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9 题号:5473862

小议淡定


  ①写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生逢乱世,世间豪杰贤才纷纷择主而仕,但他却静心隐居南阳十年,深入了解天下大势,潜心研究兵法战略,以天下为己任。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为刘皇叔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一代名相而永垂青史。诸葛亮的事例很好地体现了淡定与实现人生抱负之间的关系。然而,身处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时常要面对生活的艰难、事业的挫折或是名利的诱惑,要做到淡定却不是那么容易。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因此,在喧嚣的尘世中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态是一种可贵的人生财富。
  ②淡定可以涵养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晋代的孙康年少时酷爱学习,却因家境贫寒,晚上读书时连灯油都没有。然而正是淡定的心态使他忘却了生活的艰难,做到了心无旁骛,坚守住了对知识的渴求,内心始终葆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于凛冽寒冬中映雪苦读,最终完成了学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孙康映雪”也成为史册上一幅动人的画面。
  ③淡定可以炼成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淡定的心态使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在风雨大作之时,尚能高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为难得的是,因为淡定,他始终有着对品位人生的追求,硬是将自己的挫折人生雕琢成为后世文人钦慕的生活坐标。
  ④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精神追求。当世人面对纷繁的诱惑不能自持、随波逐流的时候,心怀淡定的人却决不如此。居里夫妇发现镭并提炼成功以后,镭将用于治疗癌症,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因此不申请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放弃发明所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可见,拥有了淡定的心态,面对名利就会不为所动,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生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⑤失去了淡定,面对生活的艰难,战而胜之的勇气就会消失殆尽;失去了淡定,面对事业的不顺,坦然的心境就会不知所踪;失去了淡定,面对名利的诱惑,崇高的追求就会迷失于庸俗。所以,朋友们,请珍惜这宝贵的人生财富,永远拥有淡定的心态,活出人生的真性情吧!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列举诸葛亮的事例,引出本文中心论点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同时充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淡定可以炼成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事业的挫折这一观点。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喧嚣的尘世中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态是一种可贵的人生财富。
2.下列名言均与“淡定”有关,其中与第③段所反映的道理相同的一项是(        
A.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欧阳修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王勃
C.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庄子
D.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苏轼
3.阅读第②、第④两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淡定可以涵养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精神追求”?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深耕心灵的土壤

①世事沉浮,岁月流转,白云苍狗,幻化无穷。微渺如沧海之一粟的我们,常常因失却本心,似无根之浮萍不能自主,迷失在无尽的浮躁喧嚣之中。越来越多的人身心疲惫,灵魂受煎熬,在迷茫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与精神困惑,我们急需深耕心灵的土壤,播撒精神的种子,擢拔生命的高度。

②鉴古知今。面对相位,持竿不顾,视浮名微利如云烟,庄周曳尾涂中,甘守贫贱,只因他有一颗纯真自然、不受羁绊的逍遥之心;秋风萧瑟,易水波寒,明知一去不复返,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因他心中有一份“士为知己者死”的坚定信念和专属于侠客的尊严;路途遥远,水恶山险,八十一难比登天,玄奘意志坚定,挺胸向前,“求得真经度世人”是他一生的不懈追求。

清贫不能令他们迷茫,死亡不会让他们彷徨,苦难不可使他们止步,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书写出大写的人字。他们深耕心灵的土壤,用最纯洁最高贵的品质,为世人点亮一盏盏心灯,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

④“假若一条船不知道它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假若一个时代丢失了信仰,人们的心灵变得荒芜,就像陀螺没有了“轴向”,风筝剪断了牵线,航船迷失了方向,必将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⑤生活中有太多的浮华与诱惑,当物欲的膨胀让你迷失时,当人生的坐標发生了偏离时,不妨坐下来品味一下曾经“感动中国”的那些人物故事。“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您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心中永生。”“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王锋,一个响亮的名字,用自己“渺小”的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内涵,用自己38年的短暂岁月,书写了永恒的壮丽诗篇。同样,被称为我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始终站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前沿,与宇宙对话,和信息攀谈。“墨子号”拉近了天与地的距离,科学家的执著与坚守彰显了生命的意义。是啊,从善行天下的丛飞到勇夺诺奖的屠呦呦,从震惊世人的千手观音到振奋国人的中国女排,从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的杨利伟到捐献毕生积蓄的卢永根。在这浮躁的社会,他们心存一片净土,像缕缕清风,汇聚成一股股暖流,吹遍中华大地,涤荡尘世;她们视名利为过眼云烟,这是何等的大境界啊!

⑥每个人就好比一块璞玉,在没有雕琢前就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唯有经过打磨、设计、雕刻,才变成了精美的玉器。钱锺书先生在《读中国诗》中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回了家,心才有归宿。

⑦向内求,深耕心灵的土壤。让精神的光辉超越世俗名利,成为指引我们远航的灯塔,去收获多姿多彩的人生。即使成不了璀璨星空中最闪亮的星辰,但只要在暗夜贡献过自己的光芒,哪怕是流星,都算是有意义的存在。

1.选出对选文的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   
A.面对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与精神困惑,我们急需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生命高度。
B.我们应深耕心灵的土壤,用最纯净最高贵的品质,为世人点亮心灯,指引前行方向。
C.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应心存一片净土,视名利如过眼云烟,做一个有大境界的人。
D.人生的追求就是让自己的身心在这个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5.作者说“每个人就好比一块璞玉”,请结合选文谈谈正值青春的你将如何雕琢自己。
2019-10-13更新 | 3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课外阅读
                                                            洁净之莲
                                                              张佐香
       ①莲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情影,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越心。

②一湾碧水澹澹,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淋。(A)那水的绿啦,绿得蓬勤,绿得纯正,绿得深迷,绿得温柔,绿得恬推、绿得醉人,绿锦缎似的术面之上,洁净的莲亭事如盖。碧波有幸,能照它的影;鱼儿有幸,能吻它的足。莲与碧水结下不解之缘,涟漪了整个夏季。

③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其间,有一支支或白或粉或嫣红的花,在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隐现。莲的身上不曾沾染一星尘埃,瘦长的腰身烤烤熔婷,在风中故摆,韵致绝住,红莲穿破碧波,等着炽烈的火焰,通出明丽的色调。白莲冰肌玉肤,素巾编袂,一派清远的风度。每米莲花都仰着脸,专注而矜持,每张脸都不重复。偶尔微风拜访,举起一张张阔大圆滑的绿叶,漾起无边的清凉。莲的芬芳,香气盘桓,久久不肯逸去。那摇曳着交叠的红、白、绿,荡漾起袅象的更加动人魂魄的娇媚,染满我的心壁。

④我尤爱月光下的白莲,我疑心那白荷的峻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B)我仿佛看见蓝就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着四周的露水的月光,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级。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泥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

⑤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莲也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透露洁净清爽之意。

⑥文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王维有“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情怀,李白有“清水出芙蓉”的审美雅趣..…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莲的清香,诠释了莲的品格与精神。

⑦垂暮之年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用颜料把莲塘上众多的瞬间和形象永久地凝固在画布上。终于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混点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亘古与莲相伴。

⑧莲的精魂,如一帧写意水墨画,在馥郁的莲的气息中,我渐静、渐净,心扉突然洞开,心渐渐空出来。它以菩提树的身影摇曳出我心中的清凉,它似晨钟幕鼓,击出清风竹韵;他似圣洁之水,涤净尘间的污浊。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得见心灵的纯正,被统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拥有莲的慧心,做洁净的人。

1.文章“洁净之莲”中莲的“洁净”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具体说明。
2.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文中有A、B两处画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开出“洁净之莲”?(写出两点即可)
2017-07-04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多读点“不易懂”的书

方敬杰

①喜欢读书的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捧一本新书,细翻几页,感觉有点看不懂,有时会选择坚持下去,读后欣然有悟;有时则随手放在一边,不再翻动。

②什么情况读什么书,自然各人有各人的阅读标准和阅读习惯。读书的目的也五花八门,为谋生,为修身,为休闲,或兼而有之,但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目的,只要读书,就难免“看不懂”。读书如交友,有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有的则不打不相识,日久见人心。这说明,遇到“不易懂”的书,能坚持,就能有所收获。

③经历能决定一个人的认知,但这样的认知常受时空之限。而阅读恰好能超越这个局限,帮助人们轻松获取前人的经历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阅读半径的大小,就决定了他认知圆圈的大小。倘若只选择对口味看得懂的书读,知识水准只有量的积累,而少有质的飞跃。如同运动的时针,虽一刻不停,但所划的圆圈大小并未改变。要想跳出原有知识的圈囿,就应当坚持读一点“看不懂”的书。由“不懂”到“懂”,从“无知”到“有知”,就是认知的过程,就是读书和学习的使命。

④据说前几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竟然高居榜首。是经典,却“死活读不下去”,似乎很矛盾、很尴尬,但这恰好印证了马克·吐温说过的: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东西。如此说来,要想读懂经典,就得下一番苦功夫。正如消化能力不强的人,无法消受高热量的食物一样,低能量的人也不会一下子就能看懂高能量的书。增强思考和感悟的能力,提升阅读和鉴赏的水平,就应当坚持读一点“不易懂”的书,关于阅读方面,有人提倡读经典、读原著、读源头,也许就是在引导读者提升阅读质量,直接阅读含金量高的书。有志于读书的人,就要下苦读之功,像占领和坚守思想阵地一样,突破“不懂”的防线,才能不断获取思想和精神的精华。

⑤其实,“懂”与“不懂”只是相对而言。有时初读不懂,随着阅读的持久和深入,整本书读完了,前后贯通就懂了;有时不懂是由于人生的经验和阅历不够,要等到有足够丰富的人生积淀,才能水到渠成,开物成务;有时今天读是这种感受,明天读却是另一番感受。读书与人生相伴,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环境和经历,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收获。即使是同一本书,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都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来。

⑥苏轼的《观潮》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仔细琢磨,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没有见过的事物,想方设法都要亲历一番,见到之后却不过如此,虽无憾却乏味。这种“原来如此”的省悟,有老僧参禅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感受,也有桥画竹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差别。外物本来不变,因为心境不同,所以感受各异。今天看似不懂,没准过一阵子就懂了;今天认为懂了的东西,没准今后理解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板桥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读书,是否亦可作如是观?

⑦书本中的思想之弦最容易被人生的经历拨动。我们读书常有这样的经验:读着读着,书中所言道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而有时自己的经历正好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种思想的碰撞,经历的沟通,心灵的共鸣,也许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总之,“读不懂”不是读书的绊脚石,而是拓展阅读空间、增强理解力和感悟力的铺路石。

⑧读点“不易懂”的书,要在虚心问计上下功夫。清文学家张潮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读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许多人书本知识可能不甚丰富,但观察问题往往有真知约见;哲学词汇可能知之不多,但很多时候却能够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解决问题。

⑨读书亦如探索,碰到“不易懂”的时候,与其“绕”过去,不如坚持下去,不求甚解,假以时日,定然迎刃而解,受益良多。

(王文炎选自《湖南工人报》

1.结合全文,谈谈读点“不易懂”的书有什么好处?
2.作者引用苏轼《观潮》诗,有何作用?
3.“读不懂”不是读书的绊脚石,而是拓展阅读空间、增强理解力和感悟力的铺路石,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试分析其妙处。
4.作者认为要坚持读“不易懂”的书,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018-05-14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