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75 题号:8146520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墙根儿

陈晔

①冬天蹲墙根儿晒太阳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历史悠久,成为一幅北方山地的民俗图画。“到墙根儿晒阳婆去喽——”有人在唤。乡土人称好的墙根儿为“暖和仡佬儿”,是指背风、向太阳的墙角,一般在北屋,称太阳为“阳婆”或者“老阳”。“墙根儿,墙根儿,老人的命根儿。”冬天的老人是向日葵,太阳在哪里,老人们就在哪里,暖暖的太阳温暖着墙根儿,也温暖着整个孤寂的冬天。

②冬日的太阳也像暮年的老人,没有了夏天的狂热炽烈,变得平和又善解人意。墙根儿有人时,老人们就说说话聊聊天,没人时就蜷缩着迷糊“睡”一会儿,想一想一辈子,或者什么也不想,就是纯粹地“享受”。小时候经常看见一些穿黑棉袄和翻毛羊皮袄的老人在墙根儿蹲着坐着,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锅,嗞溜嗞溜地吸,抽完了,把旱烟锅在鞋头或石头上磕几下,再装上一锅新的。老人们聚在墙根儿说着庄稼收成、聊聊闲天,冬天不觉得漫长。

③乡下的墙根儿传承着民间传统和民风民俗,常有老人在墙根儿下讲古,讲秦皇汉武,说上下五千年,孩子们最早接受传统文化启蒙的地方,就是从墙根儿开始的。少年时,我总爱带一个小本,蹲在墙根儿,记下老人们讲的那些传奇的乡土故事,这些故事渐渐地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④ 过去缺煤少柴,屋子里不暖和,孩子们就在自家温暖的墙根儿里支个凳子、方桌,对着太阳写作业、练毛笔字,既取了暖,又学习了文化。墙根儿成了很多孩子梦想出发的地方。

⑤也有一些勤劳的人,是带着活儿来的,在老房老屋的黄泥墙前摆开阵势,铺摊开荆条、高粱秸秆、笤帚苗和芨芨草,编编筐篓子,绑绑笤帚,扎扎高粱秆的“盖盖”“排排”。柳条匠编筐子篓子篮子,毛毛匠做皮衣皮袄,都是在墙根儿下完成的,墙根儿使这些劳动不再单调枯燥。如果去村里找人,若家门锁着,那一准儿在墙根儿待着呢。

⑥墙根儿也是天然的排练场和舞台。村里的山地大鼓就是在墙根儿排练的,两面牛皮大鼓、两套镲、两套铙敲出八面威风,庆祝打了胜仗,声震群山。练好了,还可以去参加组织的武会。那些年红红火火的村戏,都是在墙根儿排练完成的。有的青年男女在墙根儿相恋,而后成了一家人,生儿育女,老了,还在门前蹲墙根儿晒太阳,回忆着一生的爱恋。

⑦直到太阳落山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各自散去,循着炊烟回家。

⑧而今,乡村的墙根儿早已失去往日的热闹,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待着,有钱都去城里买房,无钱贷款也要“挤进”城里,农村实际居住人口减少了许多,很多村庄房屋闲置、大门紧锁,变得空旷寂寥。蹲墙根儿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少。再温暖的太阳也留不住年轻人向往外面世界的心,再好的拴马桩也拴不住奔腾的脚步。好太阳浪费了,墙根儿荒凉了,年迈的老人在失落中回忆着以前墙根儿的热闹和村庄的繁华,长满荒草的院落渐渐生长回忆。

⑨我很喜欢那首歌《我热恋的故乡》,“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故乡不美,可还是那么依依难舍,老了还要落叶归根,究竟热恋它什么呢?也许,这就是无法割舍的乡愁吧。

⑩待来年开春时,墙根儿又会最早生出报春的二月兰和葱葱的青草,墙根儿有着故土的眷恋、成长的印记、亲情的温暖。墙根儿是乡情包裹的磁石,时时召唤着游子的回归。

(选自《 人民周刊 》2019年第1期)

1.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故乡墙根儿哪些温暖的往事。
2.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这句话。

小时候经常看见一些穿黑棉袄和翻毛羊皮袄的老人在墙根儿蹲着坐着,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锅,嗞溜嗞溜地吸,抽完了,把旱烟锅在鞋头或石头上磕几下,再装上一锅新的。

3.第小节,为什么要提及而今墙根儿的现状?
4.请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大黄别名将军,陶弘景说,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意思大约是,一罐药快熬好时,有些药物的劲道已经过去,这时放入大黄,便会再次催出它们的药劲来。大黄叶大如扇,宽厚的心形。粗壮肉质茎,叶柄中空。长得有声势,常常覆盖了身边其他弱小植物,在小园子里有一种飞扬跋扈的劲道。在小孩子看去,大黄的叶子仿佛大象的笨耳朵,一只一只扇动在那里,传播些私密。也许是大黄叶子的大大咧咧,不求细节,不求柔美,于是成了植物里的下品,招人侧目

②倒是孩子们不懂得嫌弃与世故,炎热夏季,阳光肆意照射,光线里全是亮晃晃的白。高原上偶尔也有无可躲避的暑热。孩子们摘了大黄的叶子,顶在头上嬉戏,一片叶子成为他们想象中的大伞,有着华丽的伞盖和流苏。流苏垂下来,虽得高贵又骄矜,孩子因此成为山野的王。我想着孩子们的愉视,因着丰富想象,超越清贫寂静。大人们丢失热烈幻想,看透边缘,计较意义,反而不如孩童愉悦。

③大黄的叶子在高原植物中是属于叶形较大者。高原固有的寒冷、缺氧、强紫外线,使得一切植物的生长有别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生命在这里显示出柔弱无力的一面,又显示出倔强彪悍的一面。稀缺、抗衡,这使我格外尊敬那些生长在高原的植物。

④我一直觉得大黄是没人专门去种植的。有几年它在菜园子的角落里撑出大的叶片来,过几年不见了,再过一两年,它又在那里出现。仿佛具有流浪者的性格,不肯将一个院子当故乡,我在年轻时向往流浪生活,现在却时刻想着要缩回到一个小村子里,再不出来。因此我觉得大黄终究是年轻的植物,不会老去。

⑤那是爷爷病逝前的一个秋天,我坐在青石的台阶上,与一院落的阳光相顾无言。然而阳光要比我活泼,它走走停停,摸摸捏捏,带着些悠闲的味道。我看着它最先在屋檐一朵盛开的翠菊上明媚。那朵紫色的翠莉去年就在那里摇曳,仿佛不曾有过萎谢。然后挪到檐下的柱子上。“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旧年的对联,红色斑驳,父亲的柳体。后来阳光便照到爷爷的身上。这个沉默寡言的老人,此刻,正在用镰刀将大黄削成薄片。粗糙僵硬的手指,亮光闪烁的刀刃,刚刚把出洗净的大黄块茎,专注的神情,静谧。我担心下一刻那刀刃便会偏了锋割在爷爷的手上,削出的大黄薄片最后被爷爷串在铁丝上,挂起来,仿佛给柱子带上了金黄的项圈。我于是扭了脖子,看这个院落。马车外带、筛子、旧书包、罂粟种子、塞着油的猪尿泡……它们挂在那里,如同挂在一个古老人物的身体上,成为他的饰物。仰头,我看见树杈间的喜鹊窝、太阳、云朵……它们又成为天空的饰物。我看着爷爷瘦而高的身躯,看着他紫红的脸颊,看着他青筋暴起的手背,想,爷爷也是个饰物,我也同样,我们如同眼前串起的大黄薄片。

⑥但是,我还是有些述糊,我不知道我和爷爷是时间的饰物,还是大地的饰物。

1.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招人侧目”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2.作者在第⑤段是如何描写阳光的“走走停停,摸摸捏捏”的?
3.能否将第⑤段的句子做下面的改动,为什么?
原句:那是爷爷病逝前的一个秋天,我坐在青石的台阶上,与一院落的阳光相顾无言。
改为:一天,我坐在青石的台阶上,与一院落的阳光相顾无言。
4.简要分析一下高原植物大黄具有哪些类似于人的性格特点。(写出两点)
5.选文在整体上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曾经在哪篇课文中学习过这种写法?
2019-08-27更新 | 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那一树的金黄》,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从没有这么被震撼过,也从没有这么激动过。我被一棵树震撼了,确切地说,是被它叶子的金黄色震撼了。

②那是一株银杏树,就立在我们的院子中。

③离家几日,回到院子里,立刻,一种闪耀着光辉的色彩强烈地吸引了我,那是银杏树的叶子,是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

④离家前,我清楚地记得,银杏树是一树碧绿,一如世界上任何一种绿色植物的颜色,泛滥而平庸。仅仅几天的光景,没想到它竟然换了容妆,宛如走秀的模特忽然换了风格。这大约是这几日频繁的秋风带来的效果吧。

⑤这株树并非那高高大大的树,树干有对掐粗,六七米高,树形如塔松一般,只是没有塔松的粗壮与厚重,而是显出一些秀气与灵动。如果不是它这样脱胎换骨般的易容,平时还真没怎么留意过它,这一次,我是真的被征服了。

⑥以前读杜牧的《山行》,觉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似乎有些矫情,现在,忽然体会到了杜牧当时的激动与痴迷的心境。

⑦银杏叶呈扇状,娇小玲珑,长长的叶柄又让它带有几分妖娆与柔美。单看一片叶子,似乎有许多让人怜惜的柔弱,但整树的叶子组合起来,却给人一种轰轰烈烈的宏大气场,如同看上去清瘦但却浑身肌肉的武林高手,骨子里透着一种力量和韧性,一种无所畏惧的霸气。

⑧尽管个别的叶片还残留着些许的绿色,但整树的叶子却形成了一种充实饱满的耀眼的金黄。那金黄的颜色不是梵高的向日葵疯狂而热烈的黄,也不是收获季节里果实成熟的物质化的黄,更不是黄巢笔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峻而肃杀的黄,它是一种热情中蕴含着沉静、沉静中蕴蓄着生命的黄,是一种极富有质感、充盈而有分量的黄。它金而有光,黄而不枯,老而不僵,凝而不冷。金黄色的树冠如一座竦峙的小山,黄黄的一大片,极富有立体感。放眼望去,树冠周围仿佛有一圈黄色的晕,整株树如圣诞树一般的金碧辉煌,圣洁而庄严。微风吹过时,满树的叶子像一群身着黄色衣裙的江南女子在翩翩起舞,优美而有韵致,活泼而不失内敛,畅然却并不喧嚣。

⑨站在树前,我如朝圣一般,仰望那一树的金黄,耳边仿佛回荡着银杏叶子发出的金属般的铮铮脆响,那金黄色的声响如梦如幻,让人心醉神迷。

⑩我从这金黄里看到了成熟而沉静的生命在一步步升华,看到了激情热烈的活力凝聚成一种涵养和气度。鲜绿的银杏叶在经历了风吹雨淋、雷震电闪、烈日暴晒、霜露浸染之后,抖落了一身的浮尘,沥干了虚幻的水分,远离了喧嚣的奢华,显露出宽厚慈祥的淡薄,浓郁质朴的真纯。生命如陈年老酒般在这里变得浓烈而醇厚,浪漫而有意味。在这凛冽的秋风里,它让我们感到了温馨的暖意,感到了富有阳刚之美的生命气息。心头不再是单调与灰暗,世界不再是萧条与清冷。

⑪我曾经一遍遍在这株树的周围徘徊,流连于那震撼人心的金黄;也曾经一次次将它拍成照片,以定格这时空中的短暂;但我更深切地感觉到那炫目的色彩已融注于我的心间。

1.为什么“我”会被银杏叶震撼?
2.文章第⑧段描绘的“那一树金黄”有哪些特点?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文中的银杏树给你带来哪些生活启示?
2020-01-12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选文,阅读完成小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温暖的南方,火烧云沉到山的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颤抖。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夜色中,他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分成若干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催促母亲往炉膛里添柴,火舌舔着灶口。母亲的影子贴在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目光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父亲还在沉默独坐,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挡住锅与盖间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好让鱼骨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拌饭。她拨弄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眼爷爷的冰冷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太辣。同样是在一个冬夜,瞎眼爷爷孤单地走了。临终时,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季,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时我们不再去那座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在划线句“父亲还在沉默独坐,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一句后面补写一段父亲的心理描写。(100字左右)
(2)读了本文,小明说:“这篇散文事件虽多,但全文线索明了,首尾照应,所以结构很清晰”小丽说“文中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她身上闪耀着众多母亲的优秀品质”请你结合文章选择其中一种说法写一段赏析文字。(150字左右)
2021-11-08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