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生活中常见化合物 > 酸和碱 > 酸的化学性质 > 酸的通性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16147634
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①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能是Na2SO4______________三种物质共同存在。
②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_______两种物质。
③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④丁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查阅资料】
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1与强碱NaOH溶液(NaOH和H2O)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1O2)和一种单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乙同学实验取反应后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猜想②成立
丙同学实验另取反应后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_______溶液溶液变_______猜想③成立
【总结反思】
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自己的猜想④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②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_______。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③成立。
【知识拓展】
①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_______。(填“能”或“不能”)
②请根据实验后的总结反思写出乙同学的实验中铝与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相似题推荐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1】为完成“研究钢铁防护的方法”的实践性作业,学习小组查得资料:钢铁膜化处理是钢铁防护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在钢铁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保护膜。检验膜的抗腐蚀性能要做“滴铜实验”,即往钢铁表面滴加含硫酸铜的腐蚀剂,60秒后钢铁表面才出现红色物质,表明抗腐蚀性能达标,且越迟出现红色物质的越好。请和小组同学使用某种膜化剂开展如下项目式研究。
任务一:验证膜的抗腐蚀性能
【实验1】将有膜化和未膜化的薄钢片分别进行滴铜实验,有膜化的薄钢片出现红色物质的时间明显推迟。
(1)出现红色物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有膜化的薄钢片出现红色物质的时间明显推迟,其原因是______
任务二:探究膜化条件对膜层外观的影响
【实验2】其他条件相同时,将薄钢片放入pH=3、不同温度的膜化剂中浸泡20分钟,观察钢片表面形成的膜层外观。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50607080
膜层外观粗糙致密、均匀致密、均匀粗糙
【实验3】已知pH≥3.5时,膜化剂不稳定。其他条件相同时,将薄钢片放入60℃、不同pH的膜化剂中浸泡20分钟,观察钢片表面形成的膜层外观。结果如下表所示:
pH1.52.02.53.0
膜层外观易脱落粗糙致密、均匀致密、均匀

(3)实验3的目的是______
(4)根据实验2、实验3的结果,膜层外观符合要求的温度、pH的范围依次为______
任务三:确定抗腐蚀性能较好的膜化条件
【实验4】依次选取实验2、实验3膜层外观符合要求的钢片进行对比实验,分别确定适宜的温度、pH。
(5)实验4中,确定适宜温度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任务四:实践反思,迁移运用
(6)相较于钢铁膜化处理,铝制品本身就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该小组同学将一片未经打磨的铝片放入烧瓶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连接压强传感器(如下图所示)。请在图F中绘制整个反应过程中瓶内气体压强的变化趋势。

2024-04-18更新 | 81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2】如图,向A-E五支盛有不同药品的试管中分别滴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A-E试管滴加稀硫酸的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的是________(填试管序号),要证明该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后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以下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方案序号)。
A.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B.滴入CuCl2溶液无蓝色沉淀出现
C.测得试管中溶液的pH小于7
(3)滴完稀硫酸后,将A、E试管内全部物质倒入废液缸1中,观察到液体中产生气泡,并且白色沉淀增多,则试管E加入稀硫酸后所得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滴加稀硫酸后,将C、D试管内全部物质倒入废液缸2中,为了研究废液2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同学们展开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探究思路】:废液2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只需选合适的试剂证明可能有的溶质即可。
【实验方案】:取少量废液2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将产生的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了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色。
【交流思考】小风得出结论:废液2中还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小华指出了小风结论中存在错误,理由是________
【得出结论】小风和小华合作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补充实验,取少量③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既可以通过产生的实验现象确定废液2中的溶质成分。
2023-12-12更新 | 102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3】教科书上册141页第10题:将一个用粗铜丝绕成的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图1),火焰很快就熄灭了。你认为火焰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验证时,意外观察到以下现象:
I、将螺旋状铜丝置于蜡烛火焰的外焰处加热(图2),发现铜丝变黑并有少量黑烟产生;
Ⅱ、将变黑的铜丝移至蜡烛火焰的内焰处加热(图3),发现内焰处的铜丝由黑色变为亮红色,铜丝的其余部分仍然为黑色。
【提出问题】
1.实验I铜丝上黑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2.实验Ⅱ内焰处铜丝由黑色变为亮红色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实验I铜丝上黑色固体的成分:猜想一、CuO:猜想二、C:猜想三、______
2.实验Ⅱ内焰处的石蜡蒸气与铜丝上的黑色固体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
①将实验I中变黑的铜丝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重复多次铜丝变红,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溶液中出现黑色固体悬浮物CuO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②分离出①中的黑色固体悬浮物,灼烧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①②得出结论:猜想______成立。(填“一”、“二”或“三”)
③取适量石蜡于试管中______,将加热变黑的铜丝趁热伸入试管中变黑的铜丝出现亮红色【猜想与假设】2成立
【反思与评价】
有同学提出质疑:实验Ⅱ内焰处的铜丝由黑色变为亮红色的原因不止一种。请你写出一种其它可能的原因:______
2021-11-30更新 | 6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