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帮课堂】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学与练(人教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专题训练(十六) 简单机械实验探究
全国 八年级 专题练习 2024-05-22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力学

一、实验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实验题 | 适中(0.65)
真题
1. 用相同规格的钩码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前杠杆状态如图甲所示,应当向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呈水平状态;
(2)如图乙所示,在杠杆支点的左侧A点悬挂若干钩码,在支点的右侧悬挂1个钩码,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右边钩码的位置,都不能使杠杆呈水平。为使杠杆水平,可以通过________(只填一种可行的操作即可)来实现;
(3)调整后继续实验,从支点处缓慢向右移动钩码,直到杠杆再次呈水平,同时记录左、右两侧悬挂的钩码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
(4)杆秤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制成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如图丙所示某杆秤的0刻度距离提纽1cm,秤钩到提纽的水平距离为5cm,秤砣的质量为。则提纽右侧距离提纽5cm处的刻度值应为________kg。
实验题 | 适中(0.65)
2. 小新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已静止的杠杆,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调节,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2)多次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得到如下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可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
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11.0100.520
21.5101.015
32.0151.520
(3)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目的是___________
(4)如图丙所示的剪刀属于___________杠杆,工人师傅用该剪刀修剪树枝时,应把树枝放在剪刀的___________位置,树枝最容易被剪断(选填“A”“B”或“C”)。
2023-08-25更新 | 53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物理试题
3. 小飞用图甲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 N,杠杆上每一格长 10 cm.
实验次序阻力F2/N阻力臂l2/cm动力臂l1/cm动力F1/N
143330
2418302.4
347.5301.0

(1)为便于测量力臂,弹簧测力计应沿竖直方向拉杠杆,并使之在_______位置平衡 .其好处是____________
(2)保持F2l1不变而改变l2,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第1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放大图如图乙所示,则| F1=______N,此时杠杆的类型与_______(筷子/老虎钳)相同。
(3) 若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没有竖直拉动,而是有点斜着拉的,则其示数会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4) 第3次实验中,左侧最多可以悬挂_______N的钩码,弹簧测力计仍可以保持平衡。
2024-03-16更新 | 5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4. 如图,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每个钩码重均为0.5N,杠杆刻度均匀。

(1)挂钩码前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移动,此时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__
(2)某次实验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若两边钩码下方同时再加挂一个钩码,杠杆将 _____(选填字母);
A.仍在水平位置平衡
B.右端下降
C.左端下降
(3)如图丙所示,将弹簧测力计由1位置移动到2位置,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原因是 _____
(4)实验中需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目的是:___________
5.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所用钩码均相同,杠杆质量均匀,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1)实验前将杠杆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处于水平静止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 __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尝试在A点下方再加挂2个相同的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他可以将挂在B点的钩码向右移动 _____格;
(3)小刚同学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小明同学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 _____
(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情景:测力计水平拉动,杠杆水平平衡。该同学的设想 ____(选填“符合”或“不符合”)实际;
(5)实验中,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多次实验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__
2024-03-11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实验题 | 较易(0.85)
真题
6. 提高机械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一组同学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物体的重力

提升的高度

拉力

绳端移动的距离

机械效率

1

2

0.1

1

0.3

66.7%

2

3

0.1

1.4

0.3

71.4%

3

4

0.1

1.8

0.3

4

4

0.2

1.8

0.6

74.1%

(1)实验中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_(选填“匀速”或“加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计算出第3组实验的有用功______J,机械效率是______(结果精确到0.1%);
(3)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物体时,被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选填“越高”或“越低”或“不变”);分析比较第3、4次实验数据可得,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2023-06-19更新 | 78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物理试题
7. 如图是智慧小组“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1

0.1

0.6

0.3

55.6%

2

2

0.1

1.0

0.3

66.7%

3

4

0.1

1.8

0.3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_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_________,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F的功率为_________W;
(5)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1N、2N、4N的物体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填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
(6)若动滑轮的自重为0.5N,则第一次实验中,克服绳重以及摩擦做的功为_________J;
(7)若动滑轮的自重为0.5N,则额外功中克服重及摩擦做的功的占比将_________(不变、变小);
(8)若想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3)(5)中的方法请你给两个小组提出一个建议_________

8. 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

实验次序

钩码重/N

钩码上升的高度/m

绳端的拉力/N

绳端移动的距离/m

机械效率

1

4

0.1

2.7

0.2

74%

2

4

0.1

1.8

0.3

74%

3

8

0.1

3.1

0.3

86%

4

8

0.1

2.5

(1)实验中应沿______________方向缓慢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时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_(正确/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到_______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3)用图丁装置进行实验,得出表中第4次实验数据,则表中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
(4)通过比较______(填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绕法无关 ;
(5)比较3和4 两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___________有关。
9. 小景同学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

次数

钩码重

(N)

钩码上升的

高度(m)

绳端的拉力

(N)

绳端移动的距

离(m)

机械效率

1

4

0.1

2.7

0.2

74%

2

4

0.1

1.8

0.3

74%

3

8

0.1

3.1

0.3

86%

4

8

0.1

2.5

0.4

80%

(1)小景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她没有考虑到__________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2)通过比较__________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股数无关;(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3)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