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9 题号:8931506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选自朱熹《治国先齐家》有改动)


【注释】①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②慈:指父母爱子女。③帅:同“率”,率领,统帅。④诸:“之于”的合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降:下达。
B.空乏其身                         空乏:放空身体。
C.入则无法家               拂:辅弼、辅佐。
D.人                            恒:常常。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一)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是承接上文中哪一句说的?
4.两篇文章都有谈到“治国”“论国”的内容,但观点各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①宋勾践:古人名。②游:指游说。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自得。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林壑美/怨天        行六七里/绿水青
B.之者谁/莫其妙          亭者谁/属予文以记之
C.杂然而前/推出新               醉翁之/气风发
D.往来不/沿溯阻               饮少醉/浅尝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                 穷则独善
B.予尝求古仁人                    人知,亦嚣嚣
C.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兼善天下
D.其喜洋洋者                           则可以嚣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由岳阳楼的雄伟景观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点明主旨。
B.甲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甲文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
D.乙文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5.“天下观”是古圣贤之道。《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结合两篇选文,谈谈范仲淹和孟子的“天下观”分别是什么。
2021-11-16更新 | 1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城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丈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言,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尽心上》,有删改)


【注释】①滨:水边。②作兴:兴起。③盍:何不,表疑问。④彘(zhì):猪。⑤馁:饥饿。
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文 王 之 民 无 冻 馁 之 老 者 此 之 谓 也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市   足轻重B.人恒   其实
C.征于   俱厉D.北海之滨   高临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饿体肤   仁在中矣B.衡虑,而后作   相与步中庭
C.居北海   知之者不如好D.老足以无失肉矣   花之君子
4.下列的翻译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理解:人在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D.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
翻译:天下有善于赡养老人的人,那么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
理解:善待老人,善待百姓,不欺诈,不掠夺,就能使天下百姓归附。用诚信,遵守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最终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5.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孟子的思想主张。
2022-02-06更新 | 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围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放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食 不 加 肉 衣 不 重 采 折 节 下 贤 人 厚 遇 宾 客。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舜于畎亩之中
(2)益其所不能
(3)置胆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4.甲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5.阅读以上两段文字后,说说你得到的启示。
2019-09-26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