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19 题号:6264102

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爬到高高的树上,就可以用手触摸到天空中美丽的月亮。

用手去触摸月亮,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怀着神往,我开始学习爬树,期望哪一天爬到那高高的树上,去触摸那美丽的月亮。

学习爬树,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常常摔得鼻青脸肿的,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但学会了爬树,而且成了十里八乡最会爬树的孩子。于是,只要听到有人说哪里有高大的树,我便去爬,爬到树顶,伸手去探月亮,可每次都以失望而告终。

稍长大些,才知道,哪怕是爬上世界上最高的树,也触摸不到天空中的月亮。

但这个近乎荒唐的想法和举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爬树的本领,而且还让我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更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一颗向上的心。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中的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功夫。

1.文中说到“这个近乎荒唐的想法和举动”具体指什么?
2.结尾说“生命中的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功夫”,你赞同这种观点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个字)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①表哥种了20多年桃树,有几十亩的桃园。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

②“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桃树栽下后的第二年,料峭春寒尚未消退,它的枝丫间便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紧接着,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

③我兴奋地打电话向表哥报喜,表哥却叮嘱我,每条枝上只留五六朵桃花,其余的都摘掉。电话这端的我差点惊掉了下巴,问他为什么,表哥告诉我,不仅如此,等结了桃,还要疏掉多余的果,每个枝上只留一两只最大最好的。因为桃树太小,枝丫太细,桃子多了怕经不住……

④就这样,在表哥的叮嘱下,我虽是万般不舍,但也只好忍痛割爱,按表哥说的办。不过看看桃树那稚细的“胳膊”,我也的确有点儿担心它承受不了太多的重负……那年夏天,我收获了6只又大又甜的蜜桃。

⑤第二年,桃树虽粗壮了许多,但仍显得有些“身单力薄”。我怕它还是不能承受累果之重,便主动疏掉一些繁花,摘去一些赘果,只是比去年留的要多了许多。这一年,我收获了更多的桃子。只是个头不太均匀,有的品相也不怎么好。

⑥桃树渐渐长大,不再担心它的承受能力,我期待它结出更多的果实。于是,不肯再辜负每一朵花蕾,更舍不得糟踏结出的每一个果子。可是,最终收获的桃子竟小了许多,感觉也不如原先的甜。我以为这桃树得了什么病,打电话询问表哥。表哥问明原委,告诉我——该疏的花一定要疏,该去的果坚决得去。他说: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⑦我如梦初醒。是啊,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想想我们的人生,不同样如此吗?在人生的航程中,生活就如同一棵开花的树。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想要的“花”和“果”很多,理想的树上花团锦簇。可是,现实却屡屡冷酷地告诉我们:尽管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因梦想而精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里都有珍珠,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焕发光彩,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为了实现人生最大、最美好、又最接近现实的结果,我们不得不学会取舍,适时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精力有限而事无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诸事成功。不然,貌似满树之“花”、累枝之“果”,却终是得不到几个像样的“桃子”。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有删改)

1.第⑥段加点词语“糟踏”中的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它正确的书写应是_______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栽种桃树的过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桃花开满树兴奋
表哥叮嘱摘掉多余的花和果
不舍
桃树渐渐长大,不再疏花去果
不解
表哥说明桃树疏花去果的原因
3.第⑧段中划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中心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在该放弃时要学会放弃
B.人生有涯而知无涯
C.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
D.舍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
5.标题“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的含义是_________
2019-06-25更新 | 3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现代文阅读

慈姑:淡淡的乡愁

鹿 子

异国,异乡,异地,异土。如果再每日吃面包沙拉,恐怕不出一个月,漂洋过海而来的华人跑回国的会过大半。所幸,在大西洋边这个名叫海兰公园的小城,华人超市如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地开张:美东、上海、香港、金门、大中华,还有韩国超市,互相竞争。

无论在哪个中国人开的超市里,你都可以遇到中国南北的特产:慈姑、红藕、芋头、茭白、藤藤菜(空心菜)。有些在国内都难以碰到的南方菜蔬,竟然红粉翠绿地躺在货架上。慈姑,七角一斤,就是换算成人民币,也不太贵。每次孩子带我去买菜,只要见到,我总要挑一塑料袋,回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慈姑炖排骨汤、慈姑烧鱼丸汤,都是美味。

慈姑,一个美丽的名字。它长在水里,像藕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个圆头圆脑,带一个尖尾巴。把薄薄的一层外皮刮去,就露出丰腴雪白的身子。一剖两半,放在汤里,煮到发酥,吃起来微苦带甜,清香无比。大多时,汤里的慈姑捞光了,排骨犹存。可这样既便宜又美味的东西,如果不是小时候吃过,一般人是不会问津的,特别是小孩子,大多不敢尝,有的浅浅地咬一口,皱起小眉头,说:怪!

儿子小时候在郑州的菜市场见到过,我大约买过。他到了新泽西,见到后,自然想起了童年,就买了几磅。我去探亲,在中国超市见到,简直喜出望外,买回去,煮在鱼丸汤里,还有点舍不得放开吃。那又面又酥又白又香的慈姑,让我回到了江南水乡的老家。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小孙女笑我:不苦吗?不苦,很甜很香。

像小孙女这么大的时候,我随母亲从四川回到长江边的水乡。那里有慈姑、芋头、茭白这些水里生长的菜蔬。煮芋头蒸芋头红烧芋头,可以叫你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糖芋艿,是挑出来的圆圆的小芋头,把皮刮掉,煮熟,放上糖,再煮到汤汁浓稠。一口一个芋艿,又甜又滑,你简直不敢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美味。慈姑,常常放在肉汤里炖,在鱼汤里就切成片。这种东西,往往是看着大人吃得香,小孩子才尝试着吃,一旦吃上,就不可收拾,愈吃愈爱。

我在水乡读完初小,就坐船到上海,那时妈妈已经在工厂的小学校当老师,和另外两个女教师同住在一间狭窄的宿舍里,三张床一字排开。每当周末我从住校的中学回来,妈妈就要在大床边加上一块搁板,妈妈、弟弟和我挤在一张床上。而里面那位老师如果半夜要去厕所,就得从搁板边的一个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夹缝里,小心翼翼地通过。就是这样拮据的生活,妈妈也会到菜市场去买点肉骨头和慈姑,在一只煤油炉子上炖汤给我们解馋。我还记得那只煤油炉是搪瓷的,宝蓝色的,很好看。

后来,妈妈在杨浦区纱厂的子弟小学找到一份工作,经济上宽裕些,在一个阁楼上租了一间房子,好像可以在平台上生一只煤球炉子。记得是一只手可以拎起来的很小的桶形炉子。用纸蘸点煤油,生着了,赶快放上几块木片,红红的火舌变成蓝火苗,就可以放煤球了。煤球一压,一股股浓烟呛得人直流眼泪。冒完烟,煤球变得红通通的,才坐上锅炖汤。刮慈姑的活儿,总是我干。用一个边缘很薄的洋铁皮匙子来刮,既不会刮掉太厚的皮,又不会刮不净。我常常把慈姑的小尾巴刮掉,妈妈就会说:“不要把慈姑蒂蒂弄断了,煨在汤里很鲜的。”

中国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总会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新泽西的中国人,大约南方的不在少数。要不,慈姑排骨汤、红藕排骨汤,这些只有南方人才独爱的靓汤,怎么会在万里之遥的异乡出现呢?

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
2.孩子们认为慈姑有点苦,有点怪,而作者却说慈姑又香又甜,并且很喜爱吃它,这是为什么?
3.文章的题目是“慈姑:淡淡的乡愁”,那么行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墨如泼地写困难的生活?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作者围绕吃慈姑回忆了哪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017-05-06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远逝的稻草垛》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远逝的稻草垛

吴建

①前些时候接到父亲的电话,他告诉我家里的稻子已经收割完毕,稻谷晒干了收进了粮仓。那稻草呢?我问父亲。还要那草干嘛,早就卖给小贩了,父亲说。放下电话我怅然若失。殊不知,稻草在我们农村,曾是千家万户用于炊事的主要柴薪,草和粮同样宝贵,是我们生存活命的根本。

②我的家乡地处平原,没有山峰丘陵,缺少枯柴野枝,烧锅煮饭大都用庄稼的秸秆。稻既登仓,禾秸杂沓,翁命收积为垛。记得每年秋收之后,我的父母就非常珍惜地将从脱粒机里吐出的稻草储存起来,以备日常燃用。父亲用那长柄铁叉一次能叉一个小丘似的草垛,几个草垛堆上去后,用铁叉拍拍,用脚踩踩实,然后再用铁叉叉草,两三亩田的稻草个把小时就能堆好。堆好的稻草垛犹如一个倒扣着的大元宝,高大结实,饱满陡峭。狂风吹不散,暴雨滴不进,终年保持草质如新。

③稻草垛曾是水乡平原上的一大景观。它们散落在房前屋后,河沿树旁,是那样的潇洒、典雅,给家乡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季,和煦的春风从稻草垛上掠过,那清新的稻草香混合着花儿的芳香弥散在村庄上空,令人陶醉。夏日,草垛上爬满了豆苗瓜秧,把草垛染得浓绿一片。到了秋天,草垛上又是另一番盎然情趣。缤纷多姿的丝瓜花、扁豆花、牵牛花把草垛装扮得一片灿烂,楚楚动人,随便掀开哪一片绿叶,都能看到一个个果实笑藏在里边。月朗风清的夜晚,寄居在藤蔓上的纺织娘、织布郎,放声歌唱;隐蔽在草隙间的俏蟋蟀、钱驼子,轻声吟和,闹哄哄,不停歇,草垛简直成了音乐演奏厅。冬天,乡下人衣着单薄,瑟缩着身子依偎在草垛上晒太阳,人们得到的抚爱、温暖,只有母亲的怀抱可与之相比。

④稻草垛还是我们儿时最大的乐园。每年暑假,小伙伴们就三五成群以稻草垛为碉堡、据点,或捉迷藏或打游击战。我们在这个没有任何装饰的舞台上轮番上演从课本中学来的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放牛”“黄继光堵枪眼。队里偶尔放一场电影,我们会早早地赶到稻草垛,占据有利地形,谁也别想侵占。等到电影放完的时候,我们早已倚在稻草垛上甜甜地进入了梦乡,脖子上还挂着涎水哪。

⑤上世纪90年代初,摆脱了贫困的农民开始使用电饭锅、煤气灶。但电费、煤气费在那时的农家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农民仅仅是在来了客人或是在大忙时节来不及做饭、炒菜,才偶尔用上电饭锅、煤气灶。因此,到了收获季节,农家仍然要堆一个大大的稻草垛。

⑥进入新世纪,农家渐渐富裕起来了,农户的厨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橱柜,电磁炉、微波炉、高压锅等各种新式灶具也飞进了寻常百姓家。农民们不再吝惜那点电费、煤气费了,一天三顿烧煮炸炒都用电器灶具和煤气灶。不用烧锅了,稻草垛也就渐渐失宠。收获的稻草多是付之一炬,后来因为露天焚烧污染环境,政府禁烧秸秆,便卖给收稻草的小贩了。

⑦而今,管道煤气也正向农村延伸。千百年来与农民同呼吸共患难的稻草,在农村渐渐销声匿迹了。由此,我是该为稻草垛的消失高兴还是伤感?但我知道,不管怎么样,稻草垛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在那甜蜜的追忆中,它带着时代变迁的缩影。

1.请结合文章第③段,说说四季中的稻草垛具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堆好的稻草垛犹如一个倒扣着的大元宝,高大结实,饱满陡峭。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⑦段中“我是该为稻草垛的消失高兴还是伤感”一句的理解。
4.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描写父亲储存稻草时运用了“叉”“堆”“拍”“踩”一系列动词,表现父亲对待稻草垛的粗鲁。
B.第③段运用环境描写,展现稻草垛四季的生机,渲染美好愉悦的氛围,为下文稻草垛的消失做铺垫。
C.本文总体以时间顺序展开,从儿时到如今,一步步引出稻草垛的远逝,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农村生活的向好。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写出稻草垛曾给农村和我们的童年带来的美好,读来让人感触颇深。
E.本文以“远逝的稻草垛”为题,既是文章的线索,又巧妙地将情感蕴含其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2-04-13更新 | 3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