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理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5587060
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2.第③段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5.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请简要回答)
【知识点】 事理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五嫦五,月球去挖土

郭超凯

①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②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③首次_________。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

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2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④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⑤首次_________。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来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⑥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38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11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⑦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⑧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⑨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来源:中国新闻社有改动)

1.联系文本内容,第③段和第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
(1)第③段:首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首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
3.阅读第④段,概括造成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上升”难度的原因。
4.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第⑧段内容似乎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023-03-13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揭秘奥密克戎病毒

①在人身上,奥密克戎似乎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引发的症状却不如其他变种,它为何会这样?它与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催生更好的药物或疫苗,也为新冠病毒是否会继续变化,出现新变种提供相关线索。

②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拥有数十种突变,这些突变将它与以前的变体区分开来,并使它能够避开宿主体内的抗体,特别是能与病毒外围的棘突蛋白结合并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中和抗体。这意味着尽管很多人对新冠病毒早期版本已有广泛的免疫力,但与德尔塔变体相比,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另外,奥密克戎本身具有的某些特征也可能使其具有高度传染性。

③在病毒传播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变体在鼻腔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浓度更高,因此感染者每次呼气都会呼出更多病毒,但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

④香港大学病毒学家迈克尔·常团队对于人类肺部和支气管组织的一项研究支持了上述猜测。他们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团队的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在培养的鼻细胞中复制的速度比德尔塔快。

⑤巴克利认为奥密克戎的传播强度可能与它如何进入细胞有关。新冠病毒早期版本依靠细胞受体ACE2与细胞结合,并依靠TMPRSS2细胞酶来分解其棘突蛋白,从而使病毒进入细胞。但奥密克戎基本上放弃了TMPRSS2,细胞会将其整个吞下,它会钻进一种称为核内体的胞内小泡内。

⑥从住院率和病亡率来看,与之前的变体相比,奥密克戎表现的症状似乎更弱。但鉴于很多人通过接种疫苗或此前感染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所以科学家们希望弄清它的“变弱”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的免疫系统已经可以对付这种病毒;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病毒本身。

⑦国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5岁以下儿童的首次感染情况来区分这两种因素(这些儿童尚未接种疫苗),从急诊室就诊率、入院率或重症监护室和对呼吸机的需求情况来看,感染奥密克戎的症状要比德尔塔轻。在另一项研究中,南非科学家分析了奥密克戎感染早期阶段成人的住院和死亡风险,表面感染症状严重性降低的因素中,有25%是因为病毒本身的特性。

⑧是什么使奥密克戎的“尖牙”变“钝”了呢?迈克尔团队发现,尽管该变种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较快,但在肺部组织中的复制能力较弱。对啮齿动物的研究发现,奥密克戎感染的肺部炎症和损伤较少。对人类来说,奥密克戎在肺部大量繁殖或造成损伤的能力较小,导致严重肺炎和呼吸困难的病例较少,鼻伤风的病例数量较多。

⑨巴克利说,感染奥密克戎症状严重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它无法将单个肺细胞融合成更大合胞体——以前的新冠病毒变种可以如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聚集物会引发症状或帮助病毒传播。

1.请试着概括奥密克戎病毒的主要特征?
2.如果小明以前打过新冠病毒疫苗,那么他以后有没有可能会感染奥密克戎病毒?试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加以分析。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
B.迈克尔团队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比原来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的复制速度都快。
C.奥密克戎的“尖牙”变“钝”是因为该变种在肺部组织中的复制速度较快,但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能力较弱。
D.第⑨段中划线句子中的“可能”可以去掉,因为“可能”是能愿动词,去掉后语义不变。
2023-01-01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王欣

①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

②人工智能(简称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20世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AI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1966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里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

③AI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以AlphaGo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AlphaGo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每一步棋输赢的概率,知道最有可能获胜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

④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选择一些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细细推敲就觉得不伦不类,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

⑤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黑箱,有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箱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的整合规律。计算机矩阵看似庞大复杂,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模仿得比较逼真,主要集中在感觉输入—运动输出这样的反射性活动方面。对于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思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

⑥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对于这个想法,相信绝大多数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什么是自我意识?脑科学目前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能够把自我意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至于这些物质是怎么变成精神的?在哪一个层面,那些电流、那些化学物质就形成了可以驰骋古今、纵横四海的意识?这是比黑洞还要深奥的秘密。

⑦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就让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计算、识别的方面发挥所长吧!至于情感、意志、决策、想象、创造这些方面则交给人类来做。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AI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

(选自《科普时报》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

1.第④段加点词“不伦不类”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
3.根据文章第②—⑥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了说明对象。
B.第④段写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能流传,细细推敲显得不伦不类。
C.第⑤段中“黑箱”是指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神经网络信号。
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提醒我们保持警惕。
5.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最恰当?(填写选项)请阐述理由。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机器人可以微笑,也可以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语,可是它毕竟是硅晶和金属制作的,不是生命有机体。只是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时候,当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对待它们,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A.第③段与第④段
B.第④段与第⑤段
C.第⑤段与第⑥段
D.第⑥段与第⑦段
2021-01-20更新 | 4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