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3 题号:650995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门卫老宋

①搬来新居快三年了,两个门卫中,其中的一个门卫换的和走马灯一样勤,三天两头都是新面孔,只有老宋,始终没有挪窝。

②其实,叫他老宋,是对他的尊称,老宋并不老,因为他所从事工作的缘故,总会让人把他同“看门老头”画上等号。

③因为小区的另一栋28层的高楼还在建设中,物业公司为节约开支,只安排两个门卫守着我们这个名称为“滨江豪园”的小区。一早或一晚,我上下班经过门岗,总能看到身着蓝色保安服的老宋,很负责任地守卫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时,他也会拿着一个红色的探照灯,来回在各个楼道巡视。

④今年开春的一个深夜,小区顶层18楼的几户人家招了贼。第二天,整个小区像炸了锅,围着老宋说落个不停,有的人嘴上没德,还恶言恶语地骂起人来。老宋蜷缩在厚厚的人群里,低着头,面有难色,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不争辩也不解释,任由失盗户指责。其实,话又说过来,“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即使是我们入住的是公安局的家属楼,贼要是成心想偷了,也一定能得逞。

⑤又过了几天,从门岗经过,我依然热情地和老宋打着招呼,老宋应和着,可看他的面容,明显地有很多歉意,好像一个没有考及格的孩子。老宋叫住我,善意地提醒说我家门口的鞋子可以拿到屋里去,怕被坏人拿走。那两双鞋子,都是先生不想穿的皮鞋,我是有意放到防盗门边,做个假象来防贼的。

⑥又聊起几天前小区失盗的事情,我提醒老宋说:“当晚,又不是你值班,他们不分青红皂白,把你猛批一大餐,你怎么不解释一句。”老宋局促地搓着那双干枯的手,声音低低地说:“不管是谁当班,都是我们门卫没做好,‘财物连心儿连心’,现在公安局又没有破案,那几户人家更难过,他们说几句难听的,发泄一下,心里也舒服些。”

⑦家里窗户的两个插销坏了,我到建材市场找维修工,维修的小师傅一听我入住的小区,笑着说,他老爸就是在我们小区当保安,真是缘分,我说你是小宋吧,他笑着应允着,我有意端详着小宋,清秀,干练而和善,就是老宋年轻时的翻版。

⑧从小宋嘴里,我知道老宋年轻时在厦门当过海军;知道了老宋转业分配到外地工作,为了生病的老父亲,甘心回家务农;知道了妻子死后,26岁的老宋既当爹又当妈,把年幼的一儿一女养大成人……一下子,我心疼起来,三十多年里,夜比年长,这个男人,这个家,这串苦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他把寂寞,痛苦,悲伤都藏在了哪里……

⑨小宋的五金店开的很大,生意也出奇地好。妻子贤惠,孩子聪慧,小宋是幸福的。他无奈地说:“自打懂事后,就一直想让老爸享享清福,想再给老爸找个伴,让他把原来的苦日子补回来,可我老爸总是顾及这顾及那,怕我和姐姐受委屈,怕一家人生分了,一直也没有再找老伴。”当说起老爸现在的工作,小宋说:“现在,我和我姐生意都搞的不错,我老爸也快六十了,都不想让他再去外面守门,可他非要去。他说有点事情做,日子好过些。”

⑩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按部就班地过着我的小日子,回味着老宋的故事,觉得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

1.文末说“回味着老宋的故事,觉得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请你说说文中的老宋遭遇了哪些“沟沟坎坎”。
2.文章⑧⑨两段写小宋的话,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
4.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等课文中的主人公都属于弱势群体。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关爱他们?请你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事

马卫

鸡哈寨早没有房子,相传,抗战时大学内迁,上面办过辅仁法学院,住过好几百人。解放后就没有房了,那眼井,也渐渐枯竭,现在仅有筷子大的泉水冒出。

上面没房,也没有人。直到那天,喜欢爬山的我发现,那里出现了一个棚,用化纤皮搭的,像儿时生产队看秋的棚那样显眼。

难道还有人住棚?

我这个人好奇,于是爬上寨,发现这棚不小,比以前看秋的棚大得多。

棚后,还垦出了一小块地,种着油麦菜、葱、丝瓜、南瓜、黄瓜、向日葵,还有几十株绿油油的玉米。

“有人吗?”我问。

这房子没有门,只有一道黑漆漆的门帘,油渍渍的。

我喊了几声,才听到回答。

终于,棚里钻出一位老人,头发、眉毛和胡子全白,脸上布满皱褶,他年纪应该很大了,或许是耳背,愣愣地看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看来很久没有见过生人,他很寂寞,于是要我坐下,说说话。

“年轻人,我有房,可是住不了。”他一边拿出两本房产证,一边幽幽地说,“这是我的房改房。虽然偏远,可是福利房,当时只花了一万多块钱。”

我翻开,户名:朱本泉。原来是青田水泥厂的职工,我知道这家企业,在苎溪河畔,后来三峡移民搬迁,关闭了。

我翻出另一本,是商品房,在乌龙池三号区,80平方米。

“老人家,既然你有房,为啥还到这里来住?”我不解。

“唉,说起来……是家丑。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接我的班,后来企业关闭了,买断工龄。因为没文化,只能做力工,日子过得不好。所以,福利房一直由他住着,房产证我管。”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还有一套呢?”

“这套是商品房,用尽了我一生积蓄。老伴去世后,我想再找个能相伴走完人生的人,可是,我儿子和儿媳妇坚决不同意。本来,他们有住房,却要搬回来住,好监视我。”

“他们就不理解老人也需要伴?而且也减轻他们的负担啊。”

“理解个屁。他们怕这套房子得不到手,如果我找了女人,他们就继承不了。”

我的心情沉重下来,因为这样的事,现实中不是一起两起。

我默默记下了老人儿子的名字:朱华敏……

我见到朱华敏时,他正在街头夜摊喝酒,上半身光着,下半身着短裤,吃着麻辣烫。

一番介绍后,他盯着我说:“我爹住哪里,关你屁事!”

“不关我事,可是,你爹在山上搭棚住,说出去也丢你的脸啊。”

“我丢啥脸,他才丢脸,都那把年纪了,还要找女人?老不正经!”说完又是一大口酒。

老人被儿子逼出了家门,这样的事,无论道德还是法律,都不允许。

我说:“就不怕你爹告你?”

他红着眼睛说:“告我?我还要告他呢!他非法同居!”

我哭笑不得,内心明白,这人是不折不扣地不讲理,再说下去,他也是油盐不进。

我把这事写成社会新闻,在本地都市报发表,并配了棚屋的照片。

我是真心想帮这位老人,别的不说,老人也有恋爱的自由,更有使用和支配自己房子的权利。

我再去鸡哈寨时,果然,那个棚没有了。我下山后打听,附近的农民说,几天前来了几个男人,把棚给拆了。

老人回家了?我为自己的正义之行而高兴,这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品质。我决定亲自上门去看看,一定要为老人争取住房的权利。

到了乌龙池,还没有进小区,就见地坝上正在办丧事。

哀乐袭击耳膜。

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抬眼望灵棚:朱本泉!那遗照,哭笑不得地望着我。

“他怎么就走了?一周前,我还见过他啊。”

有位老人轻轻拉了一下我的衣袖,阻止我问话。

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后来我才知道,儿子带人拆了棚,老人和后找的老伴分手,回到家的第二天晚上,上吊自杀了。

那晚,我醉了,我恨自己,如果不是我多事,不报道那个棚的事,老人或许还能活下去。

我真多事!可是,面对山顶住棚的老人,我能不“多事”吗?

(选自《2017微型小说15》)

1.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
2.品味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他年纪应该很大了,或许是耳背,愣愣地看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2)那遗照,哭笑不得地望着我。
3.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子,作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提到“我真多事”,你认为文章中的“我”多事吗?
2020-01-10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穿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兵。

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1.如果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请你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
试刀锋→开(锉)刀刃→_______________收工钱→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语句写得非常传神,请加以赏析。
3.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
5.“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对下列文章中的小人物的品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年闰土生活窘迫穷苦,但还为“我”带来一包干青豆,体现小人物的善良。(鲁迅《故乡》)
B.于勒沦落在船上以卖牡蛎为生,都不愿回国拖累哥哥,表现出小人物的自立自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农民父亲拼命劳动,终于建起了有高高台阶的新屋,反映了小人物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李森祥《台阶》)
D.“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表达了小人物简·爱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2020-04-13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那年,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坐在副驾驶位置,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摘掉金边墨镜,跳下车,站在黄尘浸浸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内心特别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路,就算驾车前行,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之中!现在,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这代步的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听天由命的最坏打算。这时,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给客人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刷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我的心中充满怀疑,这个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

⑦沉默。等待。煎熬。

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那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立刻,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们要效仿他们,却被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雾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推起遮住半张脸的墨镜,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我要去的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只能坐出租车去,但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进丛生的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我心情忐忑,还差点误会了他,一种愧疚之情由心底而生。

⑫“拦路虎”被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合力铲平而“打败了”!我强忍住感激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来了:“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⑬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嘀嘀”了几声,再次启动。那些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微笑着与我告别。他们夹道而立,那挥舞的手臂,就像广袤大地上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路标,指引着我平安向前。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心中充满不舍。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他们又像朵朵美丽的山花,沁人心脾,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低声自语:“其实,生活中从未缺少过这些真、善、美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章情节发展过程提示,概括“我”的情感变化。
遭遇塌方______→回村喊人______→合力铲平______→再次前行______
2.赏析文章第⑭段中画线的句子。
他们夹道而立,那挥舞的手臂,就像广袤大地上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路标,指引着我平安向前。
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自然段的画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刘师傅在道路遭遇塌方汽车无法通行时急于寻找帮助的形象,体现了刘师傅的真诚、热心。
B.“设置悬念”是本文的特点之一,如第②自然段中“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
C.第⑧自然段画线句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衬托了我们久等老人不至的煎熬心理。
D.第⑪自然段画线句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静的气氛,衬托了“我”看到人们正在为自己刨土开路时,内心的着急与焦虑。
E.作者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抒发了对治理道路塌方这一安全问题的担忧之情。
4.根据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18-05-15更新 | 4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