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5 题号:8815965
读下面阅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 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 走。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 ①盖:大概。② 志:记。③ 还:同“旋”,转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亦不
(2)王生学而不得法
(3)博学而
(4)王生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何以谓之善学也?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而 学 不 思 则 罔
(2)盖 学 贵 善 思
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的一个共同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请谈谈它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D.衡/乃穿壁/引其光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     说:通“悦”,愉快B.主人,问衡     怪:责怪
C.饭疏食饮        水:冷水D.人不其忧       堪:能忍受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衡穿壁引其光   太丘舍去,去后
B.思而不学   日中不至,是无信
C.博学笃志            匡衡勤学无烛
D.人不而不愠     温故而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当加强自我检讨,剖析各方面存在的不足。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学习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出军队中士兵较之将帅更为重要,是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2021-11-14更新 | 1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古诗文联读

【甲】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疏食饮水(米饭)B.温而知新(旧知识)
C.思而不学则(迷惑)D.者如斯夫(消逝)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传习乎?                 尊君在
B.人不知不愠            不思则罔
C.下车引                  择其喜者而从
D.回也不改          不善者而改之
3.下面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沧海的地点,直陈其事,显得很质朴。
B.中间六句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像表现大海“吞天沃日”的气概。
D.全诗虚实结合,其中最能反映作者胸怀的当是铺写大海的前六句。
4.下列对乙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立志和学习是人生中的要事,修身做人是一辈子的功课。
B.孔子认为学而时习,学思结合,切问近思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C.孔子认为每一个时间段都该有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顺天命,不逾矩。
D.颜回不改其乐,只因他习惯了饭疏食饮水,觉得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5.对丙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孔子“切问而近思”,不停地做出选择。
B.孔子认为治国主要依靠粮食、兵马、诚信这三点。
C.孔子认为民生是基本条件,所以粮食比兵马重要。
D.孔子认为诚信是立国之本,比粮食都重要。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足 食 足 兵 民 信 之 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22-12-09更新 | 1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田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          期:约定
B.为人谋而不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C.三十而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D.好之者不如之者     乐:快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C.不亦说乎
D.尊君在不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师矣/人谋而不忠乎
B.博学笃志/人不知不愠
C.学而时习/知者不如好之者
D.吾三省吾身/谢太傅寒雪内集
4.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和“思”的关系,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
B.客人所说的“尊君”和元方所说的“家君”意思相同,都指陈太丘,在文中互换位置并不影响阅读。
C.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元方指责客人“无信、无礼”,这让客人很惭愧。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有关修身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自己的志向的重要性。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19-08-20更新 | 8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