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13 题号:950500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把美玉摆在有光的地方

明嘉靖年间,苏州城内玉器店众多,由于竞争激烈,经营玉器的生意都很清淡。有一个叫陆子冈的人,开的“澈石轩”玉器店却买卖红火,不但回头客众多,连从京城来此为皇宫选购玉器的官差,也都直奔“澈石轩”。

当时,陆子冈在姑苏玉器行业中,雕刻技艺并不十分出众,选用玉料和同行也没太大区别,为何他的玉器畅销?不久,有人发现了“澈石轩”店内的秘密。原来,陆子冈把店房屋顶、前后墙壁都开出窗户,在光线汇聚处设置古董架,摆上精美的玉器,玉器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流光溢彩。

利用阳光照射玉器,使其焕发出最美的颜值,不仅提升了器物的档次和价值,也激发起陆子冈对琢玉的热爱和创新的热情。他潜心钻研雕刻,技艺长进又大胆创新,将传统沙碾法改成刀刻法。在琢玉中练就一手绝技,使雕刻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他还习惯在完工的作品上刻上“子冈”二字。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玉雕巨匠。如今,落有“子冈”款的古玉已是国宝级文物,全国各地举办玉雕大赛,常以“陆子冈”命名,以纪念这位名垂青史的雕刻大师。

1.你认为陆子冈成为名垂青史的雕刻大师的原因是什么?
2.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以“走向成功”为话题展开了讨论。

小雨说:“成功来源于独特的创意,如今的实体书店以‘咖啡+书店’的方式经营,并搭售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增加收益。”

小云说:“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小华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毕生精力做好一件事,取得了成功。”

小明说:“澈石轩’在玉器店众多的苏州城独领风骚,是因为把美玉摆在有光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善于借助各种有利条件,调整好自己的位置,也会发出美玉般的光彩。”


请从以上对话中选择你最认可的一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古人的择友观》,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的择友观

石志刚

古代官员仕宦生活是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毛诗序》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择友是参与仕宦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名臣和思想家在论述如何择友方面,有着精深的见解和独特的分析。

砥砺学问

钱穆在《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明代的曹端在永乐年间出任霍州学正,教学有方,“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当时,有一个叫李德的人也在霍州讲学,见到曹端后,非常佩服他,嘱咐自己的学生要好好向曹端请教学问:“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说完,李德离开了讲学的教室。曹端亦为李德的品行和学问所感佩,“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曹端与李德互相学习、礼敬,谦虚成为二人处理友谊关系的润滑剂,不仅促进了学问增长,而且还加深了友谊的厚度。【甲】

宋代两大文化巨子苏轼与黄庭坚,二人交游“最密”。互相了解对方,“苏公真知鲁直者”,黄庭坚“亦心契东坡”。诗文往来,切磋诗艺,感悟人生,虽各有所悲,然托扶帮助,互相增长,寄寓深情,见出友谊真谛。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君子所望于人者,以礼相奖、以情相好已耳。”朋友之间,由于才华吸引,走到一起,就要用“礼”“情”维系好所形成的友谊。这里的“礼”是指尊重,“情”是指友谊。尊重和友情不因富贵与贫穷、职高与职低而有所不同、有所改变、有所差异,这也许是择友的时候,互相之间进行精神鼓励所值得提倡的地方。

【乙】况钟在靖安县当了九年小吏。当时,在吏部担任司务的平思忠没有因为同况家穷看不起他,素与况钟有来往,并且有恩于况钟。后来,当况钟被提拔为苏州知府后,一直不忘平思忠的恩情,还经常拜访平思忠,态度非常谦逊,“数延见,执礼甚恭”,还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去服侍平思忠。而平思忠家境贫寒、廉正厚道,“未尝缘致谊有所干”,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过去于况钟有恩,就请求况钟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况钟没有因当年自己职位低下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没有为自己职位升迁而对平思忠改变态度;二人对友情的理解超越世俗,在精神上的互相鼓励与支持成为世人传颂的对象。

及时规谏

从国事来看,为国家荐才,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关系的更高层面的友情。这份友情可能会遭到误解,但是如若是真友,会直言相对,收获更多。《围炉夜话》中强调“直话”是交友之真谛:“同人聚处,须多说切直话,方见古风。”晋武帝时名臣郄诜因富有才华、做事公正被吏部尚书崔洪推荐而任官。当时,郄诜担任总领纲纪的左丞,因事弹劾崔洪,遭到崔洪的讥讽:“我推荐了郄诜,而他回头来弹劾我,这真是自己挽弓射自己啊。”郄诜听到这句话后,举史实来澄清误会,【丙】并说,您为国家举荐我,是因为我刚直不阿,我以自己的才能被举荐,就要发挥刚直不阿的作用,都是为了国家公事,为何您说这样的话呢?崔洪听了之后非常惭愧和敬服。从郄诜的阐释中,既能看到对吏部尚书崔洪识人之明的肯定,又能看到对崔洪因个人荣辱而产生误会进行的中肯回应,把真正的友情构架在为国做事这一点上,可谓是真朋友的诤言。二人的友情在的“答”与崔洪的“服”上达成共识并进而升华。“良友时时警发砥砺”成为正确择友的初衷和目标。

可见,在仕宦生活中,如果能遇到良友,那是何等的幸事。

(选自《学习时报》2018年7月18日,有删改)

注释:①郄诜:(qiè shēn)。②弹劾:(tán hé)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1.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小标题,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2.下面材料填在【甲】【乙】【丙】哪处合适?说说理由。

【材料】春秋时期晋国的赵宣子任用韩厥为司马,但韩厥按军法处死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却向大家说,你们可以恭贺我了,是我推荐了韩厥,他做了司马且能胜任其职。

3.结合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谈谈对古人择友观的看法。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019-01-22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文学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喻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尽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中国文学的使命。
B.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C.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D.中国文学对民族一直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定与导引作用。
2.下面对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B.引用论证,论证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对比论证,证明了岳飞、文天祥是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D.举例论证,证明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3.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组织全篇,第②③④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B.选文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C.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这种人格”指的是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高尚的人格。
D.第③段列举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刘禹锡和于谦,都属于事实论据。
2018-11-03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无知的乐趣》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好多人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也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然而,这种无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说博物学家在观察鸟类生活中并无乐趣将是荒谬的,他的乐趣是稳定的,几乎是一种理智的、缓慢沉重的消遣。
但我的无知并不局限于布谷鸟。它涉及所有上帝创造出来的东西,从太阳和月亮一直到花卉的名字。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我们并不会因为我们对一年四季的职司有足够的知识,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里,去找报春花,而在发现一株早开的报春花时就不那么高兴。我们也知道苹果树是在结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结果子之后开花的,但当五月份我们到一家果园去度假日时,这并不会减少我们对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惊讶。
蒙田告诉我们说,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糟到每次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有些时候,这样一种记忆力是一种苦恼。但坏的记忆力值得提一提的地方也并不见得比好的记忆力少。一个记忆力坏的人可以一辈子继续不断地阅读《天方夜谭》。
我带着新的惊讶了解到唱歌的布谷鸟是雄的而不是雌的。是的,我们不时地唤起自己并思考。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或已经用这种乐趣去换取教条的乐趣(这就是回答问题的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像乔伊特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选自《玫瑰树》, 作者:罗伯特·林德,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简要分析第②节中那位聪明的太太与作者双方观点的不同之处。
3.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列举了蒙田、乔伊特、苏格拉底等名人的事例,请你围绕文章观点,列举1~2个(句)中国名人的事例或名言,写几句阐述性的话。
4.罗伯特•林德是英国散文家,其作品立意奇特且发人深思,语言富有情趣和感染力。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任选一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2014-06-16更新 | 7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