个性,缺乏创新。就像现在娱乐圈最受欢迎的是韩式明星一样,我们的很多音乐人也一直跟在外国音乐后面走,要么模仿欧美,要么模仿日韩,就连国产影视配乐也经常要找国外作曲家来写。

③多元化曾经是中国音乐最大的特色,我们有那么多的戏曲剧种,每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行当,每个行当的发声方法都不同,但现在却变得“千人一声”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有那么丰富的民歌资源,而在当下的歌曲中这些传统已经很难找到了,因为我们是用西方的发声来打基础,我们的美学观经常按照西方的走。

④不是说学习外国音乐不好,而是不能在向外学习的时候丢掉自己。我们已经背离传统走了太远,是时候回头看看了。一味往欧美、日韩靠的结果是,我们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辨识度,我们的文化别人看不到,也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⑤回归传统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传统的好,向传统靠拢,这是对待传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二步是研究传统,了解其科学性,知道为什么这样唱,明白其背后的文化。比如江南的《茉莉花》是柔美的,是软软地唱,东北的《茉莉花》则唱得开放、直白、幽默,这反映的是不同地方人们爱情观的不同。第三步则是深入传统,从传统里面吸取精髓来创新,这意味着融会贯通,深入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不是请几位老艺人在舞台上坐镇就可以了,那只是一种表面的拼贴,真正好的作品要能离开他们仍然立得住。

⑥在内容上,传统诗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舒伯特把歌德、席勒的诗谱成曲在全世界流传,我们的李白、杜甫的作品也可以写成曲。那么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当然可以做自己的艺术歌曲。中国也有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都可以考虑改编成歌曲来传播,不是说好莱坞、迪士尼做的就是好的,不能让孩子们只知道钢铁侠、蜘蛛侠、超人,不知嫦娥、女娲、钟馗。我们要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学唱出来,唱开去。

⑦归结起来,就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全的传统在今天是很难传播的,因为那是地域性的,而不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所以我们的创新要采用现代作曲方法;而离开传统也就谈不上创新,我们必须要从自己文化的根出发,把欧美、日韩优秀的经验拿过来用,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走国际化的民族音乐道路。

⑧中国音乐发展的前景总体是乐观的,我们不缺好的歌手,缺的是好的声音,有个性、创新的好声音。这需要中国音乐人共同努力,建立对自己传统的文化自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唱出让全世界观众共鸣的中国声音。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3日)

阅读链接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节选自《东风破》歌词)

阅读链接二:《东风破》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中国风的开山之作。用“琵琶”“枫叶”“篱笆”“古道”“荒烟漫草”等意象,营造了冷落萧条的幽境,伤感情绪油然而生。歌词巧妙地继承化用古典诗词意象而成新曲,一洗流行歌曲直白浅陋,内涵古意,雅致新颖。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回归传统”。
3.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第①段由“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的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
B.本文第④段从正面论述了背离传统、一味学习外国音乐的危害性。
C.本文第⑥段在前一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应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诗词、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宝贵文化财富。
D.本文第⑧段“总体”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周密的文体要求。
4.歌曲《东风破》风靡一时,深受广大歌迷喜爱。请阅读两段链接文字,运用第⑦段观点,简析《东风破》是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
2018-08-16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