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701012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恐惧也是一种勇敢

①曾无数次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枯井里,农夫听着驴子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断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决定往井里填土,把驴子闷死,让它早些脱离痛苦。当土就要填到井口时,农夫竟惊喜地发现,驴子竟把所有打在它身上的泥土踩在了脚下,最终走出了井口。

②很多人认为,驴子获得自救,是因为驴子勇敢。面对困境,它不是畏惧和退缩,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挑战困境,去战胜困境。

③果真如此吗?我倒不这样认为。驴子获得自救,正是因为驴子对突然而至的灾难产生极端的恐惧。因为恐惧,所以它对埋葬它的泥土才避之如虎地去挣脱它,去逃离它。因为恐惧,它才逃离了恐惧,逃离了灾难,最终获得了自救。

④弱小的羚羊之所以能成为非洲大草原上的赛跑健将,就是因为害怕强大的狮子追上它们而吃掉它们啊!有时,拯救我们的,不只是勇敢,还有来自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深深的恐惧。

⑤从这头因恐惧和害怕而获得自救的驴子,我想到了美国鲍威尔关于“勇敢”一词的解释,他说:所谓勇敢,应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迎战不应该害怕的任何东西;二是害怕应该害怕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了我的一位朋友,他说,他对此话有着深刻的体悟。

⑥朋友说,小时候,他家乡的后山有一座独木桥,独木桥下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深涧。一次,他与几个小伙伴去独木桥边玩,小伙伴们打赌看谁敢过独木桥,大家都说敢,唯独他说不敢,小伙伴们都嘲笑他是胆小鬼。结果,一位“勇敢”的小伙伴在过独木桥时,因失足掉下深涧白白葬送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他却安然无恙。读大学时,朋友和几个同学到一家酒吧玩,其中一个同学拿出几粒摇头丸,要大家每人吃一粒,寻求一点刺激。同学们都吃了,唯独他没吃,大家都骂他不像男人。结果,那几个同学一吃不可收拾,有的成了瘾君子,有的吸毒贩毒,蹲了大牢。到了中年,朋友混了一官半职,逢年过节,很多下属都给他送红包。送红包或接受红包,这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他的很多同僚都收过,可他不敢,一次次拒受别人的红包,妻子骂他窝囊。结果,他单位的一个同僚因收受红包、贪污受贿而成了阶下囚。

⑦其实,恐惧也是一种勇敢,是拯救我们的另一种勇敢。正如美国鲍威尔所说,害怕应该害怕的东西,也是一种勇敢,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勇敢。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驴子自救,羚羊成为赛跑健将,不只是因为勇敢,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恐惧,你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来证明吗?
5.读完这篇短文,你对“勇敢”有了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感受。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做人须“勇改”

凌焕新

①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一文,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其实,做人如同作文,人生亦须“勇改”。

②有人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白居易的诗歌脍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人生在世,不可能“一气呵成”“一字不改”。追求完美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正如哲人所言,“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此一个“改”字十分可贵。“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吾日三省吾“过”,有利于减少谬误,校准人生的航向。

③春秋时的晏子德才无双,被司马迁称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晏子曾把自己喻为一根弯弯曲曲又有无数疙瘩的木头,想成为有用的器具,就必须用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此言,不仅说明“人非圣贤”,更道出了改过之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做人如果看不到自身的“脏、乱、差、丑”,或虽看到但不肯“劈、削、刨、锯”,显然难以成就大器,彰显卓越。

老舍写文章有一个窍门,就是写完之后不断念给人听——“再念再念再念”。也有知名作家介绍写作经验说,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旁观,冷静地修改。像这样借力于他人的做法,同样不失为人生改过之灵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别人帮助审视自我,也许更能把自己看个通透。打磨钻石用的是另一颗钻石,人生修为一样离不开他人敲打。当年晏子决意辞退三年不给他挑毛病的幕僚,相比之下,如今有的人对帮自己指出不足的人不谢反恨、恩将仇报,实在糊涂至极。

⑤勇于改正的前提,在于坦承错误。其实,一些人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对自身问题遮遮掩掩,往往源于爱面子。对此,陈云曾提出过“论事不论脸”的原则。他告诫犯错误的同志“不充好汉”,怕丢脸就一定会丢脸,不怕丢脸反倒可能不丢脸。那些翻船落马、身败名裂者有几人不是因为文过饰非,从而一错再错,小错酿大错最终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私利,更应当讲真理不讲面子,像陈云所说,“在两个人谈话中”“在小组会上”“在大一点的会上”“在千万人面前”,都可以承认错误。

⑥做人应“勇改”,但不能妄改。袁枚曾说,自己的诗“改好者固多,改坏者定复不少”。奋进人生路,也面临“改坏”的风险。做人应当谨记崇德向善,跟着蜜蜂去寻找花朵。叶圣陶讲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做人尤其应当知畏知戒、守身如玉,一言一行都“不肯随便”。

⑦如此,唯有像作文那样“改、改、改”,人生才能不断地“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

1.文章开头从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写起,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做人应‘勇改’,但不能妄改”,请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9-10-16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浮躁需要被扎实代替

张 勇


①浮躁,是因为灵魂的栖息地没有建设好,是过度自负或极端不自信的心理造成的。表现在心态上,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总想一鸣惊人、一举成功;表现在学习上,就是静不下心、安不下神、学不进去,急学现用,不求甚解;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做决策主观臆断、凭想当然,定措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抓工作浮光掠影、深不下去,甚至热衷钻营。
②“一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现实生活中,恰是那些浅薄者总凭借一星半点的见识大肆喧嚣,被功利绊住了前行的脚步;而素养丰厚的人在书海中默默潜行,于无声处渐渐浮起,更见谦和与沉静。浮躁的人往往等不起,如同挖井一般,这里挖挖,那里挖挖,最后到哪里也挖不出水。
③春秋时期,晋国一个叫赵襄子的大夫向名驭手王子期学驾车,掌握了一些技术后便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易马而三后”。赵襄子埋怨:“你没有把你的技术全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我的技术确实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您,但驾车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指挥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而您却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个高低上了,求胜心切,心浮气躁,所以才屡屡落后。”有燃烧的激情而无务实的路径,有华丽的目标而无扎实的过程,即便能图得一时之快、收到一时之效,但却种下了长久之患,衰减了前行的后劲。因而,浮躁是社会发展的大敌,也是人生出彩的藩篱。
④“天燥有雨,人躁有祸。”浮躁是失败者的墓志铭。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成长的硬道理。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4月07日)

1.选文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引用论证
C.归纳论证D.对比论证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论述了“浮躁”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
B.素养丰厚的人“在书海中默默潜行”,久而久之,也会有“渐渐浮起”的浮躁。
C.赵襄子比赛失败,不是马的问题,而是他比赛前没有扎实学习驾车的技术,比赛中又“求胜心切,心浮气躁”。
D.第④段引用俗语和对联,论证了“浮躁需要被扎实代替”的观点。
3.下列对文中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首句:“过度”“极端”说明“自负”或“不自信”的范围,强调了浮躁与自负或不自信的密切关系。
B.第②段次句:前一分句具体论述“一桶水不响”,后一分句具体论述“半桶水晃荡”。
C.第③段末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证浮躁对社会发展的危害、对人生出彩的制约。
D.第④段末句:意思是说,历经浮躁与扎实、冲动与理智的较量,一个人才能成长起来。
2017-05-15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映。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在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来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这些人和物有些对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我不关痛痒。我对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有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⑦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

⑧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⑨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⑩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本文题目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在文中具体指哪三种态度?每一种态度各有什么特点?请分条说明。
2.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作者在第③段说“美也是如此”,请你概括“此”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2020-07-25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