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85 题号:893787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汉语人

刘舰平

汉语是一株历尽沧桑的参天大树,它的华冠荫护着人类的五分之一。

它以一种永恒的姿态,俯瞰着时间的荒凉——萧萧蒿草、凄凄瓦砾的黄土下,猎猎西风、惶惶驼铃的大漠中,凡有人迹的地方,到处都长眠着用汉语镌刻的绝版故事。甲骨、钟鼎、碑碣、竹简、绢帛……在考古学家的探询中幽幽醒来,这些不死的汉语,能从岁月的另一端,凸现出历史的音容笑和华夏文明的悲凉谜底。

据说汉语之父仓颉造字时,取其与事物的象形。它们的总体特征,既像根芽初露的种籽,又像活蹦乱跳的精虫。由此,汉语使有了惊人的活力,它们在苍茫凛冽的时空中游弋、壮大,经历丁扭曲和变形,终于在人类语言的星空,繁衍出恢弘璀璨的阵容——史蕴丰厚的字形,意象万千的辞义。

汉语不再是机械的媒介载体,汉语已是有灵性的生物。它是活着的符号,是不朽的物质,是思想奔流的河床,是灵魂飘逸的舞姿,是生命的抽象存在,是精神的形象写真。

倒溯时光,汉语曾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曹操的老骥之志,是孔明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出奇制胜的《兵法》,是荣辱不惊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汉语还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写意,是梅兰竹菊的纸身墨影,是似字非字的仙风道骨,是人生变数的篆、隶、楷、草。

当然,汉语也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清风不识字”的杀身之祸;是八股秀才的之乎者也,是范进中举的疯笑癫哭;是假洋鬼子的装腔作势,是九斤老太的絮絮叨叨……五四运动的一声呐喊,汉语剪掉了辫子脱下了长衫,由儒雅的文言变成潇洒的白话,由圣贤的殿堂走向平民的书摊。从此,汉语是古都的新韵,是文化的重建;是社会变革的平平仄仄,是命运沉浮的平、上、去、入。如果说,近些年来,沦落在商街市井的媚俗汉语,像长满疮疥的卖笑女那样使你难受痛惜;那么,流行于许多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的仿洋汉语,则像抹了厚厚一层牛油的窝窝头,令你反胃起腻。文坛、学界的一群专吃洋草的黑马们,以糟蹋汉语为时尚,玩新词像玩股票,做学问像做期货。在他们的炒作下,商标就是价码,信息就是产权。海外走私,行情看涨,话语垄断,暴利可图。

诚然,汉语也有食古不化、感情用事的时候。有一个故意容错的字例,就折射出古人的一种不失幽默的褊狭与固执——“射”与“矮”的倒置。身、寸本应为矮,矢(箭)、委(发、放之意;作名词如“原委”用时,亦可通“靶标”)其实是射。虽说考证字源此二字并非错置,但因其讹传谬变导致形、义相悖,而违反了汉语的构字规律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一失误,早在武则天时代,经女皇御示指疵,后人居然抗旨不遵,想必有其难言之隐。也许(恕我望文生义——这不正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与优势吗?——姑妄猜之)古战场上的汉将从来都是英雄对豪杰的捉对厮杀,尤其憎恶躲在远处放暗箭的卑鄙小人;或是中原人本不擅长射术,而又屡屡败于胡人的弓弩之下,悲怆忿闷之余,何以会理睬山高皇帝远的圣旨或规律,必然像阿Q似的将错就错,任“射”字在人格化的汉语中一眼就能读出“矮”意来——也算得上是约定俗成、顺口顺心的永远精神胜利。再者,重祖传,轻应变,多神秘直觉,少现代理性,以形会意,以似论是,以史误始的汉文化的阴柔守旧心态,也是遮蔽汉语光辉的另一片阴云。以致在今天的汉语里,仍残留着诸多类似上述文字官司。

细细考察汉语曲折艰辛的演化历程,慢慢品味它具体而又丰富、精确而又混沌的辞义和读音,似乎每个汉字都凝结着先人对已知世界的渐悟(它积淀着光耀东方的文化传统及终成禁锢的民族自律的道德尺度)和对未知世界的哲思。汉语作为古者庞大而又日臻完美的人造物种,不应像渐入魔境的工业科技那样,最终成为人类难以驾驭的文化恐龙。语言的理想形态不是人被文的统治或异化,而是文对人的拓展与升华。人以文存,文以人兴。纵观古往今来的优秀生命,一旦成为汉语的非凡骑手,无一不从容走出了大限,而接近永恒。被中华历史咏唱至今的众多先哲诗圣,谁个不在后人的心头依然栩栩如生——语若天籁,形同神灵。汉语借此亦超越了语言的一般功能与属性,由僵滞的文本字符跃变成鲜活的人文精神,从而衍生出一种广义的、极富感召力与凝聚力的“乡音”情结。它的形质已如同坚实辽阔的一方水土,滋养着国之魂、民之根。我于是由衷地感叹:汉语是喷涌着智慧的长江、黄河,汉语是散发着温情的炎黄背影。

像无法选择血缘种族和亲生父母一样,我无法拒绝汉语对我的哺乳。汉语是我幼年的儿歌,汉语是我少年的作文,汉语是我青年的情书,汉语是我成年的签名。汉语是我的口音,汉语是我的肤色,汉语是我的血型,汉语是我的生活习俗,汉语是我的思维方式,汉语与我的心律合辙押韵。

我是一个汉语人。

在汉语的大树下,即便落下几片霜染的秋叶,都可能在我的心头神奇地吐出新芽,蓬蓬勃勃地长成童话、小说、散文、诗歌……长成一派春意盎然的生命风景。

我时常沉醉于这样的情境:枯坐窗前,思绪困窘,一筹莫展的稿纸上,便悉悉走来了汉语向导。颍慧(有时又是隐晦)的汉字,往往本身就是一块敲击灵感的燧石或指点迷津的路标。汉语特有的象形美和音韵美,也常常使看似平淡的一字一句陡生奇异,幻化出彩蝶纷飞的意象和行云流水的韵律。我的心境于是豁然开朗……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 )
(2)相( )
(3)禁( )
(4)然开朗( )
2.“甲骨、钟鼎、碑碣、竹简、绢帛……在考古学家的探询中幽幽醒来,这些不死的汉语,能从岁月的另一端,凸现出历史的音容笑貌和华夏文明的悲凉谜底。”谈谈这句话的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汉语还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写意,是梅兰竹菊的纸身墨影,是似字非字的仙风道骨,是人生变数的篆、隶、楷、草。
4.“汉语遮蔽光辉的阴云”,这里的“阴云”指的是什么?
5.文中写道:“汉语曾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曹操的老骥之志,是孔明的锦囊妙计”。请写出:“高山流水的琴瑟”我们学过的相关篇目是《____》;“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指的是_____作者名)的诗句;“孔明的锦囊妙计”指______(写出一例),“老骥之志”表达了曹操______情感。
6.为什么说“汉语是喷涌着智慧的长江、黄河,汉语是散发着温情的炎黄背影”?
7.文章题目是《汉语人》,但全文重点在写汉语,请你揣摩作者这样构思行文的用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何为诗人

余秋雨

①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②《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③《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④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未指向一个明确的人。

⑤《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⑥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⑦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但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⑧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⑨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用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喜怒哀乐,又表现得大气从容。
C.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D.“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2.《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3.为什么说屈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3-09更新 | 1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西窗剪

张爱国

①蜀地的秋性子憨,就像蜀地的人,不急不躁,恬润散淡。雨像话痨子,伏在窗台上,从清晨到午后,到昏暮,现在都更定了,还在淅淅沥沥,悉悉索索。

②这雨,就像妻子王翠姬。

③每回回到家,太阳西落,翠姬就和他并坐在西窗前。桌面一尘不染,一盏红烛,一把剪刀,素洁简单得就像她的人。翠姬喜欢和他说他不在家时家里的事、她自己的事、她见到听到的事,还有她醒时梦时思念他的事,轻声慢语,不急不火。烛花重了,她拿起剪刀,轻轻剪掉。夜阑人静,她也安静了,单手托腮,侧着脸,听他讲蜀地的见闻,眼里有烛光闪烁。

④秋风起,也是憨憨的,窗纸半天鼓一下,再吸一下,就像翠姬轻轻的叹息声。

唉!李商隐重重叹一声,捉笔,蘸饱墨,提到纸上——纸面已有数滴浓黑的墨点。,又一滴墨落下,李商隐还是不知道如何落笔。

⑥李商隐又展开妻子的书信。信是妻子半年前写的,今天早上才收到。这怪不得邮路慢,是柳大人传递得慢。也怪不得柳大人,柳大人好不容易把他请到蜀地,哪能轻易让他走?书信上大滴小滴的泪痕相互洇浸,有妻子写信时落的,也有他读信时落的。李商隐又从头到尾读一遍,很短,只是问他何时回家。

⑦十几年来,李商隐和妻子聚少离多,妻子给他写的信很多,像这样简短直白的,唯独这一次。李商隐隐隐觉得,妻子有事。

明天就回家。李商隐搁笔,对门外说,吴先生,请帮我收拾行李。

⑨吴先生是李商隐到蜀地后柳大人专门派来服侍他的,不是蜀地人,但说话做事却很像蜀地人,好半天才推门进来:不知参军大人有何吩咐?

⑩李商隐收拾着妻子的书信:吴先生,我明日回家,请帮我……

哦,与柳大人说了吗?吴先生看着别处,语气平静。

我自会与他说。李商隐一惊,心里有朵疑云升起。

想起来了,这里有你一封信,好几天了。吴先生掏出一封信,一只手递向李商隐,好像是京城王大人写的。

⑭一听到王大人,李商隐伸出的手就悬在半空,愣住了。

⑮王大人是王茂元,泾原节度使,王翠姬的父亲。

⑯岳父大人的信,不用看,还是为那件事,也只有那件事。

⑰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李商隐幸遇令狐大人。令狐大人不嫌他,教他应试,教他处世,带他拜会京城的达官显贵。李商隐考中进士,在长安城也有了名气。但世事捉弄人,那次郊游,偏偏让他遇上王翠姬,偏偏他就倾心于王翠姬,王翠姬亦钟情于他。郎有意女钟情,本是美事,但偏偏王翠姬的父亲是王茂元,偏偏王茂元与恩公令狐大人不在一条船上。何止不在一条船上,简直是水火不相容。

⑱一个是李党,一个是牛党,两党相争,直把暮气沉沉的大唐搅得乌烟瘴气。

⑲李商隐无心党争,也不屑,奈何命运偏偏把他推进党争漩涡中。他想摆脱,用尽浑身解数去摆脱,到头来却把自己弄成蝙蝠——鸟类不认可他,走兽也排斥他。

⑳令狐大人骂他忘恩负义,小人;岳父大人骂他不忠不孝,非人。双方都说他是对方的人,都不待见他,都排挤他,却又不让他真的进入对方的阵营。

㉑李商隐在京城呆不下去,柳大人适时向他发出邀请。柳大人说仰慕他的才华,愿为他创造才华施展之地。李商隐于是来到蜀地,做柳大人的参军——官职虽小,但远离政治漩涡,李商隐很知足。

啪啪啪,秋雨急了,就像李商隐想回家的心,但吴先生刚才的话和态度让他明白了,他是回不去的——柳大人不是什么仰慕他的才华,而是和令狐大人同船,要隔离他与岳父王茂元的关系。

㉓李商隐拿起吴先生丢在桌上的信,打开,岳父的信写得更短:要么离蜀,要么离婚。

㉔离蜀,就是背叛柳大人,背叛恩公令狐大人,又重入那漩涡。李商隐摇头。

㉕离婚,爱妻心头那么多的话,与谁说?自己在蜀地那么多的见闻,与谁说?李商隐摇头。

李先生,柳大人问了,你回去吗?吴先生倚靠门框,平静得令人发冷。

㉗李商隐没有回答,提起笔,在铺开的纸上重重写道: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吴先生,请寄于长安内人。李商隐没有封笺就将信递给吴先生。吴先生接过,走出。

烛花重了,李商隐拿起剪刀剪去。烛火一旺,照亮窗前的满池秋水,明晃晃的。

翠姬,长安也在下雨吗?李商隐喃喃自语——他不知道,爱妻三个月前已病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诗意、典雅、富有韵味,细微处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
B.“重重叹一声,捉笔,蘸饱墨,提到纸上”表现出李商隐的情感内敛而深沉。
C.吴先生这个人物可有可无,与主要情节关系不大,不设置也不影响故事发展。
D.⑮~㉑小节插叙了李商隐来到蜀地的原因,也交代他与深爱的妻子不得不分离的原因。
2.从全文来看,第①段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探究第㉙段包含李商隐哪些复杂的情感。
4.小说以“西窗剪”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简要说说其妙处。
2022-02-19更新 | 2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舒心草(张丽均)

①案头的山水盆景中生出了一株小草,茎如丝,叶如珠,绿如翠,煞是夺人眼目。

②总有人指着这草问起它的芳名,我一片茫然,却不甘心,遂应道:舒心草。

③自打给这小草赐名为舒心,每每看它,心竟果真舒泰起来。这襟袖之间是山水,只是个象征性的玩意,是游不得的。若说游,倒是每日里它在游我游我含泪含笑的目光,游我亦悲亦欣的情怀。那石,不是有吸吮功能的上水石,嶙峋丑陋,遍体孔洞。拙劣的匠人在上面安了个蓝色琉璃小亭子,又植了一株文竹。但不久,小亭子即因碍眼被我断然毁弃;文竹呢,三涝两旱的,很快也就枯死了。就在我以为我的山注定作别了所有风景的时候,它自己竞孕育出了一株灵异的小草!

④这株草,可真没有枉担舒心的美名。它自己舒心,也令观者舒心。

⑤它长在半山腰,那里有个孔洞,大概里面藏了一星儿土吧,这就足够它立命了;它那么皮实,水浇得勤了懒了它都不在乎,有时我一连几天忘了给它水喝,歉疚地提了喷壶去看它时,发现它非但没有枯萎,还在顶端冒出了一芽新绿;最初它仅有一根柔弱的茎,宛如一条绿丝线,打几个丁点儿的结,可怜兮兮地在山体上垂挂着,后来,它几乎是遵循了某种类学原则,陆陆续续地抽抢出一线线嫩绿,并在那嫩绿上精心点缀一串米粒大小的叶片,几行玲珑的美诗就那样参差着,押着惬意的韵脚,精妙地注释着生命。

⑥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目光久久地给它粘住。这小小的草,它是担着使命来到人间的么?它要为我滤掉一些东西,生命的负累太重,连呼吸都仿佛注了铅,与这株轻灵的小草对视时,我为自己的沉重而羞愧,学着它的样子,我也要删繁就简地打理自己的欲望,以期让我的心能坦然地面对它的素心;我的生命之树上长满了青翠的叶片,可它们是多么容易飘落啊!一件沮丧的事能让它飘落,一句辜负的话能让它飘落,甚至一点点的曲解,一丝丝的误读,都可以让它悚然心惊,生命的叹息那样真切,爱的叶子瞬间失了颜色,悲呜着扑向泥土我的舒心草怎么就那么从容淡定呢?似乎从来就没什么窝心的事发生在它身上阳光爱抚它时,它舒心;阳光背弃它时,它也舒心。我怀疑它心中是不是揣着一颗隐匿的小太阳,自己照耀自己,自己温暖自己,不怨艾,不忧戚,在这被别的植物厌弃的地方意兴盎然地活出自己的一种精气神。

⑦总觉得自己是个颇有植物缘的人。去了一趟景忠山,痴痴地爱上了那里的松树,并激动不已地给它们取名为“帅松”;去了一趟空中草原,傻傻地爱上了那里的一种淡紫色小花,并一厢情愿地在心里唤它们为“女儿花”。就说眼前这株草,入眼不入心的观者太多了,可我,偏偏就把它爱出了心痛的感觉。伫立于世间最迷你的绿瀑前,耳畔常响起郑板桥的两句妙语——“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你看,那新生竹何尝不是郑板桥眼中的舒心竹呢?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为这草取名为“舒心”的原因。
2.请问第三段“这株草,可真没有枉当“舒心”的美名。它自己舒心,也令观者舒心”的作用是什么?
3.请赏析第五段划线句“那绿上精心点缀……精妙的注释着生命”。
4.请分析加点字的含义。
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目光久久地被它粘住
5.请结合文章和你经历的具体事例,谈谈对“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的理解。
2019-09-24更新 | 1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