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 质量守恒定律 >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 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组成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21403917
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进行探究。
探究一: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
【进行实验】利用传感器测量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时,含量(体积分数)的变化。

含量含量
蜡烛点燃前
蜡烛熄灭后
探究二:影响蜡烛燃烧速率的因素。
取起始烛芯高度相同,蜡烛直径、烛芯棉线股数不同的蜡烛在空气中点燃,测定每小时蜡烛燃烧减少的质量。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蜡烛直径/cm烛芯棉线股数/股每小时蜡烛燃烧减少质量/g
23211.5
4324.97
6183.04
6253.29
6323.77
6425.10
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一,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后含量________,由此可推测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若蜡烛熄灭后,将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倒入容器中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同学们收集一瓶的混合气体,放入点燃的蜡烛,观察到蜡烛能继续燃烧。说明探究一中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浓度过低B.浓度过高

(3)探究二,实验Ⅰ中蜡烛燃烧每小时减少的质量比实验Ⅱ高的原因是________
(4)依据实验Ⅲ~Ⅵ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探究蜡烛直径对蜡烛燃烧速率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填序号)。
(6)依据探究二实验,除了烛芯棉线股数和蜡烛直径,影响蜡烛燃烧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相似题推荐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1】镁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实验室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镁条表面常呈现灰黑色。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其组成,收集了镁条表面的灰黑色物质,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灰黑色物质受热易分解,产物均为氧化物。
【提出问题】灰黑色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灰黑色物质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或水蒸气等物质反应生成的,所以灰黑色物质中除了镁元素可能还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小明同学认为灰黑色物质中不会含有氮元素,原因是______
【进行实验】为了检验灰黑色物质中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同学们按图1所示方案进行了实验。

取少量烘干过的灰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到______,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观察到______,说明有水生成。由此证明灰黑色物质中除了镁元素还含有碳、氢、氧元素。
【拓展探究】(1)已知2NaOH+CO2=X+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小强认为灰黑色物质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有关,他用图2装置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近一周的观察,发现镁条表面一直无变化,证明灰黑色物质的形成与空气中的______(填化学式)有关。
(2)小颖同学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将镁条打磨成光亮的银白色后,点燃,迅速伸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远大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小组同学经讨论分析后认为“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的原因是______
2021-12-07更新 | 77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2】实验室新购进一批导线。标签显示导线外皮是聚氯乙烯(一种塑料)。同学们想对这批导线的外皮进行探究。
初步认识:
(1)聚氯乙烯属于_______材料。(填字母)
A.无机材料B.合成材料C.复合材料

实验探究:
取一小块导线外皮,点燃。闻到刺激性气味,同学们想了解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于是进行探究。
活动一:探究聚氯乙烯在充足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
①聚氯乙烯由C、H、Cl三种元素组成;
②无水CuSO4遇水由白变蓝;
③碱石灰为NaOH和CaO固体的混合物;
④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
   
【实验方案】称取125g导线外皮碎屑样品,利用上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点燃酒精灯前先通干燥的氧气,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加热,使样品在装置A中燃烧,熄灭酒精灯,完全燃烧后,继续通入干燥的氧气直至装置完全冷却。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黄绿色气体。(假设气体产物均完全被吸收)
【实验分析】
(2)点燃酒精灯前,先通干燥的氧气目的是_______
(3)装置B中出现_______现象,证明聚氯乙烯完全燃烧生成了水。C、D中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聚氯乙烯完全燃烧还产生了_______。写出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4)下列有关上述探究活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装置B、C顺序不可颠倒,否则无法检验产生的H2O
B.将装置C中液体换作NaHCO3溶液,对实验结论无影响
C.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D,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D装置中剩余液体的成分很好奇。他们将装置D中的混合物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活动二:探究反应后装置D中所得滤液的成分
老师提示:D中所得滤液中不含NaHCO3
(5)同学们根据提示,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步骤1:取D中所得滤液适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溶液_______装置D的滤液中含有Na2CO3_______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液体中加入少量
的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D的滤液中可能还含有NaOH,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测定12.5克聚氯乙烯完全燃烧生成的HCl气体的质量
(6)实验结束后,将装置C中所得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沉淀2.87克,试计算产生的氯化氢气体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2023-06-04更新 | 129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小明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1),该反应的化学力程式是______。实验结束,他发现镁粉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为了弄清黄色固体的成分,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①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固体。
②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设计实验】小明用图2所示的实验(部分操作没有画出),验证黄色固体为,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_______黄色固体为

【交流与思考】小明发现久置的镁条上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这层灰黑色的外衣是什么物质呢?他叫来了小亮、小红一起进行了实验探究:
【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
小亮认为可能是
小红认为可能是
小红认为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
【查阅资料2】①受热分解产生两种氧化物。
受热分解产生三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小亮进行实验(见图3),发现试管口有液滴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试管内生成白色固体。
【实验分析】实验后,小亮认为小红的猜想也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反思】要验证小亮的猜想,实际上只需证明灰黑色“外衣”的形成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即可。为了证明这一猜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和___________
   
2020-03-27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