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物理综合库 > 力学 > 简单机械及机械效率 > 机械效率 >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
题型:实验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69 题号:7379699
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计数.
(2)第1次实验测得机械效率为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实验是用_____图做的.(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4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既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
(5)分析第4、5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_____

相似题推荐

实验题 | 较难 (0.4)
【推荐1】下图为“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所用的装置,每个钩码总重2N,每个滑轮等重均为0.7N,测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123456
对应装置
钩码重244446
钩码上升高度0.10.10.10.1
绳端拉力F/N1.01.61.21.51.72.0
绳端移动距离s/m0.30.30.50.40.30.8
机械效率66.783.366.778.475.0
(1)若不计绳重,则钩码静止时,甲图中的拉力是__________N;
(2)为了准确测出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竖直向上__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
(3)戊装置比乙装置多使用一个滑轮,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
(4)第3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到0.1%)。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6次实验是用__________图装置完成的实验;
(5)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时,克服物重所做的有用功变__________(选填“多”或“少”);
(6)通过第2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
(7)若不计绳重,第5次实验中克服摩擦所做的额外功为__________
2022-07-17更新 | 181次组卷
实验题 | 较难 (0.4)
【推荐2】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_____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组某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他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_____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3)用丁图装置进行实验,得出表中第4次实验数据,请将表中空白的两个数据填写完整;

实验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2.7

0.2

74%

2

4

0.1

1.8

0.3

74%

3

8

0.1

3.1

0.3

86%

4

8

0.1

2.5

______

______

(4)通过比较_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5)通过比较_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_(填“高”或“低”)。
2022-11-25更新 | 119次组卷
【推荐3】许多物理实验中都用到弹簧测力计,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除了要规范操作外,还要掌握好读数的时机:

 

(1)在用图甲所示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要在测力计______时读数;用如图乙所示装置估测大气压值时,要在注射器筒______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用如图丙所示装置测出木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要在拉动木块沿水平方向做____运动时读数,根据_____ 的知识可知,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图乙估测大气压值实验中,如果所用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10N,注射器活塞的横截面积为0.5cm2,则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出大气压的大小(设大气压强约为1.0×105Pa);
(3)如图丁所示,利用已调零的圆筒测力计测得物体的重力为G,则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______G
(4)如图戊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先在杠杆两侧挂钩码进行实验探究,再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继续探究,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______
A.便于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
B.便于提供不同方向的拉力
C.便于正确认识力臂
D.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2022-04-15更新 | 4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