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6 题号:8781022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灯火可亲

李丹崖

灯火的“灯”字很有意思。灯=火+丁。火光燃起,是需要有人来配的,否则,火只是鬼火。

想起多年前的场景,那时候,通讯尚不发达。在四川跑生意的祖父在除夕夜还没有回来,祖母让人去邮电局拍了电报,一家人在家里枯灯,烛台上,灯火跳跃,我能听见灯芯吸食蜡油的声响,一直等到夜里十一点,门吱呀一声开了,__________________灯火里,全是甜蜜的气息。

重温谍战剧《伪装者》。也是同样的除夕夜,明家大姐也丫头做好了饭,也在等两位兄弟回家了,干等不着,忽然听见外面有烟花爆燃,忙出门来看,原来,是大兄弟明楼点燃了烟花来逗大姐欢心,继而,是小弟明台拎着行礼,顶着风雪回来,给姐姐撒娇。老实说,那烟花,那场景,是整个谍战剧里最温馨的场景。

一灯如豆,常常能带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灯火,哪怕的逗点大,有它莹然在一座屋宇内,这座屋宇即便是茅屋,也立时蓬荜生辉。就是宫殿又能怎么着呢?若是一点灯火也没有,只会变成一座华丽的冰窖,甚至有一些吓人的感觉。

这个冬日,我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有一篇《冬天》,里面有一段看似波澜不惊的文字:“天冷了,堂屋上了槅子,显得严谨,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是的,闲坐亦可,只要有灯火,氛围就立马活跃起来,就变得温馨备至。

灯火,从物理学的概念上,或者说是从视觉上来评判,是带给人光明,帮人照亮路途的,从心理上来说,是可以让人打开心扉的一簇火苗,是星星之火,也是熊熊燃烧的火炬。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有这样的句子:“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极具温情,灯火微明,不必耀眼,却分外可亲。好似一位羁旅之人,行走在寒夜里,忽然,街面上,一处旅馆的门扉“吱呀”一声裂开一条缝子,灯火泄出来,瞬间让人有了方向。

灯火可亲,是真的可亲。

小时候,老是听一些年迈的老人说,“我呀,已经到了风烛残年”,或者是“我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年纪了……”人和灯火,到底是什么关系?

后来读到东晋道学家、医学家葛洪《抱朴子》,看到这样的句子:“夫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瞬间明了,人有时候也是行走的灯火,用自己的光辉照亮别人;灯火呢,亦是静止的人,立在那里,为他人带来标杆。

(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6月上)


在学校的读写活动中,《灯火可亲》一文脱颖而出。
1.请想象祖父回来的场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50字左右)
2.这篇文章要在校刊上转载,需要配一段评论性文字,请你完成这个任务。
写作提示:①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或写作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写: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猫的本事

周涛

①在农村,猫的重大作用和高超本事被发现、观赏,而且分别以正剧、喜剧和暴行三种形式演出。

②第一次,我家的猫成功地扮演了正面英雄的形象。那是个美妙的黄昏,我们全家坐在土炕上闲聊,而猫,蜷卧在广阔土炕的一隅昏昏沉睡。然而在这种美妙的时候却有一种不美妙的东西悄悄蠕动:一只老鼠,正顺着土墙根悄悄回洞。洞就在墙角,那鼠,已经离洞口不远了。

③急得我们直喊:“猫! 老鼠——”全忘了猫听不懂人的语言,而老鼠听见喊声就会逃得更快。

④不过,喊声还是惊醒了猫。它稀里糊涂地东张西望,等它看见时,那只老鼠眼看着已经到洞口了。谁也没料到,猫就是猫,它从土炕的一隅到墙角的鼠洞,必须跨越横七竖八的我们这些人杂乱摆放的腿,必须在老鼠全身钻入洞口的一瞬间扑出一丈开外。这太难了,但是它奇迹般地实现了。它犹如一道闪电,用右前爪把完全入洞的老鼠给掏了出来!

⑤有趣的是,没过两天,我又目睹了一次这只猫逮老鼠时上演的滑稽戏,它像个小丑,简直可以说是笨透了。

⑥那天,一只老鼠在面柜附近折腾,弄出了声响。猫听见了,绕着面柜底又堵又掏,像和老鼠捉迷藏。结果,那老鼠爬上面柜,不小心,掉进面柜里。花猫不知道,还在下面费精神。父亲着了急,把猫抱到面柜上。花猫很固执,坚信老鼠还在柜底,又跳下去寻。

⑦父亲又把猫抱上去,它还想往下跳。如此几次,终于,面柜里的老鼠白乎乎地一动,它看见了,扑下去咬住,弄得满身面粉,像掉进了石灰里……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⑧我家的房檐上有一个野鸽子搭的窝,不算很高。

⑨花猫常在屋檐下仰看,然而它这个“特警队员”对付不了“空军基地”,无奈之下,渐渐习以为常。一天中午,我只是想逗逗那猫,馋馋它,就把—根粗木柱斜架在墙上,故意离那鸽巢很远,我估计它够不着。

⑩它像是打招呼征求我的意见似的,仰起脸朝我可怜地叫了两声,就立即行动起来,抓住木柱,像杂技演员一样,爬上了顶端。

它从柱顶上立起来,前爪抓着土墙,像美国职业男篮队员双手扣篮那样,--耸而起,两只前爪抓住鸽巢,凌空悬在下面。它双目闪耀出果决、勇猛、精神抖擞的杀气和置一切危险于度外的野蛮!

⑿它用一只前爪抓紧鸽巢,吊住悬空的身体,腾出另一只前爪来,伸进巢里,掏出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鸽子,然后放进嘴里,咬住;翻身跃向柱顶,沿着木柱,下到地面,呜呜地叫着,在墙角吃起来。

⒀我后悔莫及,暴行已经成了恶果。

⒁结论:不能小看猫。猫虽然是温驯的、可爱的奴仆,可它却是老鼠的克星,鸽子和平生活的破坏者。它的兽性一旦发挥出来,本事惊人。

1.文中叙写猫以正剧、喜剧和暴行三种形式演出,“我”的情感或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联系上下文思考,文中第二段写道:“而猫,蜷卧在广阔土炕的一隅昏昏沉睡。”有什么用意?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细品文章最后一段,简要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猫的本领。
2021-03-23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刘梦淏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表述最正确的项是(       
A.单一的B.多元的C.不排外D.包容性
2.对“中华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B.儒释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地位同等重要。
C.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征。
D.中国文人的选择和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共通性。
3.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019-08-15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

王占黑

2020年,因为疫情,很多人意外拥有了一段“多余时光”。比如小孩不必痛苦地爬起来上学;大人也不用接送小孩,也不用痛苦地站立在通勤的车厢里;退休的人也暂且放下跳广场舞和近郊出游的规律作息。人们静下来,独处,减少出门,避免与人见面,似乎有时间慢慢思考,或仔细观察触手可及的世界。

②在隔离初期,经典文学作品的销售出现一个小高峰,人们纷纷囤积以前没空或静不下心来对付的大部头,准备在家慢慢啃。也有很多人有5G,有短视频,有带货直播,时光好消磨。但也有人在数字生活的围堵下选择拿起笔、敲起键盘,可以写点什么,保存当下的焦灼,或者借机喘息,回顾走过的路,细细咂摸,大半辈子的味道。

③小时候,很多书店会在显眼处放一排名人传记。读者对这些作品趋之若鹜。尤其是他们关于家族、故乡的非虚构作品。它们像一条河流,让传主找到了自己的由来和依靠,然后以延续或割裂的不同路径,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明明每个人都有一条河,为什么最终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名人的河呢?我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如果没人记录,那么这些河流过之后,土地便干涸了。

④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有心的写作者将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记下,结果成为史诗,成为家族志,成为伟大的文学。比如莫言的高粱地,马尔克斯从外祖母那儿听来的奇幻拉美。我最近读到一本叫《秋园》的小书,作者杨本芬是一名普通的女工人,她在70岁之后才提笔,一边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一边在厨房抽空写作,写的是她母亲的人生故事。她在序言里说,刚开始有些胆怯,一旦投入,“像是用笔赶路,重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这本书的后记是杨本芬的女儿所写,她们三代人皆非名人大家,所写却如此真挚感人,有人称其为“很薄的册子,很重的人生”。

⑤我妈最近也热衷写作。她的写作始于苦闷的隔离期,家中阳台上意外飞来一对珠颈斑鸠。从筑巢、下蛋、孵蛋,到破壳、喂食、起飞,观察和记录逐渐成了她的一种新习惯。在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记下很多数据后,我妈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回顾一遍,于是开始写作。

⑥我妈常自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有限,话虽如此,她对待这件事却无比认真。每天坐在餐桌前写草稿、打字、上网查资料,从早到晚,为之放下所有娱乐活动。她定时把成果发给仅有的三位读者,我、我舅和我外公,让大家说说感受,再一遍遍修改,给文段配图。这种自发自然的写作,也许是世上最纯粹的快乐了。

⑦现在珠颈斑鸠一家四口时常飞到阳台上来吃小米,我妈也开始写家里的花花草草,写自己对社会上各种事情的看法。比如她写道:“我们人类确实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植物、鸟类不一样,它们并没有惧怕新冠肺炎,反而因人们躲在家,更少受到人类的干扰,更加肆无忌惮,疯狂地生长。”她的很多思考、很多表达,我都很喜欢。

⑧这也让我再次想到这个问题,世上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河,都可以写。写作是和说话一样的权利,如果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意愿和行动,也许每个人的河流都能被看见。

⑨可是“打工诗人”却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喜欢他们的人也许会因为“打工”标签或书写劳动主题而对他们另眼相待;不喜欢他们的人又觉得他们受欢迎是标签先行,名不副实。这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人们对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这一偏见的默认。

⑩打工者可以写诗歌吗?打工者如果不再写和劳动有关的诗歌,可以摘掉“打工诗人”的标签吗?每个人自发写作时都有一个社会身份,将社会身份强加在写作者之上是缺乏尊重的。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被精英话语裹挟,因此底层话语一方面被习惯性忽视,一方面又容易因为稀有而被粗暴地围观和放大。也许除了外在的冷静眼光,更需要由身处其中的人自己来凝视、来发声。

⑪只有人们不把写作当成生活的奢侈品而愿意去触碰的时候,无数条河流才会开始汩汩流淌。当然,退一步讲,这个时代并不是非文学不可的,但我还是祈祷,文学不会因此而被束之高阁。

(文章因命题需要而作删改)

1.阅读第①—②段,简要概括疫情中人们如何度过“多余时间”?
2.仔细阅读第⑤—⑦段,为什么作者认为母亲的写作是“世上纯粹的快乐”?
3.仔细阅读⑨—⑩段,作者认为如何消除社会对“打工诗人”的偏见?
4.结合全文,理解标题“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的含义?
2021-12-01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