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0 题号:899202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书非自律不能读

宿正伯

①有一个现象恐怕很多人都遇到过:我们常常在年初制定了宏伟的读书计划,到了年尾,却发现根本没看几本,有些书甚至连塑封都还没来得及拆开。结果,在感慨“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之时,在徒叹“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之际,只能以时光不允、精力不济作为心理安慰。然而,根由真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够吗?细细想来,恐怕还是我们内心的自律不够。

②现代社会具有工作节奏快、身心压力大、信息来源广、知识获取渠道多、休闲方式丰富、时间碎片化等特点。这种种因素不仅挤压了读书的时间,分散了读书的精力,也动摇了一些人读书的信念。因此,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读书,就需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来抗衡。所谓自律,就是不仅要有可行的读书计划,而且应当严格执行,纵使有所变通,也要通过时间碎片的拼接,及时给既定计划打上“补丁”。

③不久前,读到宋代大儒朱熹的一句话:“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仔细玩味,颇有道理。以我自己为例,有时候,我睡觉前想看看书,一看时间已经不早,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和次日的工作精力,决定还是早点休息。可躺在床上,却习惯性地浏览起微信来。与朋友几番对话下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午夜。而我的一位好友,无论多忙多累,每天晚上都要坚持读一段《资治通鉴》,并简要记录心得。如今,他已在朋友圈分享了800余篇读书体会。两相比较可知,真正的差距并不是时间多寡,而在自律程度。

④很多时候,所谓的“没有时间”“工作太忙”,表面来看,是现实无可奈何的理由;深层次看,则是心灵自我放纵的借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只要你愿意读书,总能找到时光的缝隙,关键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去挤、去找。正如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与其抱怨时间太碎、工作太累、诱惑太多,不如在微黄的灯光下、在泛着墨香的书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⑤自律还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其他方面的自律,也不能保证读书的自律。比如,你想在工作间隙读书,必须保证不耽误工作,其前提便是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如此,读起书来,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否则,难免顾此失彼。多个方面的自律,才能保证整体的自律。事实上,一个在时间安排方面自律的人,往往在方方面面都是自律的。

⑥前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或可说,书非自律不能读也。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当你心有所律时,繁华不能摇曳你,潮流也不能裹挟你,真做到如此,又何愁自己的灵魂得不到书籍的滋养呢?

1.请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③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读书应“自律”体现在哪些方面?
2018-09-14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的红利

①每当集体面对灾难时,个人过去阅读的积累,就显现出好处。对应现实发生的种种,你会发现当下人们所遭遇的艰难或者苦难,其实在过去的书中都曾经有过详细的描写,如果你读的书足够多,就能够学会分辨,不被流言、歪理带偏,找到安定内心的方式,冲破焦虑的“荆棘丛林”,或者起码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忍耐与等待。

②阅读是有红利的,而这种红利的获得,不是一容易的事情。

③阅读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是“创可贴”——在你需要精神支撑的时候,拿过来一本书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答案藏在千万本书里,而且没有标准答案。你得从无数答案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答案也不见得绝对正确,但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内心的隐秘信仰。

④阅读有点像到银行存款,今天存点儿,明天存点儿,这个月存一笔,下个月存一笔,但别老去盯着累积的数字,否则就是太在意结果而丢失了意义。雨滴满陶罐需要一个过程,河水涨满整条河床需要一个过程,麦子从土地到达麦缸也需要一个过程……读书更是如此,等到有一天,你面对日常生活或者生命里重大变化,虽然也惊惧、也担忧,但内心却有一块澄明之境时,那就是阅读的红利兑现的时候。

⑤读书人大多希望拥有一份澄明心态,像柏拉图对“精神之爱”深刻又轻松的追求,像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澄明就是极乐”,像陶渊明归隐后的自在悠然……这无不是思想的成果。读书是通往思想的最佳途径途径。现代人读书,哪怕只是为了得到实用目的很强的慰藉感,可读的书多了、读的是好书,也总是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拥有一种读书人的气质。

⑥当然,阅读的红利不能等同于阅读的功利,功利的阅读是没法造就人的气质的。什么是功利的阅读?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没有判断性与选择性的跟随式阅读——不明白自己的阅读需求,或者无力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向,任由自己成为阅读的“消费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带着消费欲望的阅读,大多是功利阅读,我自己的个人经验是——每当经受不住诱惑,购买并阅读了一本市面上被炒得很热的流行图书,那么最后得到的阅读感受多半不舒畅。

⑦想要拥有阅读的红利,有必要把自己的阅读愿望分为有目的与无目的两种。有目的的阅读,是深阅读,读一些经典,读一些难啃但含金量很高的文史哲佳作,这样的阅读可能并非轻松、愉快的,但读书的初阶与中阶,向来都是辛苦的,自古读书苦,这点永远不会改变。而无目的的阅读,恰是深阅读的补充,无目的阅读是把自己视线范围内觉得有趣的书拿过来读一下,读得进去便读完,读不进去便放弃,不用有什么心理负担,这是一种阅读休息。在这样的阅读节奏下,你终会与给自己带来巨大影响的一本书相遇。

⑧每个读书人一生都会遇到给自己带来巨大冲击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现在青少年时期的几率最大,也不排除到中老年时才遇到。这本书其实就是阅读的红利体现,它是你所有阅读积累的财富中的金子、宝石,每每在拥有它之后你仿佛拥有了一座“避难所”,你会时不时地想到这本书,并把它带给你的经验与感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拥有了这样一本书,你便拥有了一位陪伴自己前行的挚友。

⑨人与书的相遇就像人与人的相遇一样。你以为的“缘分”,其实不过是一个早晚要发生的、必然的交集。人是流动的,书也是流动的,但总会有一个时刻,人与书会暂停脚步,彼此凝视,由此诞生的一切,是阅读行为产生的所有魅力所在。

(作者:韩浩月。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02月28日 有改动)

1.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本文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请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④第⑤段的论证方法独具特色,请具体分析并说出作用。
4.联系下面两则材料,切合个人生活体验写一段话,印证文章第①段的观点。
材料一

2011年3月16日,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有谣言称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也有称海盐遭受核污染,从而引发多个省市地区出现群众抢购碘盐现象,盐价暴涨15倍,由原来的1元一袋变成15元一袋,多地食盐脱销。


材料二

不轻易相信流言,不轻易传播流言,思考一下、求证一下,确认流言不实或者没道理,自己就自然不去以讹传讹了;在听到已被自己否定的流言时,稍加说明,也就消除了一个流言传播的途径。止流言,给真相和真理腾出时间和空间,维护社会发展,造福子孙,是为智者。

2020-06-27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完成下列各题。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
(2)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2017-12-13更新 | 6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