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8324484
阅读《海底两万里》选段(有删改),回答小题。

①五点三十分光景,晨曦微露,海岸的轮廓已经分辨清楚。在我们与海岸之间,海面上十分寂寥,不见一物,没有看见一个采珠人。沉寂笼罩着这片采珠人将要云集的地方。

②尼摩船长没有说错,我们早到了一个月。片刻之后,小艇上的水手们便把我们一个一个放到水中去了。七点左右,我们终于走到珠母沙洲了,紧随尼摩艇长身后。

③离我五米的地方,有一个黑影出现,紧贴在水底。我立刻想到是鲨鱼,不由得紧张起来。可是我弄错了,这一次我们遇到的仍然不是海里的那种猛兽。

④那影子显然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许是一个印度人,或者是一个黑人,总之是一个不幸的采珠人,他不等采珠季节就提前来采珠了。我看见他的小船就在头顶上方几尺的地方停泊着。他不停地下水来,一会儿又出水面。他用脚夹着一块大石头,石头呈圆锥形,用绳子好,另一头系牢在小船上。他便利用这块石头帮助自己快速下潜。这是他所依靠的唯一的下潜工具。潜到五米深处,他便立即下去珠母,往网袋里。不一会儿又出水面,把网袋里的收获物进小船里,再度住那圆锥形石头,到水里,继续摸找珠母,如此往复,间隔只有三十秒。

⑤这个采珠人并没发现我们。他的视线被岩石的阴影给遮挡住了。再说,这个可怜的采珠人又怎么会想到我们这些同他一样的人类,会在一边躲着,窥视他采珠,一点细节都不放过呢!

⑥我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采珠人的动作有板有眼。半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现什么险情。我渐渐地已经熟悉了这套采珠情景。可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看到那个印度人或黑人,刚一跪倒,立刻像是受到什么惊吓似的,急忙站立起来,往水面猛蹿。

⑦我知道他因何如此恐惧了。 ……

⑧八点三十分,我们回到了“鹦鹉螺”号上。回到大艇上之后,我开始思考我们在马纳尔沙洲的历险经历,从而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尼摩艇长勇气过人,无与伦比;另一个是他虽是一个跑到海底、躲避人类的海洋人,但却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无论这个奇怪的人嘴上怎么说,反正他至今仍然人性未泯。

⑨当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跟他说了之后,他稍稍有点激动地回答我说:

⑩“那个采珠人,教授先生,是被压迫国家的居民。我是心向着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永远站在被压迫国家的人民一边!”

1.有同学认为第①段与下文写采珠的过程没有联系,可以删去。你不同意,请写出你的理由。
2.说说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回忆原著内容,请再列举一例,能体现尼摩船长“心是向着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的”。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味道

郭凯冰

①老邵是位城市园艺师。这个城市的美丽,让老邵感觉很自豪。因为工作出色,老邵还曾经被市长戴过红花。那朵大红花一直摆在老邵家的电视上方,老邵说,自己一辈子最大的荣誉,就是美化了这个城市。

②老邵理所当然地喜欢这份工作。园艺师天天接触的是什么呢?是那些花花草草啊。城市里到处钢筋水泥,灰硬的柏油马路,要是没有这花儿草儿,城里人还能感受到点灵气儿吗。老邵觉得,自己就是给这城市灵气儿的人。再说了,从乡下出来的老邵,要是不弄这花花草草,也绝对在这城市呆不下去。这年春天,老邵开始负责一种兰草的推广,这是市长出国考察带回来的。市长说,这种兰草能净化空气,能大大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

③夏天来临的时候,城市里便到处开放着兰草深蓝的小花。那股芬芳,是极清洌的,让老邵想起了老家的田野。兰草种植很成功,老邵因此受到了表扬,还得了一千五百元的奖金。老邵就用这笔奖金,给要来城里的老父亲,买了一张席梦思床。

④老父亲一直呆在乡下,七十岁的人,走起路来还能震得地面呼扇。每顿饭一个大馍,要是麦收秋收田里忙起来,每顿还能多吃一个。老邵回家也爱吃馍,爷俩喝点小酒,兴致上来了,就比赛吃馍。老邵觉得家里的馍比城里馒头香,有麦子味儿,有柴草味儿,有烟火味儿。妻子就笑,说馍也是馒头,哪有这么多区别,这么多味儿。

⑤五月里,镇上统一征收村里的田做育花基地,村里人就不能种庄稼了,改做花农。市长为此还下乡做了工作,说如今麦子玉米大豆不值钱了,种花草能挣大钱,看着还美气。没粮食可种的老父亲呆在村里,看着那一片片长势很好的麦子被翻耕铲除,心里憋闷,就来城里散心。老父亲家里坐不住,每天吃过饭,就跟在工作的儿子身边溜达。城里很多人认识老邵,也就认识了老邵的父亲,就有很多人跟老父亲夸老邵:“老人家,养了个好儿子,你看,咱这城市打扮得这么漂亮,有你儿子的功劳哩!”

⑥父亲这时候搓着两手笑:“他有啥能耐,乡下长大的,谁不会种麦子呢!”周围的人就笑,这兰草,麦子咋能比呢?只有老邵明白,这兰草开花前的确像乡下的麦子啊,自己每天侍弄着城里的兰草,也像侍弄乡下的麦子一样尽心呢。

⑦冬天来临,所有的兰草都死了,可是隔不远,还绿着一丛兰草。城里人很奇怪,大冷天,人出来都怕冷,这兰草绿得可真是稀罕。老邵手下那帮年轻人,都问老邵种了新品种,咋没跟大家说。老邵红着脖子说,自己根本没种啥新品种。

⑧冬天来临,老邵父亲出来得更勤快,沿着街上的绿化带,一边走,一边看着那一丛丛绿。“这老头精力可真旺盛,到底是乡下人,勤快惯了。”认识老邵父亲的人都这么说。

⑨春天来临的时候,老邵领导挨批了。接着,老邵也挨批了:那绿了一冬天的草,竟然是长在乡下的麦子。作为一个地级城市,把麦子当作绿化植物,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

⑩老邵父亲被老邵的领导“请”去的时候,很理直气壮。他说,你们城里人爱种花就种花,俺管不着,可你们咋能把俺们乡下种粮食的地都用来种花呢?花再好,再挣钱,能吃?没了粮食,你们城里人能活,能看花草?

⑪这话很快传遍了这个城市,很多年轻人笑得肚子疼,更多的人想起了乡下的老家。于是,这个春天,更多的人在绿化带里的一丛丛麦子前留恋。真奇怪,知道它们是麦子的时候,许多城里人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香味,他们跟老邵一样,闭上眼,深吸气,很陶醉的样子。年轻人和小孩子很奇怪,他们也闭上眼,深吸气,可是他们什么味儿也没有闻到。那些陶醉着的人们说:

“是田野的香味!”

“是泥土的香味!”

“是柴草的香味!”

“是老家的味儿!”

⑫又一年,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路口,都有了个一米见方的特殊绿化点。中央竖一块牌子,上面一个大字:“根”。在牌子周围,蓬蓬勃勃长着骄傲的麦子,乡下的麦子!

1.城里的麦子是谁种的?这个答案到小说最后才解开了:是父亲种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阅读小说时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作用良多。请你从文章中找到一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3.小说标题用“麦子的味道”有什么用意?
4.读完这篇微型小说,大家都觉得小说虽短,但意味深长,特别是结尾的那个“根”字,意蕴丰富。请你试析这个“根”字蕴含了哪些意义?
2022-04-26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雪莲花儿开》,完成小题。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说,正因我马上要转业,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吃完饭,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

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旁边……

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1)小敏在梳理文章思路的时候,发现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事,于是做了如下梳理,请根据她的梳理思路,概括相应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老师与同学们的一段交流。请根据情境,补充出相关内容。
同学甲:文章结尾突生波澜,让人感觉有些意外。
老师:这个“意外”其实并不突兀,文章前面有伏笔的设置和安排。你现在可以找找与之相互关联、形成照应的句子。
同学乙:我找到了,是“_______________”。
老师:这些句子,前设伏笔,后有照应,使得前后内容能交织联系,你会发现,结尾的交代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
(3)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这里写到:新队长“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3-03-28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白老头的豆腐坊

(1)城市的一隅有条老街。说是“老街”,但经过这几年的改造,老街已经焕然一新,充满现代化的气息了。入夜,满街的霓虹灯闪闪烁烁,唯有尽头的一处低矮的小阁楼透着橘黄色的光,这便是白老头的豆腐坊了。

 (2)一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方桌,桌子上放了一方厚厚的木案子,旁边还有一把秤,秤砣上的锈迹隐约可见。一个“上了年纪”的青石磨,安安静静地端坐在屋里的一角,真不知道它伴着白老头磨亮了多少个黎明呢!藏在墙角的柴灶,早已被岁月熏得黑亮黑亮,还依稀可看到散落在地上的柴火

 (3)说来也奇怪,老街上的豆腐坊不止这一家,但偏偏是白老头这里的豆腐最抢手。个中原因,连白老头自己也不清楚,不过白老头也没有时间去想这些问题,他为每天能够多磨一些豆腐而快乐。嘿,多一块豆腐,就多一块钱寄给白娃了。

 (4)白娃争气,在遥远的一座城市读大学,有多远呢?白老头也不知道,他一闻到汽油味就头晕,所以也没有到过白娃的学校。一想到白娃,白老头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越想他就越觉得自家的豆腐可爱了。

(5)白老头又磨了三年的豆腐,白娃就毕业了。毕业了的白娃心疼老爹,于是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

(6)他看到老爹的豆腐坊依然是那么简陋,整条老街除了爹这家店,哪家不是装饰得有模有样的呢?于是白娃就和老爹商量装修的事。白老头听到儿子这么一说,眼泪竟吧嗒吧嗒地往下掉,他把水筒烟抽得呼噜呼噜响,心里那个复杂情绪啊……

(7)那天晚上,白老头兴奋得睡不着觉,他在脑海里把店铺装修后的模样勾勒了一遍又一遍。但白老头觉得仅凭自己的想象远远不够,买东西还讲究货比三家呢,何况“装修”这样一件大事啊!

(8)第二天太阳刚露了点脸,白老头就兴致勃勃地出门了。他甚至还哼起了“东方红”呢,那花白的胡子随着歌声的旋律一扬一扬,仿佛在伴舞似的。

 (9)他看第一家豆腐坊的时候,乖乖,漂亮的橱窗,明晃晃的吊灯,还有很多他叫不上名字的机器,连煮锅也是看不见冒烟的,白晃晃的,工作人员只手指一按,那豆腐便像白色的布匹一样滚滚而出。白老头好奇地走过去,想要看得真切些。老板也认出了他,招呼道:“白师父,你的坊子跟你一样老了,难道不想换换新?”

(10)白老头便指着那些家伙问,“得多少钱?”那老板竖了三个指头。“三万?”白老头一惊。老板笑笑:“十倍!”

 (11)“我的妈呀,抢银行啊!”白老头摇着头走向了第二间。可看到第二家第三家的时候,白老头更是瞠目结舌了,怎么这些人一家比一家漂亮堂皇?

 (12)这个晚上,白老头又彻夜失眠了。失眠的结果是个重大决定:派头,排场,老爷子比不过你们。老爷子就这样做。

 (13)于是,白老头继续他的原始劳作,每天半夜起来浸豆,天不亮便推动那笨重的青石磨,生火燃起那一锅沸腾翻滚的白豆浆,摇动着那古老的豆渣袋,压出一坨坨的嫩豆腐。

 (14)白老头想,多磨一锅,就给娃子添一块砖瓦。因而有着用不完的劲。

 (15)可喜的是,人们在天未亮之时便在门前排起了等购的长队。以至于那些装潢华丽的大店老板也走过来,想看看白老头用的什么法术,搞得如此门庭若市。省电视台的记者居然到白老头的豆腐坊采访来了,说他的店子古朴,有特色,不仅是老街的灵魂,还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16)“古朴”啊,“灵魂”啊,这些字眼白老头自然是云里雾里。每当一锅豆腐卖完,他就静静坐在门砧上,一遍遍地把水筒烟抽得呼噜呼噜响……

1.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白老头”的心理状态。
一想到白娃a_____→ 听到白娃和自己商量装修的事b___→看到别人家豆腐坊的时候c____→ 白老头继续他的原始工作时d_____
2.请说说第(2)段划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分析第(6)段中划线句白老头复杂情绪。
(2)联系上下文,揣摩老爷子“就这样做”,是怎样做?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店子古朴,有特色,不仅是老街的灵魂,还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80-100字)
2018-06-09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