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8 题号:7789103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大丈夫哉     帝感其B.是得为大丈夫乎     置土石
C.天下之广居        无何D.民由之                  未复有能其奇者
2.结合本文说说《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从本文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卫律曰:“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牧羊》,有删改)


【注释】①羝乳(dī),羝,公羊。羝乳,此处指公羊生了小羊。②节旄(máo),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往之   女:______     (2)富贵不能   ______
(3)马畜   弥:______     (4)乃   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单于愈益欲降     与民由
B.匈奴为神            顺为正者
C.独行               不已也
D.羝乳得归            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D.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苏武能不能称得上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请简要分析。
2023-12-29更新 | 1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二)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此之谓大丈夫。


(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节选)

孟子

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①尊:崇尚②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③穷:不得志④得己:得之于自身,即自得其乐⑤泽:恩惠,恩泽⑥见:xiàn,显露,表现
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                 (2)由之
(3)                 (4)
2.请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2)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3.用“|”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古 之 人 得 志 泽 加 于 民
4.下面对(二)《富贵不能淫》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景春提出观点是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语气的“诚”字,可见他对于这一观点是深信不疑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他对张仪、公孙衍的钦佩与崇拜。
B.孟子针锋相对,以强有力的设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的态度,一个“焉得”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与鄙视。
C.本文是议论文,孟子先摆出景春的言论,然后抓住公孙衍、张仪的本质加以直接反驳,最后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D.孟子以雄辩著称,他常采用排比的形式,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实质。
5.结合(二)文,请简述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的理由。
6.请从(二)(三)两文中找出表现大丈夫的相同品格的两组句子,并分析它们分别表现了大丈夫怎样的品格?
2023-02-15更新 | 1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一作: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⑤易:交换。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______
(2)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
2018-04-03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