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0 题号:939003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密码正在被“杀死”

①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一项重大的考验。这项考验无数次冲击了我们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这个考验就是——记住密码。为了安全,我们把密码设置得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这实在是不好记!可即便如此,密码安全还是问题。通过穷举、盗取信用证书、网络钓鱼等技术手段,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我们辛辛苦苦设置的密码。

②随着近年来重大数据泄露事故的频发,过去基于密码在线身份验证的技术已经难以维持互联网经济的稳定发展,安全界关于“密码已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③越来越多全新的的验证方式陆续出现,逐步替代了密码在一些场景中的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推出的 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

④此外,人脸识别(已成熟应用在门禁、软件等领域)、声纹识别(信息、金融领域)也在快速发展。这些新的验证机制带有极强的生物属性,难以复制验证方便,而基于密码另一形态的数字证书也发展迅猛,在通讯、金融领域已广泛应用。

⑤通过指纹、虹膜等人体固有生理特征,再结合计算机、光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和判定,确实能够将人们从繁琐的密码迷宫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推动“去密码化”的强认证协议标准组织FIDO联盟应运而生。FIDO的目标是创建一组新的协议,支持对Web应用持续的、安全的、无需密码的访问(即所谓的非密码强认证)。

⑥该联盟认为,指纹识别的功能不应该仅是设备解锁这么简单,它应该让服务、移动支付甚至企业管理变得更为高效。他们将其终极目标概括为4个字:“杀死”密码。

⑦FIDO将用户的密码凭证储存在某些设备中,用户的密码不会被发送出去,而是在设备内部通过软件来处理。企业如果要使用FIDO的认证方式,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验证软件,然后在客户和员工的设备上安装相应的插件或应用程序即可。一旦验证通过,软件会将密码发送到登录服务器,此过程中系统不会保存任何登录信息。之后,登录服务器会发送密钥到用户设备上,表示验证已经通过。与目前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模式相比,这种登录方式很难被黑客破解。

⑧FIDO标准支持任何一种认证方法,可选用的手段包括生物特征识别、USB验证令牌、NFC技术和一次性密码等。不论是用传统的硬件认证,还是用指纹、虹膜、声纹等这类生物辨识,依照FIDO的标准,都能够当作身份识别认证使用。

⑨FIDO联盟的成员越来越多,包括谷歌、黑莓、微软、阿里巴巴等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他们遵循一个统一的技术和安全标准,随之带来的是双赢的结果,比如指纹识别从一项技术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中。

⑩设备厂商在加入FIDO联盟之后,可以在其设备中放置一颗安全芯片,保证用户的账号和信息安全。当然,用户也可以自行购买指纹识别器一类的设备。   

⑪指纹识别技术还不完美,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谷歌正开发一款USB钥匙扣,用它可以直接登录账户;微软虽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亦表示正在考虑寻求替代密码的另一种方式。

⑫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会有越来越多的场景通过人体的面容、指纹、声纹等方式进行验证。我们可以预见,需要单纯密码的场合会越来越少,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保养好我们的嗓子、手指和脸才是王道。

(选自《百科知识》,作者晓野,有删改)


[注释]①密钥:不同于密码。通俗地说,密码是设置的,而密钥是一种参数,是通过一系列的运算规则得到的,远比密码复杂。
1.细读选文标题,完成以下题目。
(1)选文标题中“杀死”一词所用的双引号作用是(       )。
A.表示引语       B.着重强调       C.特殊含义        D.特定称谓
(2)结合全文,“杀死”在文中的含义是:          。密码被“杀死”的原因是:          
2.某企业决定使用FIDO认证方式,请结合选文第⑦节,从以下7项中找出这一企业使用FIDO认证方式的相关步骤,排序后依序将字母填写到流程图的方框中。
A、员工登录企业服务器          B、员工设备上安装应用程序
C、员工发送密码到应用软件               D、服务器安装验证软件
E、软件发送密钥到服务器          F、服务器发送密钥到员工设备
G、服务器保存员工密钥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前的密码存在着难以记忆的问题,因此导致了重大数据泄露事故频发。
B.FIDO标准是只支持指纹、虹膜、声纹、脸部辨识等生物识别的一种认证方法。
C.世界知名公司都加入了FIDO联盟,旨在能够优先使用“指纹识别”等新技术。
D.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未来会在越来越多的场景用到生物识别的验证方式。
4.请结合选文第⑤至⑨节,从定义、目标、认证方式、成员等方面对“FIDO联盟”进行介绍,语言简洁,不超过100字。
【知识点】 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蜀栈道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当时的古蜀栈道已十分发达。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大约200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1.本文主要运用______顺序,依次从古蜀栈道的概况、修建原因、修建方式和_______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2.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②段“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中“最大”能否删掉?为什么?
4.请细读第③段划线句,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2021-02-07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电影《阿甘正传》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如今也适用于形容当下年轻人追捧各种盲盒的行为。对于我国的“80后”“90后”来说,儿时的扭蛋机、干脆面里的卡片和小玩具,就是那个年代的盲盒。为什么盲盒总能收获一代代年轻人的喜爱?

这要先从我们的大脑说起。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某些意料之外的行为。研究证明,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实验人员发现,在猴子预期只能喝到一口果汁的情况下,给它喝两口果汁,多巴胺便会增加:但是如果重复给它喝两口果汁,多巴胺又会趋于平稳。这个实验意味着分泌到大脑中的多巴胺并不取决于果汁的绝对量,而在于有多少果汁是意料之外的。大脑之所以会这样突然释放额外的多巴胺,是为了让大脑对新奇的、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刺激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对于抽盲盒而言,你事先并不知道得到的是哪一款,假如你意外得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手办,那么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这个行为。

但是抽盲盒又是如何让人上瘾的呢?这同样和多巴胺有关。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人类通常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当我们精心研究后,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规律”,例如感觉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出现某种盲盒的概率很大。在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盲盒后,如果正好印证了你发现的“规律”——你得到了某个稀缺的“隐藏款”,这时就会获得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只要这件事让你足够高兴,多巴胺就会对某些图像、声音形成永久性的提示。当你看到商家有新出的盲盒时,甚至只是听到拆开包装的声音,你当初的愉快情景就会再现于你眼前,在多巴胺的推动下,你就会忍不住再次出手购买。

这种对预测成瘾的本能,同样源自人类的远古历史,这种识别和解释简单模式的能力,帮助我们的祖先度过了危险无处不在的狩猎阶段,让他们找到食物和住所,学会根据时令种植庄稼并得以延续。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对模式的期望,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的确是遵循某种规律的,如闪电出现之后雷声便会如约而至,大雪也常常预示着丰年的到来。然而很多事情并不存在规律,比如彩票的中奖号码、股票的涨跌、盲盒的好坏,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习惯“随机”,通过多巴胺的助推,大脑会积极寻找规律,再现从前愉快的一幕,这就是所谓的“瘾”。

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因此,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就看发生在哪里。每一本不期而遇的好书就是一件盲盒,我们会在书中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望远镜探索星空,发现未知的行星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说明了盲盒令人上瘾的原因。
B.开头以《阿甘正传》台词引出了当下年轻人追捧盲盒的行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当你掌握了拆取盲盒的规律,多巴胺就会对某些图像、声音形成暂时性的提示。
D.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人类的这些本能对生活有利有弊。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研究证明,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
3.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人类通常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
2022-04-07更新 | 3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越来越闷热

①要明确地宣布任何一个时期最重要的科学进步是哪一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实际发现领域,因为一些发现的重要性在当时并不十分清楚。1944年,一位加拿大-美国籍物理学家奥斯瓦德·西奥多·埃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发现,携带遗传信息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不是蛋白质。这应是那年最重要的发现,完全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②当时科学家还不能确信这一发现的重要性。然而,当明确意识到这是遗传学研究的转折点并导致这一领域发生一场革命时,埃弗里已经去世了。他没有得到及时的奖励。

③在现代科学发展领域,我提出的重要科学进步的候选者是在社会学方面,涉及到人类而不是发现。在1988年这一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被称为“温室效应”的问题。

④人类从19世纪50年代才开始有详细的温度记录。从那时算起,1987年总体来说是地球上最热的一年,1988年仍然比较热。

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一个热罩。白天阳光射向地面,它几乎不受任何干扰地穿过大气层并导致地表温度升高。晚上地球把这些热又辐射到空中。这种辐射以红外线的形式进行。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氧和氮,对红外线和对一般光线一样,是可穿透的。然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其中一些又返回到地表,从而使地表比大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时的温度略高一点。

⑥这是一件好事。如果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地球将处于永久性冰期。另外,植物也需要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如果没有这种气体。也许除细菌以外地球上就没有了植物,也没有了生命。然而,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多,地球就会变得太热。

⑦在工业化时代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约是0.027%,虽然很少,但却足以维持植物生长并使地球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自此之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到1958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达0.030%,到1988年几乎为0.035%,并且还在增加。增加量看起来并不多,但它却足以使地球明显变热。

⑧1880年地球上平均温度(把白天和黑夜,冬天和夏天的温度平均) 约为14.5℃,而现在是15.4℃,温度升高了0.9℃。表面上看来并没有增加多少,然而从别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温度上升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即天气越来越热,热浪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干旱就越严重,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更糟糕的是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

⑨海平面上升部分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水体发生膨胀。海洋中有大量的水,即使温度升高1℃也会使其膨胀很多。自1900年起,海平面已 经上升了大约6英寸,并且仍然在上升。较高的温度也会引起格陵兰和南极冰盖开始融化。

⑩如果冰盖全部融化(当然这需要时间),生成的水注入大海,海平面将会上升200英尺。荷兰、孟加拉国以及美国的特拉华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将会被完全淹没在水下。

甚至还有恶性循环的可能。当水变暖,它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就会降低。这意味着目前部分处于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会被释放到空气中,这会使地球变得更热。

这并不是1988年的一个突然发现。科学家们早已考虑到了温室效应,并且数年来一直在研究它。我自己也曾写过一篇文章,1979年8月发表在一本杂志上,文章里面写了许多我这里所说的话。换句话说,10多年前我已敲响了警钟,但是人们当然没有听见。

由于1988年的热浪和干旱,人们现在已经熟悉了“温室效应”一词,并且开始倾听。然而,温度的升高和降低是不规则的,虽然总的趋势是升温,但接下去的两年会变得比1988年稍凉爽一点。假如果真如此,我想人们又会忘记温室效应,直到不远的将来某一年变得比1988年更热。

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呢,首先,我们必须停止燃烧煤和石油。这种燃烧会不断地把二氧化碳注入空气中去(同时伴随有像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这样的污染物,它们也是一个热罩并且对肺有损害)。

燃烧天然气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比燃烧煤和石油要少。当把氢气用作燃料时根本就不产生二氧化碳。按我的观点,应该推荐核能而不是煤和石油,使用核能有它的危险,但只要非常注意,它可能是安全的,放射性废料也应安全处理。目前还没有什么办法使煤和石油的燃烧不造成危害。在那次的南极事故中,数百吨燃料流了出来。柴油比燃油的扩散和蒸发要快,但它是非常有毒的。

当然,最好的能源是太阳能。来自太阳的光和热可到达地球。如果我们在热被地球吸收之前来利用它,它绝对不会增加地球的热量或者改变大气成分。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旦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我们是否能够再把它移走呢,最好的办法是增加种植森林。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并能比其 他任何植物更有效地生产出至关重要的气体:氧。

我们还远远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做相反的事情。地球上的森林正在大量和快速地被砍伐,特别是在像巴西这样的热带国家。这种行为必须加以制止。主张一个国家在其国域内的所做所为是其自己的事,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毁灭。森林的损失对人类来说不仅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也在减少氧气的含量。这就是危害我们全球的一个实例,这个实例证明,不能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我行我素,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解决。

(选自阿西莫夫《新疆城》)

1.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 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对温度有详细的记录,同时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问题。
B.第⑦、⑧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地球变热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C.种植森林,不仅会增加氧气含量,也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
D.停止燃烧煤和石油,推荐使用太阳能,能有效地改善“温室效应”。
3.如果地球的温度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请结合选文和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021-08-03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