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人物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1 题号:6430291
阅读《鲁迅自传》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②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注】①②③底(de):旧同“的”
1.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鲁迅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
2.“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中的“变故”能否换成“变化”?说说你的看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鲁迅从出生到留学归来的情况。
B.从鲁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饱经挫折、半途而废的人。
C.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一句表现出作者的无奈、失落、孤独和惆怅的心情。
D.从鲁迅的人生道路选择中我们懂得了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在人生的转折点处要
做出明智的选择。
【知识点】 人物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A)“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土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1.下面对选段内容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
B.选文中写邓稼先第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情节用以表现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C.(B)段文字采用了排比修辞方法,既增强了语势,又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
D.选段(A)按照贡献的大小顺序来介绍邓稼先在“两弹”研发上的事迹。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B)段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对这样写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3.为什么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根据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2019-05-03更新 | 2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课外阅读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①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②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这段文字体现了闻一多先生________(填“说”或“做”)的方面,即作为________的方面。从中可以表现闻一多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的感情。
2.本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3.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闻一多先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正面的例子和反面的例子分别是什么?
4.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完了,快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3-07更新 | 2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

珠峰顶上的“假肢”

徐立新

①1975年5月的一天,26岁的夏伯渝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因为把睡袋让给一名体力透支的藏族队友,而导致双腿被严重冻坏,不得不截去双肢。

②失去双肢,走路都会费劲,更不用说登山了,尤其像珠峰这样连正常人都难以企及的世界第一高峰。医生让夏伯渝从此与登山运动作别,可他却不愿不肯,不想就此掐灭心中的珠峰之巅梦,他还要登珠峰!

③为了这个梦,安装了假肢后,夏伯渝开始了疯狂的刻苦训练——每周一三五去登山,二四六则进行长距离的徒步行走。此外,每天早上5点,他就起床开始进行力量训练:身负20斤重的沙袋练习下蹲,每天1500个,做完后还要进行高强度的引体向上、俯卧撑……

④由于训练过于刻苦,他的假肢与双腿连接处常被磨破,裂开,鲜血淋漓,后来双腿又被检查出患有淋巴癌,在医院经过多次手术和放疗后才勉强保住,但出院后,夏伯渝又如往日一样坚持高强度的训练,他觉得只要坚持,自己离珠峰顶就一定会越来越近。

⑤在此后的2014、2015和2016年,夏伯渝曾三次尝试登顶珠峰,但都因遭遇恶劣天气、地震、雪崩等原因而不得不中途中止。特别是2016年的那一次,在距离珠峰顶不足百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至。

⑥“胜利就在眼前,必须迎难而上,哪怕长眠在顶上也是值得的!”夏伯渝咬紧牙关,在心中暗暗发誓,“这次一定要冲顶上去!”

⑦就在他打算顶着暴风雪,铆足劲继续冲顶之时,夏伯渝回头看见5个护送他的夏尔巴向导,他们是靠做向导来赚钱养活一家人,而且都还很年轻,“如果连累了他们,将他们的命也搭进去,那就太自私了,即使征服了珠峰,又有什么意义呢?”

⑧这样一想,分秒之后,夏伯渝便改变了主意,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下撤!

⑨下山后,夏伯渝又被诊断双腿患上了血栓,真的不适合再去登山了。

⑩此时的他,已年近古稀,外人都劝他,这一切都是天意,别再跟天斗了,甭再去冒险了!可夏伯渝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要去圆心中的梦。

2017年年底,夏伯渝又一次向尼泊尔方递交了登山手续,要求来年5月再次登珠峰,可这次对方却没同意,理由是政府有关部门新颁布了一条禁令,禁止盲人和双腿截肢的残障人士登珠峰!

这条禁令让夏伯渝如同坠入冰窟之中,外人都认为这下他要彻底死心了,可失望之后的夏伯渝并未绝望,而是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将这条禁令的颁布者告上了尼泊尔最高法院,要求法院暂停该禁令!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3月7日,尼泊尔最高法院支持了夏伯渝的诉求,大喜过望的夏伯渝,随即开始练习冰面行走,如何过冰裂缝梯子以及在冰壁怎样上升下降。

一切准备就绪,登山冲顶的日子终于来了——尼泊尔时间2018年5月14日8时26分,北京时间5月14日上午10时41分,69岁的夏伯渝终于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山峰就在那里,等待着有梦的人去登攀。“我知道,通往珠峰的途中有很多困难,如果因此而放弃,不去想办法克服它,那么就永远无法逾越它,人也就永远没有提升和进步。”下山后,夏伯渝感慨地说道。

是的,腿可残,但追梦之心不可残,只要心存梦想,并敢于、勇于攀登,珠峰之巅同样也可以迎来无腿英雄,“假肢”一样也能光临珠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1月,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夏伯渝安装了假肢,源于疯狂的刻苦训练。
B.夏伯渝双腿患淋巴癌,经过多次手术和放疗后,训练的强度有所收敛。
C.本文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用借代手法,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第①段交代了夏伯渝被截去双肢的原因、时间、地点,总结了全文,为下文写夏伯渝攀登珠峰的艰难做铺垫。
2.第⑩段写外人劝阻夏伯渝有何作用?
3.第⑥⑦段是怎样刻画夏伯渝的?试分析其效果。
4.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夏伯渝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作为初中生的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2019-08-16更新 | 1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