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01 题号:5482434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怀疑是在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它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来临了。

⑦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竞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⑧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⑨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绿阴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消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

1.作者为什么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请阅读②至④段并概括原因。
2.请按要求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⑴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⑵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                       ) (与原句比较,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3.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秋声》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请联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中秋节没有月亮真是扫兴的事。
我想到,我们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则每个月十五都是月圆,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感觉的。生活实在太忙了,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时间看天色,中秋几乎成为唯一看天空的日子,我们准备了月饼、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们是多么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让月亮看看我们。
好!月亮既然不出现,也就算了,我们吃吃月饼、尝尝柚子,在夜暗中睡去,明天再开始投入忙碌的生活,期待明年的中秋月亮。
——林清玄《月亮永不去》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梦想

史铁生

①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虽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当然都是从电视里看,体育馆门前都有很高的台阶,我上不去。如果这一天电视里有精彩的体育节目,好了,我早晨一睁眼就觉得像过节一般,一天当中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想着它。一分一秒都过得愉快。有时我也怕很多重大比赛集中在一天或几天(譬如刚刚闭幕的奥运会)。那样我会把其他要紧的事都耽误掉。

②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譬如说男子跳远纪录是由比蒙保持的,20年了还没有人能破。不过这事不大公平。比蒙是在地处高原的墨西哥城跳出这八米九零的,而刘易斯在平原跳出的八米七二事实上比前者还要伟大,但却不能算世界纪录。这些纪录是我顺便记住的,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记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它比起来都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虚。也许是我见过的舞蹈太少了。而你看刘易斯或者摩西跑起来,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

③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绝不像流行歌星们的唱歌。唱到最后总让人怀疑这到底是要干什么。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天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④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眼前老翻腾着中午的场面:所有的人都在向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与鲜花都向约翰逊挥舞,浪潮般的记者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比赛场,而刘易斯被冷落在一旁。刘易斯当时那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总想着刘易斯此刻会怎样痛苦;不愿意再看电视里重播那个中午的比赛,不愿意听别人谈论这件事。甚至替刘易斯嫉妒着约翰逊,在心里找很多理由向自己说明还是刘易斯最棒;自然这全无济于事,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破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是因为我这人太恋旧,骨子里太保守吗?可是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九秒九二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⑤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人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⑥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⑦后来知道。约翰逊跑出了九秒七九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1.这篇文章以“梦想”为线索,请根据提示,完成情节梳理以及转变的原因。
最初的梦想,能拥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①_______→后来,因为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我想②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
3.结尾句“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中“灵魂有了残疾”对应文中所指的哪一件事?结合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结尾句的理解。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他于1969年到陕西延安清平湾下乡插队务农,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之后,他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他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生前遗愿,他将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将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2023-11-20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①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②祖母望看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③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④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⑤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⑥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⑦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看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⑧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⑨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⑩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⑪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⑫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⑬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发生。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劈哩啪啦全毁了。

⑭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⑮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⑰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⑱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⑲这是祖母的哲学。


【注释】①典当:就是要以时物作质押,有偿有期借钱的一种行为。
1.祖母的“苦”主要表现在哪三件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的内涵。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⑯段画线的句子。
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一点儿声响来。
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何好处?
2021-08-23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横江上

溪汪

①我总说,江城人的日常,是在一座座大桥间往返。在吉林市区确实如此,无论朝哪个方向走,一定会与松花江迎面相遇。江流以百转千回的姿态在市区画出一幅太极图,一座座大桥纵横斜倚地依次散布于江面上。其中资格最老的,莫过于吉林大桥;从吉林大桥走过去,就是江南。

②三十年前的初秋在时光之河中也是一座桥,连通了我的少年与成年,或者人生的此岸与对岸。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从外县乘坐长途汽车来到吉林市,又登上接站车,去江南的一所大学报到。那年我十九岁,第一次来到这个被松花江热情拥抱的城市,我想象得到,会有一座桥等着我。

③车上还有送我入学的父亲。多年前,他孤身一人来到吉林市求学,也像我一样对未来满怀憧憬。看到曾经熟悉却很陌生的街景,他内心的感慨远比车窗外的雨滴更加绵密。

④大巴车驶上吉林大桥,父亲说,过了桥就快到了。当年他的校园也在江南,因为交通不便,从家乡附近的渡口登上气垫船,一路溯江而上,每次进城都需要大半天。

⑤大桥下面,是流淌不息的松花江水。岁月流逝了,大桥仍在,松花江依旧,江南还在江之南,求学的人,却由父亲变成了我。我第一次置身桥上,忽然想到父亲大半生过的桥要比我走的路还多吧,同时也在思考,过一座桥相当于走了多少路呢?

⑥车过大桥,雨居然停了。江南日出江北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江的神奇还是桥的神奇?是大桥足够长吧,车在桥上行驶需要几分钟时间,足够一场若有若无的雨停止淅淅沥沥。

⑦没想到,四年苦读之后,一张毕业证换成了一张城市居民证,我注定要在吉林大桥上继续走来走去。总觉得,我是通过这座桥走进这个城市的,是大桥搭建了我与城市的关系,也搭建了我的生活秩序和内心秩序。

⑧吉林大桥的另一端,连接着江城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城标摇橹人雕塑。我初来吉林市时它就在了,有它在,广场不是市中心也胜似市中心。

⑨沿江从前有很多渡口,父亲当年坐气垫船进城,是从哪个古老的渡口弃舟登岸呢?吉林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史有三百多年。因康熙东巡吉林留有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便有了江城的别称。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许多个双休和节假日,我一头钻进城市往日的细节里,感受曾有的体温、韵味和当下的气质、涵养。以至与女朋友在大桥上约会时,我都感觉自己是在与整座城市相爱。

⑩父亲读书时,城区的江上只有一座吉林大桥,如今所有渡口都已被桥梁取代。省会迁长春了,并不妨碍吉林市随着桥梁一座接一座跨越天堑而不断扩展。我来读书时,松江大桥、龙潭大桥、哈龙大桥早已车水马龙;毕业时,中国桥梁史上第一座独塔斜拉桥临江门大桥已接近竣工。此后又有江湾大桥、清源大桥、雾凇大桥和江城大桥各展风姿,我的日常生活半径也随着桥梁的飞架延伸到城市的四面八方。游走在大桥编织的交通网络里,从丰满去船营、去昌邑、去龙潭、去江北,犹如在流淌的时光长河中沐浴,内心逐渐丰盈起来。

⑪一直也在疑惑,是因为喜欢这些桥,还是因为喜欢这条江,才留在这个城市?没有江就没有造船的历史,没有船厂就没有吉林市,没有城市就没有众多桥梁。我是想从一座座桥梁中寻找到一条接近本城心灵的精神通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觉得对城的深入和投入程度关乎生活的心态和状态,我无法想象一个已经中年的人还需要到没有江没有桥的地方去重建生活和信心,以及过一种被怀念充满的日子。

⑫多年来,我一直在书写着这个城市。十几年前我曾把自己的写作命名为一个三十多岁的作者对一座三百多年的古城的深厚情感和深情诉说。我还热衷于买不同版本的吉林市地图,从大学时的那一张算起,至今已积攒了二十多份。把它们一张一张地排列在书桌上,就能看到岁月的缓缓流逝和城市从容的舒展与变迁。细心如我,更会数一数江桥的数量,在它们的递增中,吉林市走进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我也从青年走到了中年。

⑬单位原来在西环江路,后来迁到滨江东路。几年前我从江南迁居城西,连接江南和城西的白山大桥也在善解人意的建设之中。家和单位都在江畔,每天十公里的上班路,就是随着江水的流向在两岸走出一个局部的弓形。很庆幸,可以经常在不同的桥上遇见熟人,我们都是桥上的奔波者,恰好在江南相遇。

(选自2023年9月13日《西安晚报》,有改动)

1.第②段“三十年前的初秋在时光之河中也是一座桥,连通了我的少年与成年,或者人生的此岸与对岸”,这句话中的“此岸”和“对岸”分别指什么?
2.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看到曾经熟悉却很陌生的街景,他内心的感慨远比车窗外的雨滴更加绵密。(父亲会感慨些什么?)
(2)岁月流逝了,大桥仍在,松花江依旧,江南还在江之南,求学的人,却由父亲变成了我。(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3.父亲求学时的境况和“我”求学时的境况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4.作者在第⑪段引用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5.班级正在收集阅读素材供同学们课外拓展阅读,为了方便整理,请你给这篇文章确定一个主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024-02-21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