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01 题号:803160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⑪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_______________→“女人”的种子被偷→ _______________→父亲的钱失而复得
2.赏析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
3.请说说文章结尾第⑪段的作用。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甲)

雕塑

迟占勇

(1)这个暑假明子没有回家,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相约着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2)去野生植物因,赏极地海洋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3)最后,大家来到临海广场,据说是北方海滨城市最大的广场。建设得果然大气!那高高的精美的华表,那碧绿如毯的草坪,那巨大的如展开的书本的平台,尤其是那一组组唯美的雕塑,更是吸引人的眼球。修鞋匠,轮滑少年,仰望星空的年轻人,摔跤手……大家嘻嘻哈哈地挨个在雕塑前拍照,过了一会儿,有个同伴在广场边上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喊大家:“快来看啊,这有个雕塑好玩儿!”大家闻听都赶了过去,明子稍稍落在后面,他在读一个雕塑的简介。

(4)“明子,快过来啊,快!”明子走过来,就见大家神色古怪,都说,快和这个照张相,我们给你拍。

(5)明子这才看到这个雕塑,是一个坐在板凳上的西部牛仔,但又带着个眼镜,显得有些滑稽,这个雕塑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乱真!明子忽然感到心跳加快!这个雕塑这张脸咋这么熟悉?不会吧?不!但是…… 明子觉得呼吸越来越重,脸色都变了!

(6)“哎哎,明子你磨蹭啥呢?还照不照了?”

(7)匆匆照了一张,明子带头走掉了,后面赶上来的同学说:“奇怪啊,你知道不,明子?那是个活人!你和他照相他咋没动弹呢?我们都是要给他钱的啊。”

(8)明子一句话也没说。

(9)父亲就说在一个城市打工,还兼职做一个很挣钱的活儿,供明子上大学没问题。

(10)明子和父亲说,他暑假在学校学习不回家,他撒了谎。

(11)明子没有了再玩下去的心思,他决定下午就回学校……

(乙)

善良的馒头

刘超

(1)熙攘的大街上,一个中年男子在老周的馒头铺前站住了。

(2)男子看起来很落魄,眼神巴巴地盯着刚出炉的热腾腾的大馒头。

(3)“来两个?”老周热情地招呼着。

(4)男子尴尬地笑了笑,摇摇头,转身准备离去。

(5)“拿着!”老周疾步递上两个馒头。

(6)男子有点吃惊,老周爽快地摆摆手补充道:“不要钱!”

(7)男子的眼神透出感动,蹲在路边,使劲儿把馒头往嘴里塞。

(8)这样的人老周见的多了,在街边经营馒头铺这么多年,贫苦的、落魄的、遭难的老周一眼就能看出来。

(9)第二天,男子再来的时候,老周二话没说,又递给他两个馒头。

(10)男子显然很感激,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向老周深深地鞠了一躬。

(11)第三天,男子照旧来到馒头铺前,这次他没有接老周递过来的馒头,只见男子一反常态抓起一个馒头就扔地上,嘴里还骂骂咧咧:“他妈的!卖的什么玩意儿!硬的像石头……”

(12)老周愣了愣,立刻也火了:“不吃给我放这里,老子好心……”

(13)还没等“帮你”两个字吐出嘴,男子就抓住老周的领口,两人厮打作一团。

(14)“报警!报警!”围观的人见势不妙,连忙拨110。

(15)警察来的时候,两人还扭打在一起,只是让老周不明白的是,男子出手并不是很重,像没吃饱,每一拳都只用了两成的劲儿,情急之下老周也不管那么多,几记重拳下去,男子就变成了熊猫眼。

(16)警察带走了男子,在拐进街角的一瞬,男子回过头,向着老周的馒头铺艰难地挤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眼神中透出宽慰。

(17)几天后,警察将五万元奖励金交给老周,说他协助警察抓住了一个逃逸已久的杀人犯……

(18)老周拿着钱,呆了

1.根据下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甲】【乙】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每个角度限选择一次)
A.原因→结果(逻辑)
B.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C.悬念→结局(技巧)

甲文我选________,故事情节是________
乙文我选________,故事情节是________
2.细读(甲)第(3)段划线句,说说其作用。
3.请结合知识卡片的内容,在(乙)文中找到一处反转并分析其作用。

知识卡片


反转是一种情节由一种情境转换为相反的另一种情境、人物身份或命运向相反方向转变的故事结构方式。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情节随着对于勒的称呼的不断变化而反转、推进。

4.《微型小说选刊》的编辑准备将(甲)(乙)两篇小说同时收录在下列栏目中的一个,你觉得下列哪个栏目最合适?请结合上述两篇文章具体内容,探究其原因。
备选栏目:[生存与死亡]   [爱的力量]   [感谢有你]
我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9-23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坐火车

张玉兰

①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

②正逢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③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操着家乡话,一边喊:“让开,让开!”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母亲对陆总一笑说:“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

④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者各种难闻的味道。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

⑤母亲说:“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谁说不是呢?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你要不要来一份?”男人摇摇头说:“不了,我不饿!”

⑥吃过饭,天也渐渐的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⑦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男人长叹一声,说:“大婶,我也不瞒你。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⑧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⑨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

⑩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选自《小说选刊》)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陆总陪乘火车→【A】______→中年男子偷吃→【B】_____→陆总掏钱资助→【C】________→【D】_______
2.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②段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采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
3.这篇小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2024-04-16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地琴声

李皓

①从丹东回来,我一直在想,一根细细的马尾,在废弃的罐头盒子上抽拉,到底能发出怎样的声音?我甚至在梦里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抱着这把胡琴,头上不断掠过敌军的飞机、飞机的轰鸣声淹没了胡琴奏出的乐曲。

②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是在国庆日的第二天,人很多。穿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胡琴。在昏暗的灯光下,在玻璃橱窗内,胡琴不动声色,发出幽幽的光芒。

③与胡琴并排挂在墙上的还有两件乐器,一件是小提琴,另外一件有人说是三弦儿有人说是土琵琶。这两件乐器都没有文字说明,两洲三国胡琴下面却有一个清晰的用手机一扫,出现如下文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是亚洲和美洲,‘三国’是中国、朝鲜和美国。

④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廿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

⑤我想起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段往事。1951年秋末冬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志愿军12军31师的文工队队员们到银店洞师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回来时已是半夜。在归营的路上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欢笑着,似乎忘了这是前线,这是战场师部所在地银店洞到文工队驻地苏谷山沟,中间有一段封锁线,敌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向这打来排炮。路上经过一条浅河,大家正踩着石头通过。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实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文工队伤亡巨大,女队员戴儒品全身都被炸没了,只剩下了两条发辫……

⑥二爷,也就是我爸爸的二叔,他有个绰号:二瘸子。记得我小的时候,屯子里的人都在背后这么叫我二爷,但当面不敢叫,他们都知道我二爷的驴脾气。在生产队里,二爷一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骂,谁也不敢吱声,就连队长也只能悄悄嘟哝:又耍志愿军的威风……

⑦二爷从解放战争战场打到朝鲜战场,后来腿部受伤提前回国复员回乡。爸爸告诉我二爷有个绝活:口技。二爷每次喝醉了,必定要讲几段朝鲜战场上的故事,绘声绘色,枪声炮声、飞机声,二爷都能惟妙惟肖地用口技表演出来,在场的人无不叫好。据说二爷病重时,依然枪声、炮声、飞机声演奏了一番,随即溘然离世。

⑧二爷没读过书,更不会什么乐器,但他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口技必然是战场赋予他的之长。我想,在冰冷的战壕里,他肯定不止一次给战友们表演自己的口技,给残酷的战斗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

⑨爸爸、叔叔和我,分别在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穿上海军、陆军、空军的军装,在军营里服满了兵役。爸爸、叔叔从军想来是受了二爷的影响,二爷又间接影响了我。我是1989年春天走进空军某雷达兵训练团的,当时的空军司令正是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王海。

⑩仔细端详两洲三国胡琴,那个罐头盒子在拉弦处缠了一圈胶布,表面似有松香我仿佛看见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短暂的战斗间隙,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看着看着,我觉得眼前的两洲三国胡琴已经不仅仅是乐器,它更是武器,它庄该与那些枪炮摆放在一起。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倒叙的方法,叙写作者参观一把战地胡琴而深受触动的故事。
B.国庆节去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人很多,表明人们仍铭记着这段历史。
C.“驴脾气”的二爷耍起志愿军的威风时,生产队的人都怕得不敢吱声。
D.文章写到爸爸、叔叔和“我”的经历,体现了志愿军的精神代代传承。
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穿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胡琴。(赏析加点词语)
(2)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霎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赏析句子)
3.请结合“两洲三国”胡琴的内容,简要分析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4.文章结尾说“两洲三国”胡琴是“武器”,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5.二爷与文工队的内容似与标题“琴声”无关,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简要分析。
2022-09-08更新 | 2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