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7 题号:894825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①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②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痩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③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④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⑤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⑥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⑦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⑧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 也能到。”

⑨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

⑩可大爷哪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⑪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

⑫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⑬“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cí xiáng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⑭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⑮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声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⑯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⑰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⑱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⑲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⑳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㉑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㉒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㉓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㉔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㉕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蛋,和她计较什么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上了年纪看着挺cíxiáng(           )
2.对本文标题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点明了本文的主题。B.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评说了人物的语言。D.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第⑫段画线句让你对“这位小姐”有了怎样的认识?
4.结合第⑮段画线句,简要分析本文叙述者语言的特别之处。
5.下列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要真诚待人B.说真话就伤人
C.要尊重他人D.不要多管闲事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三个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地。

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卖来。”鲁达道:“酒家要甚幺!你也须认得酒家!却恁地教甚幺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酒家须不曾少了你酒钱!”酒保道:“官人息怒。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搅官人吃酒?这个哭的是绰酒座儿唱的父女两人,不知官人们在此吃酒,一时间自苦了啼哭。”鲁提辖道:“可是作怪!你与我唤得他来。”酒保去叫。不多时,只见两个到来: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儿,手里拿串拍板,都来到面前。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泪眼,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鲁达问道:“你两个是那里人家?为甚幺啼哭?”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父女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作妾。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不得。他又有钱有势。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父女们盘缠。这两日,酒客稀少,违了他钱限,怕他来讨时受他差耻。父女们想起这苦楚,无处告诉,因此啼哭。不想误犯了官,望乞恕罪,高抬贵手!”鲁提辖又问道:“你姓甚幺?在那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
  老儿答道:“老汉姓金,排行第二。孩儿小字翠莲。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老汉父女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客店安下。”鲁达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1.本段选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阅读文段,请简要说说鲁提辖因为金氏的哪些遭遇要打镇关西?
2.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鲁达打死镇关西后躲到哪里去了?得到了谁的帮助?
2011-12-13更新 | 8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多出来的晚年

李景霞

①顺大娘安静地坐在屋门前的台阶上,三月的阳光软塌塌地从背后斑驳的砖墙上滑下来,薄薄地罩住了她全白的发,她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仿佛落在台阶上的一件灰扑扑的旧衣服。

②而这,是她多出来的晚年,因为十年前她已被疾病判了死刑。

③那时,她还是拽了小脚家里地里忙碌的小老太太,住在属于她和老头子的老屋里自给自足。在实在无法忍受的频繁的发烧、憋闷之后,才从箱子底下取出两老积攒的几张钞票,央求儿子带着去县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高度疑似肺癌。

④儿女们经过短暂的难过后便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医生的再去大医院确诊的建议,立刻为听说的高昂的检查确诊费所瓦解。儿女们围了圈商量:县医院说是,大约总是对的,再去市里重新花一遍钱又有啥必要呢,这种病最终都是人财两空的。老太太暗自期待地沉默一会后,便发了话:“我不看了,横竖都是死。城里的买房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盖房娶媳妇,哪家日子都不轻省。我不想把孩子们都害得苦哈哈的。”

⑤然而,医生预言中的几个月之后的人生最后的谢幕却并没有如约而至。老太太倒也慢慢习惯了断断续续地发烧、憋闷和疼痛,实在不行就去诊所拿点药或输两天液,缓解她无奈等待的焦灼。

⑥等待中,时间又过了一年,老太太仍然没有动身的意思,倒是出门打短工的结实的老头子在回家途中跌了一跤摔断了胯骨。照例是在日益剧烈的呻吟里不得已被送到医院又拉了回来。老太太倒日益矍铄起来,她不再每天准备收拾行李踏上征程,而是打起精神颠着小脚里里外外地忙乎,全力伺候起老头子来。“我不能死,老头子从小没了爸妈,一辈子没享过福,我不看着他谁看着他。”

⑦她怜爱地看着瘫痪在床的他。转眼又是两年,这个沉默能干了一辈子的老实人,实在等不及老太太,一个人上了路。

⑧老太太这时才抽出心思想自己的病。死刑已被判几年,那一刻却迟迟没有到来。但老儿子家拆掉老人老屋盖新房的计划却再也不能拖延搁置――房子是孙子结婚的筹码,孙子的婚事是远比无处安放的晚年更迫切隆重的事。

⑨房子盖好后,她被暂时安置进院门处放杂物的小门房里,她虽然日日活的艰难,但似乎很有活下去的兴致,顽强的生命力又让她蹒跚走过了几年。

这日益延长的多出来的晚年让儿女们迷惑又措手不及,甚至开始怀疑这个诊断,但似乎也没有兴趣破解这个谜团。老太太努力无声无息地幽居在小门房里,安静得仿佛一件废弃的旧家具。被轮流不定时送来的饭,放在小床边装粮食的洋灰柜子上。有时活忙,饭就一次送上一天的。饭菜很快变凉,儿媳又出门打工,她不得不拖了拐杖慢慢挪到邻居家的炉火上加热一下才能下咽。

⑪老太太这多出来的晚年,最终在熬不住小门房的寒冷后又被搬去了大儿子的老房子,老房子阴暗潮湿,整个冬天她都坐在炕上,看微弱的阳光爬上凹凸不平的墙面,又蹒跚地退出去。晚上,就盯着屋顶裸露的椽子看,闭着眼睛也知道哪一块熏得发黄、哪一块已经破损、哪一块住着飞蛾。

⑫春光开始明媚,她甚至又能摸索着到房前屋后闲走。她仍然因为心疼整天奔波出苦力的老儿子回家吃不上现成饭而一步步挪过去窥探,她仍然替城里的儿子着急还不完的房贷,虽然她的关心和担心被所有人忽视和厌烦。

⑬儿女们仍然随时准备着从她看不到的四面八方冒出来,体面悲伤地完成她人生最后的盛事,而她仍然活在多出来的、盛满病痛和孤寂的晚年里,仿佛已经说了结束语却还絮絮叨叨的文章结尾和已经告了别却迟迟不走出家门的穷亲戚。和许许多多农村的老年人一样,在破败的老屋、在敞亮宽阔的大院子的小偏房里,她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原文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内容,简析顺大娘的形象特点。
3.第⑩段划线句表现了儿女们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探究结尾划线句的深刻意蕴。
2019-04-13更新 | 3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尺子(侯美玲)

①秦春兰在街口开了一家小型五金店,经营十多年来,生意虽然谈不上火爆,但营业收入一直不错。下个月,女儿生小孩了,她要去省城伺候月子,小店准备交给儿媳董茜临时经营。担心董茜不熟悉业务,她决定亲自带一带。

②这天早晨,婆媳二人一同守在店里,秦春兰手把手教董茜如何理货,如何记账,如何同顾客打交道。儿媳妇的积极性很高,秦春兰看在眼里,又觉得她缺乏经验,借口清点货物,暂时留在后面的库房。

③一位身穿工作服的男人匆匆忙忙走进来,董茜热情地打招呼:老板,需要什么? 一把游标卡尺。董茜拿出尺子放在柜台上:二百三十元。那人看都没看一眼,就掏出手机扫码支付。董茜提醒道:货物售出,没有质量问题概不退换。那人听了忙停下手机支付,将卡尺推给董茜:不好意思,我不买了。说完扭身就走。

④听到这里,秦春兰三步并做两步跑出来,提高嗓门笑着说:这不是张师傅吗?别走别走,还按原来的规矩,包退包换。被秦春兰称作张师傅的人本来已经推门出去,又折返回来说:原来秦老板在店里,我还纳闷怎么换人了。秦春兰已经走出柜台,将游标卡尺送到张师傅手里。

⑤送走张师傅,董茜好奇地问:没有质量问题不退不换,这是行规,他为什么不同意?秦春兰说:因为他肯定会来退货。董茜疑惑了,嘴巴张得老大:退货!为什么?秦春兰故意卖个关子:等他退货时你就明白了。

⑥忙忙碌碌一整天,傍晚时分,店里进来一个人,正是张师傅,手里拿着那把尺子。秦春兰笑盈盈地问:退货,是吧?张师傅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对。秦春兰仔细检查了卡尺后,将上午收到的货款原路退回。张师傅很满意,从衣袋掏出一张清单递过来:把这些五金配齐,我明天早晨来拿。

⑦董茜目不转睛地观察婆婆的一举一动,直到送走张师傅,再看那张长长的清单,不由得惊呼:妈,这也太神奇了!秦春兰拿起尺子说:游标卡尺属于精密量器,价格相对较高,因为使用机会很少,普通装修工一般不配备,但偶尔又会用到,比如测量钻头直径或螺纹齿深,所以心里就很矛盾买还是不买。我想,既然他们不想花钱买尺子,不如咱们大大方方同意无理由退货。等到他们用了尺子却没花一分钱,自然心存感激,一定会买一些其他商品补偿我们。

⑧直到这时,董茜才恍然大悟,一脸崇拜地说:我明白了,他们买的是尺子,其实心里也装着一把尺子。秦春兰也说:是啊,人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不仅用来衡量别人,也常常用来度量自己。

(选自《博爱》2023.03)

1.请根据文章内容,仿照格式填写方框内容。
媳妇提出规矩,张师傅拒绝买尺 媳妇询问原因,婆婆点明真相
2.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从中找出两处伏笔,并选择一处分析作用。
3.你觉得婆婆和媳妇哪个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
4.尺子是计量用具,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的尺子“量”出了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心中的装着怎样的一把衡量别人、度量自己“尺子”。
2023-04-22更新 | 1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