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8 题号:511012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荣与辱

①老子云:“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的“荣辱观”。道家强调“功成名遂身退”,说明道家并不炫耀“荣”。老子说得很清楚:“不自矜,故长。”“荣”没有什么好夸耀的,一旦夸耀,可能就不长久了。老子对“荣”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不是否定“荣”,而是要求人们对“荣”怀有戒心。

②生活中常常有些人,一得意就忘形,对“荣”缺乏基本的戒心,结果往往就栽在这“荣”上。古人有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可见,荣归故里,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我觉得老子没有这样的梦想。老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没有这样的梦想,或者说虚荣。

③老子在“荣”前,使用的动词是“知”,在“辱”前,使用的动词是“守”,老子的文章一字千金,我觉得老子用词绝不是随随便便的。知“荣”,光荣来了,知道就行了,一个“知”,很有些轻描淡写的味道,譬如有人告诉说,某某,你彩票中大奖了,某某点点头,知道了。仅此而已。“知”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一则轶事,谢安与人围棋,此时淮上信使到来了,向谢安报告他侄儿谢玄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这天大的好消息,并没有让谢安喜出望外。他只是淡淡说了句:知道了。就接着与人下起棋来。谢安是否有作伪的嫌疑,这里就不讨论了,因为据说听到好消息的时候,他兴奋得暗中把自己木屐的屐齿都弄断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知”表明一个人对“荣”采取一种平淡的态度对待,并不觉得“荣”有什么了不得,或者有什么可炫耀的地方。知道了,仅此而已。

④老子在“辱”前用的是个“守”字,这个字我觉得就不是轻描淡写了,相反,这个字用得很重。“守”是什么?有点终生相依的味道吧。

⑤这有点儿不合情理。“辱”这玩意儿,晦气呀!春天里孩子们放风筝,不就是放晦气吗?谁愿意把晦气留在家里?老子不这样看问题。老子是很清楚“物极必反”的道理的。《红楼梦》中的贾府,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荣”到极点,结果如何?“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老子说,“辱”这东西,一定要留点儿在家里,家里只有“荣”没有“辱”,太危险了。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富贵可以,但富贵而骄横,就坏事了。因为骄横,你把“辱”从家里赶出去了,这就像鸠占鹊巢,客人把主人放逐了,那还了得?“自遗其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⑥人活世上,荣宠就像天上的云,飘来了,又飘走了,不可当真。只有这“辱”,是与你相伴终生的,所以要看好它,要善待它,不要对它嫌恶。一个不嫌恶“辱”的人,就一定是一个不怕“辱”的人,就一定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像苏东坡,一生与“辱”相伴,优哉游哉。而一个与“辱”和平共处的人,他还怎么会有骄横之气?他不就像老子说的那样,是一个“谷”吗?虚怀若谷,还有什么容不下?记住,“荣”是客,“辱”是主。对“荣”无妨客气,对“辱”则要终生厮守,真心相待。若反客为主,一味希“荣”而厌“辱”,结果可能是求“荣”反得“辱”,那也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

(叶春雷/文,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0期,有改动)

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下面这段话可作为第⑤段的论据吗?请说说理由。
“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明·洪应明《菜根谭》)
3.请从修辞、句式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角度对第⑤段画线句子进行品析。
因为骄横,你把“辱”从家里赶出去了,这就像鸠占鹊巢,客人把主人放逐了,那还了得?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谈谈“荣”与“辱”的辩证关系及由此所得的感悟或启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坐在过道里的民工》,完成小题。

坐在过道里的民工

非 鱼

在异乡。

我想去一个叫“马道”的街道看看,大家都说那里是这个城市的“核”。刚踏上公交车,还没来得及找个合适的位置,就听见身后大呼小叫。

不用看,肯定是刚才在车站候车的几个民工。他们和所有的民工一样,家在手里拎着:破旧的蛇皮袋,装着一床被子,几件换洗衣服,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或者是工地,或者是街头。似乎永远梳理不顺的头发,似乎永远洗不干净的脸和手,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明显的特征。

他们提着、拖着“家”上来,毫无顾忌地大声叫嚷着,然后把“家”放在中间过道上,一屁股坐了上去。车在行走,不断有人上上下下,车内的人越来越多。这几个民工依旧在大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人更多了,过道拥挤起来,坐着的他们有些碍事了。有人小声发出抱怨,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不被他们的“家”蹭到。抱怨声越来越大,说他们挡了道,一个胖乎乎的老太太大声呵斥,一个民工指指他的包袱卷:“你可以坐上去,也可以踩,没关系。”老太太鄙薄地瞥了一眼:“我才不坐。”

拥挤的人群和喧闹的说话声,我渐渐听不清楚自动报站名的声音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在那个叫马道的地方下车,更看不清楚车窗外。

我问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姑娘:“马道街快到了吗?”

她头也没抬:“还早呢。”

“还有几站?”

她不知道是没有听到还是不屑于回答,始终再没有吭声,一直悠闲地看着窗外。

又过了几站,我忍不住又问身边一个站着的大姐:“现在到哪儿了?”

她似乎也不太熟悉,看了看说:“似乎是一附院吧?”

“马道街还远吗?”

她说:“我也不知道。”

我很纳闷,这个城市不至于有那么大吧?

车里的几个民工依然在大声地说着话,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周围人也在说着话,抱怨着几个民工,抱怨着公交车,抱怨着其他的一些事。

车拐了个弯,一个民工很促狭地喊了一嗓子:“前方到站马道街。”

我以为他在开玩笑,扭头看了看他,他正低头摆弄系在蛇皮袋上的一堆铁丝,另几个民工还在继续说话。

街道渐渐窄起来,人渐渐多起来,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小店铺, 还有人力车, 依稀是旧时的繁华。

那个民工又喊起来:“马道街到了,有在马道街下车的乘客准备下车了。”他模仿着公交车的售票员,有着浓重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惹起了几声哂笑。

我明白了,他在提醒我,该下车了。

又扭头看他,他依然在摆弄那堆铁丝,好像从来就没有张口说过话,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不属于他,和他无关。

很显然,他和我一样,不属于这个城市。

车门打开,我从他们身边挤过去,和很多人一起从他们身边挤过去,下车,站在异乡的马道街上,看人来人往,车来车往。

所有在异乡的温暖,只有来自那个坐在过道上的民工,那个一直摆弄铁丝的民工。

(选自新浪网,有删改)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我”上车遇见一群民工,他们①_____________;一路上,“我”听不清报站名,有个民工促狭地喊了声站名提醒“我”;车近马道街时,这个民工②______________;“我”挤下车,站在马道街上,感受来自那个民工的温暖。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们和所有的民工一样,家在手里着。(加点字“拎”很有表现力,传递出许多“言外之意”,请你具体说说。)
②车门打开,我从他们身边挤过去,和很多人一起从他们身边挤过去下车,站在异乡的马道街上,看人来人往,车来车往。( 把画线部分加点的字删除,这样好吗?请简要分析。)
3.小说设置“我”向姑娘和大姐询问马道街站点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4.文章最后一句说:“所有在异乡的温暖,只有来自那个坐在过道上的民工,那个一直摆弄铁丝的民工。”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8-12-16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纪念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 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1.根据提示梳理情节。
“描述”点点→ _________ →又梦点点→ _____________→回忆点点→愧念点点
2.若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
3.请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熬”字。
4.读了本文,你觉得人和动物应如何相处共存?
2019-12-10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

②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

③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④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当地干部说,这个时候,群众看见我们的身影,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

⑤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⑦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⑧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⑨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⑩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⑪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⑫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⑬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⑭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⑮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

⑯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

⑰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

⑱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⑲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⑳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㉑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㉒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㉓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㉔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㉕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

㉖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㉗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最近在新闻中经常会听到“共克时艰”这个词语,意思是共同克服时下的艰难。本文哪些情节或者细节体现了这个词语的内涵?请分条表述。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题目“第十一筐青菜”的理解。
2022-05-17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