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4 引用次数:128 题号:4715780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陈胜、吴广皆当行( )
(2)扶苏以谏故( )
(3)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 )
(4)为天下,宜多应者( )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苟富贵,无相忘。
3.在起义准备的过程中,陈胜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威众”的两件事是:
(填四字短语)。
4.根据陈胜的言行,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你是如何看待陈胜、吴广“行卜”这种做法的?
【知识点】 初中语文综合库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苟得也                            而知新
B.则冠履不手足之贵也               徐公不君之美也
C.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相委
D.子为                                   辍耕垄上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本文侧重指羞恶之心。
B.甲文画波浪线句这样划分节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能准确读出“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C.乙文体现了墨子主张:大义,正义比生命还可贵。为了捍卫正义,也可以去厮杀,去战斗,甚至为之牺牲。
D.乙文首尾均提到“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写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两文的内涵完全不一样。
3.将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事莫贵于义。
4.你如何理解甲文段①加点句“二者不可得兼”?如果删掉这句话,对文章观点的表达是否有影响?请说明理由。
5.甲、乙两文都论证了“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请结合原文分析两文论证方法的相同点。   
2024-05-31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乎,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焉(参与)B.小惠未(方便,便利)
C.神弗也(赐福,保佑)D.公将之(驱车追赶)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夫战,勇气也。
D.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了长勺之战的经过。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B.在第③段中,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C.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D.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资质平庸无奇,是一位昏君。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了庄公政治见识的鄙陋,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
2023-05-01更新 | 4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而攻之而不胜(     )
(2)国不以山溪之险(     )
(3)而去之(     )
(4)寡助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原野。
3.下列合组可于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民归仁也/威天下不以兵革
B.其民有道/道者多助
C.水之就下/过不及
D.得其心有/失者寡助
4.请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桀 纣 之 失 天 下 也 失 其 民 也 失 其 民 者 失 其 心 也。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2)【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8-30更新 | 2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