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7294737
阅读《态度》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坚持不懈地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地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抵达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缘于态度。

②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它可以使一个人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上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中淡然自如。

③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而正确的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注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且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是明朗、坚定、睿智、乐观的,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着无限活力。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般枯败、沉郁,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那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的色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后,最后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你生活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许,你会因此而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论点的?
2.仔细阅读第③段,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综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⑤段划线句的含义。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低调之美

王永清

《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被任命为士时,他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弯着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他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看起来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的这种谦逊、低调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④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⑤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⑥适当放低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⑧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⑨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1.请写出本文的主要观点。
2.第③段中画线语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①⑥段中画线句子,均引用了名言,分别有何作用?
4.请赏析下面句子。
(1)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
(2)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
2019-10-29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日本侵略军,还是对垒反动派军队,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鲜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这胜利,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必胜!缺失战斗意志,丧失致胜信念,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文章题目有什么好处?
2.简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4.文章第⑧段说“心胜则兴,心败则衰”,请联系名人事例或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8-04-04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王石川的《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下列小题。

①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融入当下,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抓手之一。目前,从戏曲、书法、武术进校园,到新教材增加古诗文比重,无不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既可行可操作,效果也可期可赞。

②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①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③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②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采,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④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

领悟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⑤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


【注】①泥淖nào,烂泥、泥坑。②妍媸,拼音yán chī,表示美和丑。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说说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诵读经典?
2018-04-30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