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华民国的兴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 抗日烽火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15348497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
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
时间1927年1930年1938年
书摘【书摘1】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书摘2】……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书摘3】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1)根据【书摘1】,概述毛泽东创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时代背景。
(2)根据【书摘2】,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思想?其内涵是什么?
(3)根据【书摘3】及所学知识,为战胜日本,中共是如何改变“民众的无组织状态”的?
【知识点】 抗日烽火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1】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根据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简述与图①相关的会议名称及其历史意义。

(2)与图②相关的节日是              ,该节日相关的起始历史事件是           。结合所有知识,分析我军名称从图④到图⑤和图⑥变化的原因。

(3)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来,北京这座城市,除了图③,还见证了哪些重大事件?

(4)分析图①、图②、图③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9-07-09更新 | 10次组卷
非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松花江上》

材料二: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材料三:2013年9月,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的专著《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反响。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事件?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这一事件有何国际影响?
(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他们领导的军队分别担负哪一战场的“守土抗战之责任”?并各举一例取得胜利的重大战役。
(3)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说说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述“中国是不应该被遗忘的盟友”?
2019-10-20更新 | 15次组卷
非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材料一: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占卢沟桥通电》(1937.7.8)

材料三:(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95年来,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关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一事件?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该通电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概括该通电的核心主张,分析该主张实施的历史意义。       
(3)“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4)“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请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关史实印证这一观点。
2018-10-30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