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59 题号:525594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2.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
3.品析语言。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
4.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
6.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邮递员父亲

林金石

①我的父亲是个邮递员。

②父亲当邮递员已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来,无论寒暑,无论风雨,哪怕感冒发烧,他也从未缺席,每天坚持把一封封从五湖四海寄来的以及寄往五湖四海的信件,从这里送到那里,从那里送到这里。

③每当父亲把所有信件送完后,回到家已是明月当空了,推开家门时,母亲迎上去,一边接过父亲肩上的邮包一边呵责道:你看你,每次回来都这么晚的,天天吃剩菜残羹,叫你不要做这行,偏不听,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狼狈。我也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责怪道:就是啊,翻山过岭的,多危险啊。可父亲总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就当作点善事吧,况且这活能锻炼身体……说着父亲举了举双手,露出黝黑壮实的肌肉,再说了,如果你不做,我不做,这工作就没人做了,这信件怎么办呀?母亲被父亲这一问问得一时语塞,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④有一年夏天,父亲因为回来得太晚了,在翻过一个小山坳时不小心把左脚摔骨折了,第二天他实在没办法再去送信了,于是只好犹豫着吩咐我代替他去送。临出发时,他还再三叮咛说,信一定要每一封都送达,要脸带微笑……我是个急性子,嫌他啰嗦,背起他的邮包就走了。

⑤时值夏天,天气炎热,即使有风吹来,那也是阵阵热浪翻涌。没走几步路,大颗大颗的汗珠便从我的脸上滚落,衣服早已湿透,我有种要窒息的感觉。然而,我咬了咬牙,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爬过一座山,走下一个陡坡,有时穿过树林,有时走过荒地,我的脸和手时不时被路边及人高的荒草划伤,点点鲜血流出,一碰到汗水,那伤口就疼得让我哇哇直叫。

⑥送完第十封信时,我就产生了退缩的念头,心想:天气这么热,要送完几十封信,即使不中暑而死也要被渴死了,还是回去吧。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没把信送完就回去,肯定要被父亲骂。想来想去,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剩下的信全部藏起来,然后告诉父亲说送完了。

⑦主意打定,回到家我悄悄把剩下的信全部藏在床底,然后来到父亲跟前高兴地说:爸,我送完了。父亲一脸惊诧地看了看我,然后又看了看天空,说道:现在才中午,你就这么快全部送完啦?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可是内心的恐慌无法掩饰我飘忽的眼神。每一封都送达了?父亲很不放心,再次确认道。这下我有些犹豫了。此时,父亲已看出了我在撒谎,他把脸一拉:咱是邮递员,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寄信人和收信人的期盼,既然咱挑起了这个担子,就应该要负起责任,把他人的期盼送达到位,免得他人长久挂念,万一信件重要,造成的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做人要有担当,要守诺,要脚踏实地……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可我的心早已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我转身把那些信拿出来并一一送了出去。正因为父亲如此尽心尽责,而受到每一个收信和寄信的人夸赞、信赖和敬佩。在父亲的影响下,今后无论做什么事我再也没敢偷懒过。

⑧时光荏苒,转眼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手机、电脑早已替代了那一封封厚重的信件,父亲也早已白发苍苍,而每次谈起送邮的经历,他都显得无比自豪。看着父亲,想起他对我说的那番话,我就会愧疚无比,但,也就是那番话,让我今后的生活中,一直都走在一条邮路上。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3.21)

下面呈现了小华自主阅读本文的过程,请你帮他完成相关内容。
1.阅读文章后,小华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你补充相关内容。
父亲送完信后晚归父亲为送信经历感到自豪
“我”背起邮包送信“我”偷藏信后又送信我下决心走好邮路
2.在阅读时,小华习惯对文章词句批注,下面是他列出的批注表格,请你补充。
句子赏析句子时采用的批注方法及表达效果
第二天他实在没办法再去送信了,于是只好犹豫着吩咐我代替他去送。方法:用“。”标注重读并分析表达效果。
(1)我标注的重读词是: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
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可我的心早已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方法:结合语境揣摩。
(2)此刻“我”心里的滋味有:________
3.小华准备将第⑤段拍成短视频《走在邮路上》,请你根据本段内容,发挥想象,帮小华完成下表。
拍摄的景物和声音选取的特写镜头达到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在读到文章最后一段“也就是那番话,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直都走在一条‘邮路’上”一句时,陷入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邮路”?请你帮小华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这条“邮路”是父亲翻山越岭的送信之路,载满了父亲的担当、奉献、脚踏实地以及“我”对父亲的敬佩和赞美:这条“邮路”是________
2024-05-11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散文,完成各题。

河西稻事

刘汉斌

①一路逐水而下,河流是我的向导。

②到了宁夏银川,看见宽阔而雄壮的黄河水,我决意在黄河以西的土地上租一小块地,种稻于此。

③春天,我撤进田里的水稻种子有一小半没有出苗,烂在了泥里。出了苗的,大都长着长着也自行消亡了。最后留在土地上的一小部分,才是属于我的庄稼。消亡的水稻并没有使土地空下来,分蘖的稻子和萌发的草种子恰到好处地把土地占得满满当当。

④水稻叶子尖利,硬梃地指向天空。风却是最好的软化剂,风一来,稻田就立即变成了柔顺的液体。风吹稻菽浪滚滚,稻子分明就是立在土地上长高的水呀,只有风才能让稻田掀起水一样的波浪。

⑤我在农闲时喜欢背着手站在河岸上眺望,看黄河水绵延不绝地奔流,感觉身体就汲取了不少力量。站在岸上望着黄河水,水面上有另一个也深情地注视着我,我们都一动不动。每天的某个时辰,一群羊会来到河边饮水,领头羊带着羊群,在河边一字排开,给河水镶上半截洁白的边。羊群来来回回,只有我,长时间伫立河边,守着一地总也不见长高的水稻。

⑥春末夏初,天气回暖慢,水稻苗子羸弱,草却长疯了。我心急,自己配了除草剂,却将稻苗和稗草一并全打死了。我想尽办法挽救,仍无济于事,眼睁睁看着田里的绿色褪尽。

⑦时至5月,再撤稻种子定然是来不及了,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插秧。插秧是个技术活,我不会干,得雇人。稻秧像绣在苗盘里的针黹(zhǐ),插秧机如同刺绣工,不多时,纤细的秧苗就织绿了水田,水田瞬间泛起了活色。

8月,稻田宽广。稻花,开在旷野;稻香,弥散在空气中,被风传播得到处都是。稻花的香味是对我春天劳作的奖赏,我满心欢喜地等侯接受季节的嘉奖。秋后,土地还要奖励给我一大批粮食昵!我感到幸福极了。

⑨稻花藏在绿色的颖壳里,只闻其味,却从未见其形。低头拔草的时候,我阐到了稻子的香味。原来,稻子正在香味的掩映下悄然长大。

⑩记不清有多少个夜里,我在月光下给稻田放水。蹲在田埂土看水,水中有一个月亮静静地照着,我悄悄伸手去摸,月亮总是先于我的手在水面上碎成了一道道波光。若不去碰它,它叉聚集在一起,还是那个完整的月亮。披星戴月的稻子,正日夜兼程地长着。

⑪一粒成熟的大米,晶莹剔透,像冰鬲一般,没有丁羔裂纹。从春至秋,我看着稻子长大,绿的时候,太阳越晒越绿,绿得深沉时,会咧着嘴笑,我从它张开的小嘴里闻到了花香:黄的时候,风越吹越黄,颖壳上的绿色褪尽时,稻子熟了,水稻地一片金黄。剥开它黄色的颖壳,是一粒灰突突的糙米,放进机器里又剥掉一层皮,它才变白。燃起稻秸,煮好米饭,真香!淡淡的米香和烟熏香,不用一口菜也能让人吃饱。

⑫深秋的清晨,湿气很重。我在翻耕土地的时候,田埂上摇摇晃晃跑来一个孩子。他手执铁铲、臂挎竹篮,路过水闸时,发现一支稻穗斜挂在上面。他便拾起稻穗放进竹篮。篮子里零星的稻穗,铲子上黏黏的泥土,向我展示着一个孩子对泥土的亲近、对农事的好奇。我欣喜:从此,这片土地又多了一个热爱它的人。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3月22日)

1.依据文中加点词,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决意(向往)——眼睁睁(              )——等候(              )——真香(             )
2.品味下面句子。
(1)风却是最好的软化荆,风一来,稻田就立即变成了柔顺的液体。(分析比喻好处)
(2)披星戴月的稻子,正日夜兼程地长着。(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3.文章第五自然段为什么说“看黄河水绵延不绝地奔流,感觉身体就汲取了不少力量”?
4.分析最后一段写到孩子的用意。
5.分析题目的作用。
2023-10-19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明年我回家

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此后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回到那座围墙内的小楼里。母亲一人独守这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②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地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③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屋,我们姗姗而行在故乡的小路上,观现忆往,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④到了自己家的院子,母亲掏出钥匙,很用力地将“铁将军”拉开——那大门很重,母亲用力时整个身子都往上“跳”了一下,有点“全力以赴”。我忙伸手帮忙,却被母亲阻止:“你挪不动的!”她的话,其实更让我心痛:我一个大男人挪不动,你一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太太怎么能挪得动呀!

⑤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

⑥“阿爹,小明回来看你了!”父亲含笑地看着我们,只是那笑一直是凝固的——那是他相片上的表情。啊,十年了,只是一转眼的工夫!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放在祭台上……我忍不住哽咽起来,像少时在外受了委屈后回到家的孩子。

⑦“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

⑧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所有的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地放在原位,且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⑨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差五回家就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⑩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和姐姐亲手织的,摸上去尽管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与姐姐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也叫书桌,上面的相框内,是父母引以为自豪的他们的儿子在部队时当兵、当军官的照片,以及与他们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好像有我这个当小连级干部的军官就知足了!

⑪“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看,这是你爹让你从部队拿回来的解放鞋,还是新的,他都没来得及穿……”快二三十年了,母亲竟一件不少地将我曾经用过和我孩子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好!

⑫“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你们第一次春节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

⑬“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那一年冬天,我带女儿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她奶奶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⑭“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孙儿们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他们都回来你也不用担心,我这里啥都有……”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用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床单,放在我手上。

⑮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⑯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

⑰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

⑱我说:“明年我就回家来!”

⑲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1.母亲执意回家守着空荡荡的老屋,回家她都做了些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
2.文章结尾写到: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请问:“我”到底懂了什么?
3.联系全文,结合加点字,分析下面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或心理。
(1)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2)母亲有些不安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4.作为子女,我们知道感恩长辈,却不知道如何回报他们。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2018-04-02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