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0 题号:6998534
阅读《枕月而眠》,回答小题。  

枕月而眠     张儒学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1.文章描绘了一幅幅淡而温馨的画面,请根据⑥-⑧的内容把下列画面补充完整。
乡人夏日乘凉→乡亲鱼棚闲话→__________
2.“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
4.文章开头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小枣

①枣有多种吃法。枣可以入菜,当然也可以有多种做法,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做法。一般用枣做菜,枣只是陪衬,比如红枣煨肉,枣只是肉周围一圈的护兵,将军肯定还是中间“昂昂乎”的肘子肉。在家乡沧县吃的这道菜,却是以小枣为主菜做成的。

②关键是这道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有味道。一颗颗小枣虽然只有手指甲盖大,枣肉却厚实有劲,夹上黏面,就更有嚼头。黏面中不用加糖,小枣本身就足够甜了。北方人都爱吃黏面,有了这层黏面,绵绵软软之中,多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回味。

③我是第一次吃这样新鲜而有味道的菜,对它情有独钟。和我一起来的全家人也是如此,不一会儿竟将这盘菜风卷残云一般吃得只剩下了盘子底。主人见我们喜欢这道菜,又特意要了一盘,这一盘依然被我们津津有味地吃光。

④这道菜的名字叫做“心系枣乡”。这名字起得直白了些,却是这里的人们的一份心情。书记告诉我,在沧县到处是枣树,光枣的品种就有两百多种,说这里是“枣乡”,名副其实。

⑤家乡即枣乡,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唯一优势。有一阵子在北京到处卖一种叫做“伊拉克蜜枣”的,足够甜了,父亲说甜得鼻句嗓子,哪里赶得上老家的枣!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

⑥家乡的小枣,一直弥漫在父亲的回忆里和对我们的絮叨里。父亲自年轻时离开沧县四十多年之中,只回去过一次老家,没给我们带回别的什么东西,但没忘记给我们带回家乡的小枣。有了这小枣,家乡便像是会飞的云一样摇曳在眼前了。有诗人曾经说过乡情是一枚邮票,对于父亲和我,乡情只是家乡的小枣。

⑦可惜,父亲从未吃过用家乡小枣做的“心系枣乡”这道菜。家乡热情的主人告诉我这道菜的做法:先将小枣用开水煮一下,去掉土腥味,使枣肉蓬松;再去核过油炸一遍;然后在中间塞上黏面烹调;最后浇汁起锅。做法并不复杂,但能想出做这道菜,确实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创造。

⑧回到北京,照这种方法,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方法是有条不紊一点不差,也就是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桔易地而成枳”?

⑨其实,在沧县吃过那道菜之后的第二天,在沧州市里吃饭,有一道也是用枣做的同样的菜,味道就已经是大不一样了。虽然,离沧县只有一步之遥。毕竟那是在家乡。

【注】本文作者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
1.文章中,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关于家乡小枣的事?
2.文章第⑤段中关于北京大院里的枣树和打枣的内容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⑧段中作者用“桔易地而成枳”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4-05-14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雨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②我想念昆明的雨。

③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④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⑤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⑥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⑦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⑧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⑨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⑩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⑪我想念昆明的雨。

1.本文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2.如何理解“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3.请找出文中描写昆明雨季特点的句子。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023-12-28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古巷童谣

张锦江

①这座古老的小城,有着一条又一条似曾相识的古街。一片苍老的青砖瓦舍间,是古巷狭长的扁砖小道。沿街散落着竹行、草行、茶行、煤炭店、茶馆店、杂货店还有旅馆等等。

②夜晚降临时,古街、古巷早已寂静无声。我时常独自一人走在古巷内。那时,我才八九岁,大人派我去买酱油呀、火柴呀之类的杂物,我必须穿过巷子到街头的店铺去。一个人走在巷子里,总有些提心吊胆。不过,那些灰色围墙的屋子里,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地飘荡着一种悠扬的调子。这调子冲淡了不快与恐惧。这是女人常常用手拍着怀里的孩子,在唱、在哼、在念的调子。

③这调子,是这样开头的:

亮月巴巴,

照映他家,

他家有头骡子,

拿棒打打……

这是一支毫无意义的童谣。然而,在傍晚,人们辛劳一天后,它的旋律始终缠绕于古巷的角角落落,抚慰着那些因生活而疲惫的生命。

⑤饭菜香飘起时,一盏风灯晃进了古巷。随即,一声悠长而苍劲的吆喝声响起;油—炸—臭干—。我常拿着零角钱奔出家门。一个瘦老头儿挑着一副担子,担前置一炭炉,上有铁锅,锅内盛着沸腾的油,锅边的铁丝网上搁着炸熟的臭干。担尖上挂一盏玻璃风灯,担后放着原料。我付了钱,老头儿就给我一串用竹签串着的炸得金黄的臭干,上面还浇了红辣椒糊糊。于是,我一面咬着,一面往回家的路走去。油炸臭干外脆内嫩,在嘴里滑糯生香。若干年后,我想起来,还会直溢口水。

⑥这风灯年复一年地在古巷内晃着,吆喝声不息;这童谣也年复一年地唱着、哼着、念着,久久不散。

⑦然而,这座古老的小城,苍老的迹象越来越多了。古巷的青苔层层叠叠,墙上的青砖凹痕斑斑,黑漆大门已开裂剥落,古城一脸沧桑。我十八岁离开这座小城,每次回来,一眼望去,都是一片灰蒙蒙的世界。小城逐渐深陷在已逝的岁月里。

⑧后来,我发觉这灰蒙蒙的色调,在一片片被抹去。抹去的地方,出现了鲜亮的建筑。半个世纪过去,小城慢慢透亮

⑨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站在一堆废墟中。儿时住的房子已被推倒,满地的断砖、碎瓦、残木,一地历史的碎片。不过又听说,这座小城要重建一些仿古四合院,重现古街、古巷、古舍风韵。但是,那女人唱的调子,那晃荡的油炸臭干、担子上的风灯,还有那吆喝声,将不复存在,将永远消失了。

⑩这时,我想起那支童谣结尾的几句:

睡到半夜,

起来踏车(水车),

车一倒,打个鸟,

鸟一飞,打个龟,

龟一爬,打个蛇,

蛇一游,打个麻球球。

这支童谣的结尾,也不见有多少意义。

(原文有删改)

1.围绕“古巷”,作者描绘了哪些记忆深刻的场景?请分点概括作答。
2.第⑥段说吆喝声“不息”、童谣“不散”,第⑨段却又表示它们将“永远消失”,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3.结合上下文,品析第⑧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后来,我发觉这灰蒙蒙的色调,在一片片被抹去。抹去的地方,出现了鲜亮的建筑。半个世纪过去,小城慢慢透亮
4.文章首尾两次引用童谣,却又反复强调这支童谣“没有意义”,这样写有何用意?试作简要赏析。
2022-02-04更新 | 2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