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理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7873593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让水变氢气的“晶体鱼”

①工厂里的机器有规律地运转着,但是对于操作机器的工人来说,这种有节奏的轰鸣可是巨大的噪音,每天在这种环境里待着,十分痛苦。

②不过也许几年之后,这种噪音可以被用来赚钱了。为什么这么说?且看这样一幅场景:工人们充满活力地上班了,只见他们开动机器后,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型的形似煤气罐的气罐,放在机器旁边。与气罐相连的是一个透明的类似鱼缸的装置,里面装有水,水底有一个用晶体做成的奇形怪状的物体,远远看过去像是蹲在水底的鱼。

③随着机器的震动,“鱼缸”里的“晶体鱼”也跟着有节奏地跳动起来。不久,只见水里开始汩汩地冒气泡,这些气泡通过导管被引入气罐……下班后,工人们纷纷背着气罐兴冲冲地走了。他们去氢气厂家把刚制造出的一罐氢气卖掉,又换上一个空的气罐以便第二天上班装氢气。

④原来,鱼缸里的晶体鱼可以吐出珍贵的氢气泡,这种鱼缸真是聚宝盆啊!但工人们为什么不把鱼缸放在家里,让它安稳地产生氢气呢?

⑤你有所不知,鱼缸是聚宝盆的奥秘在于鱼缸里的“晶体鱼”和机器产生的噪音。原来,鱼缸里的“晶体鱼”是一种在震动下就能产生正负电荷的压电晶体(受到压力或震动,晶体就会产生正负电荷,压力或震动消失,正负电荷也会中和消失)。当这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刚好能在机器振动频率下共振时,晶体表面所产生的电荷最多。这些正负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就可以把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⑥这个装置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发明和设计的,目前已经通过试验,研究人员正在设计晶体的形状,以便适应不同频率的噪音。也许不久的将来,任何环境噪音都可以被“鱼缸”里各种形状的“晶体鱼”转变成氢气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年第20期)

1.短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因果顺序
2.短文没有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B.下定义C.作诠释D.举例子
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让水变氢气的装置由气罐、“鱼缸”以及“晶体鱼”构成。
B.晶体鱼吸收噪音产生氢气,它的大小和形状决定着氢气产生的多少。
C.第④段承上启下,由上文对晶体鱼产生氢气现象的说明转入下文对这个装置工作原理的说明。
D.第⑥段末句的“任何”是不论什么的意思,说明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噪音借助水中“晶体鱼”都能变成氢气,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
【知识点】 事理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化解塑料之灾需要创新智慧

①据报道,中国华南理工大学与国内和国外各一家公司合作研发的以聚乙烯醇为主要原料的水溶性塑料袋即将投产,并面向市场销售。这种塑料袋入水即溶,变成乳白色液体,降解过程只需5分钟,而一般塑料袋需400年才能降解。化解塑料之灾需要创新智慧,这则消息或许为陷于“白色污染”的地球带来希望和曙光。

②1907年7月14日,美籍比利时人贝克兰注册了酚醛塑料的专利,标志着塑料的发明。将近100年之后,在英国《卫报》评出的“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中,塑料位列其中。公允说来,塑料是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面对塑料的两重性,人们对塑料产品是爱恨交加。为了减少塑料污染,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种措施:限制和禁止使用塑料产品,尤其是塑料袋,无论是用于购物还是用于包装。

③然而,这一举措并未产生人们所期待的成效。有文章曾分析列举了中国为何限制和禁止使用塑料袋10年,收效并不令人满意的原因,诸如“限塑令”形同虚设、有偿使用塑料袋的经济杠杆作用不大、回收链条的难以建立、塑料袋的存量难减增量难消等,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要归结于其使用属性:塑料袋用起来方便,暂时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可替代的纸袋,生产成本并不占优,也有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正因为如此,塑料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更加变本加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已生产了超过83亿吨塑料,目前全球每年使用5万亿个塑料袋,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其中有的被冲到海岸上,有的则漂流入海,几百年才能逐渐分解掉。现在,海洋中塑料与浮游生物的比例已达1:2,如果不加限制,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重量将超过鱼类。

④英国政府于2018年推出了包括限制和禁用塑料制品的25年环保计划。中国也有人建言全面禁止或限用塑料。然而,限用和禁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根本上看,由于塑料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禁止这个“伟大的发明”已经不可能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塑料之灾呢?这时就需要像治水防灾一样,从一味堵与禁转为疏导,体现在塑料用品上就是,重新发明塑料,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和其他塑料制品。

⑤现在,中国率先研发出水溶性可降解塑料袋正是化解塑料灾难的一种创新,聚乙烯醇水溶袋用完后,即便是作为垃圾遗弃到水中,也会迅速溶解消失,最终可通过微生物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再造成白色污染。这种水溶性可降解塑料袋在普及适用前,还需要解决成本和价格问题,如果能降低成本,实现量产,达到与普通塑料袋一样的价格,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塑料袋带来的种种问题。

(《百科知识》2018年第19期,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水溶性可降解塑料袋。
B.本文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水溶性可降解塑料袋的特点,塑料袋的使用现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化解塑料之灾的方法。
C.第⑤段中加点的“有可能”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D.说明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一则新闻消息,引出了入水即溶的塑料袋,提出了化解塑料之灾需要创新智慧。
B.中国限制和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收效令人不满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限塑令”形同虚设。
C.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塑料之灾呢?这时就需要像治水防灾一样,从一味堵与禁转为疏导,体现在塑料用品上就是,重新发明塑料,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和其他塑料制品。
D.水溶性可降解塑料袋如果能降低成本,实现量产,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塑料袋带来的问题。
3.为了减少塑料污染,应采用哪些措施?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2021-08-13更新 | 1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①“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②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③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④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⑤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⑥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⑦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2.第⑤段中加点的“这种场景”指什么?
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4.65       3.215.603.61
2017年4.663.125.833.35

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的数据告诉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2023-03-19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3】

笑,不苦口的良药

梁姗姗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 8 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 20 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 19 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 100 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 10 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 80 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摘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

【注释】①肱:gōng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②颧:huán 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为什么说“笑”是“不苦口的良药”?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2.第③段划线句除列数据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有80 块肌肉参与运动
(2)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因不是恒定不变的,只不过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人体基因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B.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犹如一张一弛的按摩,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C.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支气管和胸腔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D.因为笑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所以微笑就会在脸上绽放。
2016-11-18更新 | 14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