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26 题号:6965778
阅读《朝花夕拾》节选,完成题目。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①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②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③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④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⑤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⑥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衣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⑧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⑨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联系上文说说第①段中“这种敬意”从何而来?第⑨段中“新的敬意”又是如何产生的?
2.在写阿长带给我《山海经》之前,作者又写了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加以分析。
3.本文中鲁迅对阿长的印象可以说是“由坏变好”,《朝花夕拾》中还有一位重点描写的女性,鲁迅对她的印象却是“由好变坏”,这个人是谁?出现在哪两篇文章中?鲁迅对她的印象为什么不好?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挂满屋檐的鸟鸣

项丽敏

①进入六月,虫吟渐次登场。

②中午和傍晚走在路上,能听到树梢传来的“知——知——”声,是夏蝉在试音,为接下来的丛林音乐会点燃引线。

③大清早叫醒耳朵的依然是鸟鸣。凌晨四点,乌鸫在窗下准时开嗓,经过整个春天的演练,此时乌鸫的曲目库已很丰富,切换自如的转腔,行云流水的变调,一口气唱上半个时辰,也没有重复的旋律。

④把天色叫亮后,乌鸫收嗓,停下来歇一会儿,世界恢复了黎明时分的寂静。睡意如一团白雾袭来,还没等我穿过梦乡的隧道,第二波鸟鸣潮水般升起。——远处是斑鸠合唱团,近处是麻雀小乐队,乌鸫当然不会让出场子,它再次开嗓,把它那曲调多变无法模仿的小情歌插入其中。

⑤当布谷鸟洪亮的高音响彻四野,晨间音乐会就进入了高潮。随后,庭院歌手鹊鸲亮相,把有着很多装饰音的花腔在绿枝上绽放开来,瞬间就把乌鸫的小情歌压下去了。

⑥怪不得乌鸫那么早——在别的鸟都还没动静时就开唱。它深谙“唱得好不如唱得早”,抢占了时间的先机,就能抢占独属于它的舞台光芒。

⑦对布谷鸟的鸣唱,英国自然写作者西蒙·巴恩斯有这样一段描写:“布谷鸟的歌声大概是最基本的。兴许创作这歌曲就是方便人类去模仿,为了最迟钝、最没有乐感的人也能辨识,为了提醒人们去赞美春天和随之而来的夏天。”

⑧确实,布谷鸟的歌唱是简单的,如同心脏的跳动,只是双音节声响的循环重复,但这简单的重复中又有一种镇定的节奏,安静的力量。有诗人把布谷鸟鸣比喻为大自然的钟声,当它鸣响的时候,万物生长就顺从了太阳系的规律和秩序。

⑨【甲】当布谷鸟的歌声穿云破雾在天空响起,其他的鸟鸣就成了衬托这歌声的背景。即使最复杂婉转的鸟鸣,也无法遮掩布谷鸟歌声的魅力。布谷鸟用简单的歌唱征服了所有耳朵,就连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和维瓦尔第也为之动容,忍不住“抄袭”布谷鸟的声音;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和维瓦尔第的《四季》中,就能听见“布谷”声,像太阳金色的雨滴在琴弦滑落,像大地心脏的律动在键盘敲响。

⑩【乙】阴天和下雨天是听不到布谷鸟歌声的。在我小时候,还没有“天气预报”这回事的时候,乡间有经验的农民会以此来预知天气,不慌不忙地安排农事,对他们来说,布谷鸟的歌声就是最准确的天气预报。

⑪【丙】布谷鸟也是孤独的,很少有人听到过两只布谷鸟同时鸣叫,不像斑鸠和树莺,一只鸣叫的时候,总有另一只会在或近或远的地方回应。

⑫也不止是布谷鸟,杜鹃科的鸟似乎都有“独居”的特征,单独飞,单独鸣叫。你也很难看见它,即使听见声音,感觉那声音就在头顶,也还是见不着它的真面目,甚至辨不清那声音的来处;仿佛那声音里有个迷魂阵,让你辨不清方向。

⑬能见着布谷鸟的人是幸运的。即使见不着,能听见布谷鸟的歌声也是幸运的。如果一个人不用出门,清早起来,在自己的屋檐下待着,听到布谷鸟的歌唱,一会儿在房子东边的天空,一会儿在房子西边的天空,一会儿在南边,一会儿在北边,就更幸运了。

⑭此刻我就是那个幸运的人。但愿你也是。

(选自《青年文学》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早晨能听到布谷鸟歌唱,预示着将有一个好天气。
A.【甲】处B.【乙】处C.【丙】处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前三波鸟鸣的特点。
波次特点
第一波
第二波
第三波
3.文章描写了布谷鸟的哪些方面?
4.文章标题“挂满屋檐的鸟鸣”有什么作用?
2023-10-11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紫藤萝瀑布》,完成下列小题。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2.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第八自然段采用了插叙的 记叙顺序,作用是什么?
4.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本文旨在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017-07-17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荷花背后的人

赵淑萍

日湖的荷花开了,那位老人,又在网上贴出了新荷的图片。看着那盈盈欲滴的荷花,我感到,有一阵清香,有一股微风,正从远方传来。

②那位老人,他一定还很硬朗。平时,很少看到他在网上发帖,可荷花开的时候,他就成了主角,每天都有图片。几位专业的摄影网友也说:“他的荷,是越拍越好了。”

③几年前,这个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帖子“日湖荷情通报”。真逗!好奇之下点击进入,却是三幅图片。第一幅,是日湖的一角,一片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个红色的花苞,有点儿羞涩,有点儿俏皮。另两幅是盛开的荷花,一红一白,在亭亭如盖的绿叶间,秀而不媚,风姿绰约。第二天打开网站,那“日湖荷情通报”又更新了。又有一支新荷,迎着朝霞,冉冉绽放。他是在做持续的追踪报道呀。把花事当作要闻来对待,他够痴情的了

④真得感谢这位老人,虽然没有到过日湖,我却欣赏了一季的荷花。

⑤童年时候,我曾对水中的荷浮想联翩。记得,学校东边有一片广阔的荷塘,塘很浅,是人工挖掘的。好几次看到塘的主人赤脚下去,在花叶间走动。清晨,我经过荷塘,荷叶上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一阵清香扑面而来,这一整天就变得清凉美好。黄昏时候,朵朵荷花在晚霞中如娴静的少女,清风吹过,少女绿色的裙裾飘飘。蜻蜓在荷塘边欢快地旋舞。一个黄昏,四下无人,我终于耐不住,拎着鞋子下了塘,直奔那朵距离最近的荷花。脚陷在深深的淤泥里,高一脚低一脚,惊动荷叶下隐藏的许多小生灵,虫在叫,蛙在跳,还有一只不知名的鸟,“飕”一声如箭离弦,又隐入另一片花和叶。我的心突突直跳,慌慌张张摘下一朵荷逃回岸边。这时,暮色压下来了,我带着满身的污泥和一支洁白的荷花回家。荷花瓣洁白如玉,无一点儿瑕疵。娇黄的花蕊,似乎深藏着什么秘密,灯和花交相辉映,夜的呼吸都带了馨香。

⑥后来,再没有如此“劣行”,但对荷花的仰慕与日俱增。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花、赏月、踏青成为一种奢望。不是因为时间,而是因为心境。此等雅致的事,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一种放松的状态的。否则,不是辜负、辱没了良辰美景吗?

⑦我总是在想象那位老人。荷花将开的日子,他是不是每个清晨都到日湖边殷勤探看?或者在正午不顾炎热,在湖边徘徊?抑或在夜晚,和花默默相对?多少次,他在荷塘边蹲着,

举着相机,仰视着荷花,或者,有时他会划一艘小船,到荷花深处?我甚至想,他一定听见过花开的声音。

⑧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是不是可以像他一样?

⑨后来,他年年如此。有一年,是荷花开的时候了,他还没有贴出新图,我就不安,是不是他生病了?是不是他去旅游了?过了几天他传了荷花的图片,这次不仅是拍荷花,而且还配上了诗,是诗影连壁啊。我们所感受的唯美的一瞬间,于他,花费了多少个日夜。

⑩周日的一个下午,好友约我去茶室聊天。她说她父亲酷爱荷花。每一年,父亲都要拍下几千张荷花的图片,把一部分传到网上去。后来,父亲生病了,荷花开的时候,让她把剩余的图片传到网上去,病中还写下好几首诗。现在,父亲不在了,她接照父亲生前的遗愿,仍然用父亲的网名登陆上传荷花图片。想到总有一天,图片会用完,于是,她准备学摄影,拍荷花。

原来,生命可以用这种方式延续。

日湖的荷花又开了,这一次,我亲自来到日湖边,看到好多人围在荷塘边,正举着相机

(选自《宁波晚报》)

1.从全文看,第三段划线句子中,那位老人的“痴情”有哪些具体表现?
2.通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那位老人”有哪些美好品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内容,并说说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第⑩段的内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得益于作者在前文巧妙运用了多处“伏笔”。请根据示例,写出第⑩段中与伏笔相照应的内容。
示例:“那位者人,他一定还很硬明”是一处伏笔,与“是不是他生病了”“父亲生病了”相照应,暗示我对于老人身体情况的猜测有误,推动下文老人生病、去世依然让女儿帮他上传照片的情节发展。
(1)“日湖的荷花开了。那位老人,又在网上贴出了新荷的图片”与“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2)“过了几天,他传了荷花的图片,这次不仅是拍荷花,而且还配上了诗,是诗影连壁啊”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段划线句的理解。
2018-05-27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