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5 题号:899202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2)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3)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4)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5)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了。

(6)“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7)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8)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9)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10)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 :“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2.请赏析第(3)小节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9)段与第(7)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结合全文,谈谈对“一串清脆的车铃声”的理解。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荡秋千跌断了腿,前往医院的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1.父亲的爱表现在何处?有什么特点?
2.题目是“父亲的爱”,而文中为什么写那么多母爱的表现?
3.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2020-03-26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十五个冬笋

李学文

隆冬的赣南北部山区白雪皑皑,滴水成冰。红军长征后,留守在这里牵制敌人的红军被搜剿的敌人重创。四名战士满身血污地从阵地上爬下来,在雪地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路。他们耗尽全力,终于爬到了两里外老猎户老杨的门口。

②老杨独居深山,他开门一看,是四名受伤的红军战士,一人左手骨折,三人腿部中弹,其中一人已经昏迷,看样子快不行了。老杨站在门口愣了一会儿,然后赶紧把他们扶进屋里。

③老杨常年在外打猎,练就了治疗骨伤枪伤的好医术。他很快把战士的断手固定,又给三名腿部中弹的战士取出了子弹。那个手折了的战士说:“大爷,我们已经三天粒米未进了,你能给我们一点吃的吗?”

④大雪封山,老杨昨天其实已经断炊了,家里只剩下半边兔子肉,他原本想靠它挺过大雪封山期。

⑤老杨没多想,就把半边兔子肉剁了一半炖了。肉熟了,他只为三名清醒的战士端去了肉和汤。三名战士满腹狐疑地看着老杨,其中一个说:“怎么没给昏迷的兄弟端一碗?”老杨长叹一口气,说:“他这样子已经吃不了东西了。”手折了的战士不信,想掰开昏迷战士的嘴给他喂,确实一点也灌不进去。

⑥战士们饿极了,两餐就把半边兔子肉吃完了。实在没吃的了,老杨就扒开雪,挖屋檐前的草根煮汤喝。又挨过了两天,最后连屋檐前的草根也挖没了。

⑦为了弄吃的,手折了的战士提议,让老杨带他上山挖冬笋。老杨不同意,说大雪封山,上山挖笋十分危险。两名有腿伤的战士也不同意。手折了的战士说:“不上山挖笋,五个人都会饿死。”无奈,老杨只好带着他冒雪上山。

⑧两人在齐膝深的雪中走着,每走一段山路,就做个记号。到了竹林地,他们大半天才挖了一竹篮冬笋。返回时,大雪已把记号覆盖,两人凭感觉在雪海中前行。突然,手折了的战士一脚踩空,掉进了深涧。

⑨见只有老杨一人回来,一名有腿伤的战士问:“那位兄弟呢?”

⑩老杨悲戚地说:“掉进深涧牺牲了。”两名战士听了,一脸惊愕。

看似满满一竹篮的冬笋,实际只有十五个,剥壳后可食用的部分很少。老杨预计十五天后大雪能停,他要用这十五个冬笋帮大家度过大雪封山期。

老杨煮好笋汤,端到两名战士手中,但两人都不肯喝。老杨明白,自己没给那名昏迷的战士喂兔肉汤,特别是手折了的战士掉进深涧牺牲后,他俩就生了戒心。老杨当着两人的面,一仰脖把冬笋汤喝了个精光,又把碗底的几小块笋片放入嘴里。两名战士见老杨喝了笋汤,吃着笋片,就跟着喝了。

喝完笋汤,两名有腿伤的战士让老杨给昏迷的战士喂汤。老杨摇摇头,说:“他一直昏迷,汤喂不进去,洒了可惜啊……”其中一名有腿伤的战士愠怒地看了看老杨,自己端着汤艰难地爬到昏迷的战士跟前。老杨把汤夺下来,说:“留着这碗汤,还能对付一个人的饥饿!”另一名战士一看,愤怒地拉动了枪栓。

那个爬过去的战士又把笋汤夺回来,然后掰开昏迷战士的嘴,可像之前一样,怎么也喂不进。老杨说:“孩子呀,别看他现在还有心跳,他应该是快不行了。”

爬过去的战士听了,冲老杨吼道:“你这是谋杀!”

老杨缓口气说:“孩子呀,我们只有十五个冬笋,按往年的天气,至少还有十五天的封山期,节约一个人的食物,我们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爬过去的战士气愤地把碗摔了个粉碎,怒道:“你竟然还敢这样说,难道不怕死吗?”“我说的是实话,他挺不过这几天了!”

拉枪栓的战士怒喝道:“别说了,小心我毙了你!”

老杨也来了气,又心疼又委屈地说:“难道我真的不想给他吃吗?他是我的亲生儿子呀……”

两名战士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问:“他是你儿子?”

老杨抚摸着儿子,说:“你们来的那天,我就认出了他。他参加红军时还是个娃娃,四年时间,长得像个汉子了。”老杨老泪纵横。

两名战士紧紧地抱住了老杨。

四天后,老杨的儿子没了心跳,老杨抹着泪,把他埋在了屋后面。

就这样,老杨用仅有的十五个冬笋,终于让自己和两名战士挺过了大雪封山期。两名战士归队时,紧紧抱着老杨,同时叫了一声:“老爹……”

(选自《2022年中国短篇小说年选》,有删改)


(1)小说中写了两次主要的矛盾冲突,请根据小说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矛盾冲突事件概括战士反应
第一次矛盾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矛盾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折了的战士掉进深涧牺牲后,老杨的“悲戚”和腿伤战士的“惊愕”,表情虽不同
B.老杨一仰脖把冬笋汤喝了个精光,一方面说明老杨的确太饿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老杨对家中两名战士怀疑他而感到生气。
C.战士们来时称呼老杨为“大爷”,归队时称呼老杨为“爹”,称呼的变化反映出战士们与老杨情感的加深。
D.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而又主题突出,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3)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隆冬的赣南北部山区白雪皑皑,滴水成冰。(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爬过去的战士听了,冲老杨道:“你这是谋杀!”(赏析句中加点词语)
(4)小语同学看完文章后,不太能理解选文标题“十五个冬笋”的作用,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为他答疑解惑。
2023-10-23更新 | 1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剧团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这就叫‘子孙万代’。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有。扔了。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好几十年?”“两代人。”“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选自《汪曾祺小说经典》,有删改)

1.小说中先后两次提到“两个平绒小口袋”,有哪些作用?
2.“子孙万代”为何珍贵?根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
3.简要分析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的特点?
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看似平淡实则新奇刚健,请从小说的要素及语言风格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探究。
2019-01-02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