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58 题号:850644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的纯净作出的最无奈又高尚的选择。

最终,他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怀抱沉重的巨石,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可以说,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承载着代代后辈对伟人的缅怀和敬仰。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屈原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原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屈原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B.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名胜与文化的血肉关联。
C.文章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指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开创性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赞颂了屈原无人能企及的伟大品格,说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内涵很丰富,请赏析。
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题目“端午的阳光”,除了指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的含义外,还有两层更深刻的含义。请你仔细阅读全文,答出这两层含义。
2019·四川雅安·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夜晚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九灰白,但黯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计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追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述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作者:韩少功)


在班级组织的“美文荟萃大家赏”活动上,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了散文《夜晚》。
(1)文章的结尾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结尾总会让人回味无穷。请你说说本文结尾的妙处。
(2)本次“美文荟萃大家赏”专题赏析环节,你将代表小组发言。请你从主题思想、语言表达、写作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为发言做准备。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2022-03-28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邮局,邮局!

肖复兴

① 对于邮局,我一直情有独钟。在我印象中,某些行业,都有自己的代表颜色,消防队是红色的,邮局是绿色的。

② 一直觉得邮局就应该是绿色的。

③ 小时候,家住的老街上有一家邮局。一座二层小楼,门窗都漆成绿色,门口蹲着一个粗粗壮壮的邮筒,也是绿色的。我第一次走进这家邮局,上小学四年级。那时的邮局,兼卖报纸杂志,放在柜台旁的书架上,供人翻阅挑选。我买了一本《少年文艺》,觉得好看,以后每月都到那里买一本。读初中时,父亲因病提前退休,工资锐减,在内蒙古风雪弥漫的京包线上修铁路的姐姐,每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月,我会拿着汇款单,到这里取钱,顺便买《少年文艺》。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因为那里有《少年文艺》上那些故事,神奇莫测地跳跃;有姐姐的身影,朦朦胧胧地闪现。

④ 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电影《鸿雁》。怎么也忘不了那个跋涉在东北林海雪原的邮递员。我想象着,姐姐每个月寄给家里的钱,我给姐姐写的每一封信,也都是装在邮递员这样绿色的邮包里吗?也都是经过漫长的风雪或风雨中的跋涉吗?

⑤ 除了给姐姐写信,我也与一个外校的朋友通信。每一次在教室里写好,到邮局买一个信封、一张邮票,贴好。把信,也把少年朦胧情思和秘密心事,一并放进立在邮局里紧靠墙边那个绿色的大邮箱里。然后,愣愣地望着邮箱,望半天,仿佛投进的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只鸟,生怕它张开翅膀从邮箱里飞跑。静静的邮箱,闪着绿色的光。静静的邮局里,洒满黄昏的金光。

⑥ 邮票是邮局给予我的额外赠品。我从那时开始集邮。将邮票连带信封的一角一起剪下,泡在清水里,看着邮票和信封分离,就像小鸡从蛋壳里跳出来一样。然后把邮票像小鱼一样湿淋淋地从水中捞出,贴在玻璃窗上,眼巴巴地看着干透的邮票像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渐次落下,特别兴奋。那些不同年代的邮票,___________。

⑦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来到电影《沟雁》里演的林海雪原。上山下乡高潮到来,我去了北大荒。离开北京时,买了一堆信封信纸,相约给亲朋好友写信。在没有网络和微信的时代,手写的书信,维系着彼此纯朴真挚的感情。即便不是什么珍贵的文人尺牍,只是普通人家家长里短的平安书信,也成为那个逝去时代的一个注脚,一个特征,___________。

⑧ 我来到的是一个新建的农场,只有简单的办公泥土房,几顶帐篷和马架子,但不缺少一个邮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里面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胖乎乎的女知青。我曾经在信里寄给在内蒙古插队的同学一只像蜻蜓一样大的蚊子,一个在吉林插队的同学曾经寄给我一块贴在信纸上的当地的奶酪。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尝到人生真正的滋味,只知道到邮局去寄信去取信时候的欢乐和期待。

⑨ 我最后一次到那里,是给母亲寄钱。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家中只剩下老母亲一人,那年春节前,我赶不回北京,怕母亲担心,也怕母亲舍不得花钱过年,便跑到邮局,给母亲寄去30元,还写了一封信。尽管母亲根本不识字,那一天,大雪纷飞。我禁不住又想起了电影《鸿雁》,会有哪一位邮递员的邮包里装上我的信件,奔波在茫茫的风雪中呢?

⑩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报刊、信件、稿费寄来,也要自己去邮局领取稿费,寄送信件和书籍。大约三十年前,我家对面新建了一家邮局,因为常去,和那里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如果偶尔忘记带零钱了,或者稿费单上写的姓名有误,她们都会帮忙处理,然后笑吟吟对我说最近在报纸上看到我的什么文章。那样子,总让我感到亲切。

⑪ 稿费单是绿色的,上面有邮局的黑戳儿,小小的稿费单有邮局的印记,就像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波纹。邮局的存在,让那些信件,那些稿费单,像淬过火一样,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我知道,这种升华,对于我,是情感上的,是记忆中的,___________。

⑫ 科技的发展,常常是以磨平乃至牺牲人们最细微的感情为微不足道的代价的。快递业的高速发展,让邮局如旋转舞台上的转场一样,转换了角色和景色。想想那些古代驰马飞奔的一个个驿站,那些曾经遍布各个角落的大小邮局,那些曾经矗立在街头的粗壮的绿色邮筒,电影《鸿雁》里背着绿色邮包跋山涉水的邮递员……滚滚红尘中,怎么可以缺少了他们?他们曾经让我们对家人对朋友对远方充满那么多的期盼。云中谁寄锦书来,只要还有鱼雁锦书在,他们就在。

⑬ 一天,在超市里买东西,有个熟悉的身影倏忽一闪,是一位以前认识的邮局工作人员。三十多年前,她还只是个年轻的姑娘。她也认出了我,她身边站着一个和她当年一样年轻的姑娘,她告诉我是她的女儿。她竟然和邮局一起变老。

⑭ 还有一个落日熔金的黄昏,一个女人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然后突然转头,问:您是肖老师吧?那时候,您常上我们邮局取稿费寄信!我立刻想起来了,那时候,她还是个刚上班不久的小姑娘呢。

⑮ 邮局!邮局!

(选自2021年8月21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面三句话选自文中横线处,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应填入(     
① 让流逝的青春时光,有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
② 像脚上的老茧一样,是随日子一天天走出来的。
③ 是串联起逝去日子的一串串脚印。
A.③ ② ①B.① ② ③C.② ① ③D.③ ① ②
2.作者“一直觉得邮局就应该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他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看法?
3.如果作者在朋友圈发布了此文,下列人物读完此文后会有怎样的感受?请选择一人,根据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以第一人称回复。

人物:_________,回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标题和结尾同中有异,请联系全文说说其妙处。
2023-04-23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篱笆墙上溜走的岁月

(陈满意)

①篱笆外是一眼望不到边、高低错落的庄稼,风一吹,便像童年的记忆一样一起一伏…

②篱笆是乡亲们为村庄缝制的贴心小棉袄,是乡亲们在村庄的裙摆上编织的花边,各式各样。有的严严实实包围着小院落,有的则疏疏朗朗伴在田间小路的两旁。

③乡间的篱笆前几乎都有一畦畦水灵灵的青菜、丝瓜、豆角、扁豆、野蔷薇、菊花以及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花从春开到秋。各色花儿点缀着绿意婆娑的篱笆墙,它们相互拥抱、相互铺陈,快快乐乐从无纷争,各结各的果,各开各的花。野生的牵牛花在每个早晨都会将淡紫色的喇叭吹响在篱笆上的每个角落。蝈蝈在篱笆下浅吟低唱,螳螂慢悠悠在绿叶间散步,蝴蝶招摇着四处休憩、寻访,蜜蜂如同流浪的歌手把仅有的一个曲调带到各处哼吟。

④薄薄的阳光洒下来,花朵上的露珠莹莹地亮着,草尖上泛着光,化成无数个太阳,幻作漫天的珠翠。母亲的身影永远在篱笆那边的菜园里忙碌着,单薄的身影跨过岁月的沉重,背负着日子的艰辛。那身影很美,美丽的身影在朝阳和夕阳下晃动。母亲身后的大黄狗经常在篱笆间穿梭,东跑跑,西嗅嗅,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⑤月光在篱笆间流动,轻轻地,像待嫁的小家碧玉走出闺房的脚步。在淡淡的月光下,我们脱掉小褂捕捉飞舞在草丛上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抓到之后放在玻璃瓶中,坐在篱笆下一起欣赏。

⑥夜风拂过,静静地聆听夜的心语。田里的青蛙,地里的虫儿,鸣叫声此起彼伏,一浪又一浪地涌现。蒲公英、毛毛根和葛麻草在篱笆下疯长,尽情地吮吸着泥土的芬芳。牛的哞叫声、羊的咩叫声、狗的吠叫声、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有些拥挤地钻过篱笆,在村子外的原野上撒野。

⑦篱笆上悄悄溜走的岁月又被篱笆串成大地上迎风而歌的短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碧绿的禾苗,错落的人家,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陶渊明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深得其真趣,在简单的篱笆下,浇灌着丰富、葱茏的诗意。

⑧川端康成说:“美丽是邂逅所得。”而在小村的篱笆旁带一双眼睛你就可以随时发现美。无论春夏秋冬,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穿过充满阳光的篱笆,一路蜿蜒而去,总有收获不完的快乐时光。

(摘自《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1.文章第①段中说“风一吹,便像童年的记忆一样一起一伏”,那么童年记忆中,围绕着篱笆,作者描写了哪些活动场面?              
2.文中第⑦段中引用古诗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第③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各自印象中的园子,试分析它们在内容与语言表达手法及情感上的相同点。

【链接】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内容:_____________手法:_____________     情感:_____________
2021-11-20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