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 质量守恒定律 >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 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组成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21672892
人被蚊虫叮咬时,蚊虫向人的皮肤“注射”了“蚁酸”,使叮咬处红肿痛痒。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蚁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甲酸,化学式为;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且生成物都为氧化物。
【实验探究】
(1)甲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
(2)小亮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_____元素,推测出蚁酸分解生成的氧化物之一是
(3)小宏同学对蚁酸分解生成的其它氧化物提出猜想:
猜想一、生成_____
猜想二、生成
猜想三、生成
(4)小组同学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实验装置进行验证,其中图乙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气体。

实验过程中,装置甲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一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若猜想二成立,则装置丙中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若猜想三成立,则装置甲中_____;装置丁中_____。(填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
(5)从环保角度分析,该装置存在的明显不足是_____

相似题推荐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1】古代铁匠常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中急速冷却,以增加铁器的硬度,此法称为“淬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以探究铁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后的产物(注:夹持仪器已省略)。

【查阅资料1】常温下没有氧气存在时,铁与水几乎不反应,但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生成一种固体和一种气体。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
(2)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猜测I:氧气;猜测II:二氧化硫;猜测III:氢气
小红认为不需要做实验就可以排除猜想II,她的理由是____
【实验验证】如图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后,灰黑色的铁粉逐渐全部变黑,把导气管放入肥皂水中,吹出的肥皂泡上升飘到空中,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听到的爆鸣声,说明燃烧产生___
(3)探究玻璃管中剩余黑色固体的成分?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铁的一种氧化物”。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中还可能含有“剩余的铁”。
【查阅资料2】
①铁的氧化物有三种:FeO、Fe2O3、Fe3O4,其中仅有Fe2O3为红棕色,FeO、Fe3O4均为黑色,但FeO一接触到空气会立即变成红棕色。
②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将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倒出,平铺于白纸上黑色固体不变色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_____
②取少许上述黑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____黑色固体中一定有铁和四氧化三铁
【实验结论】铁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024-02-20更新 | 43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2】某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产生一种俗称水煤气的气体燃料(其中不含甲烷等物质),为探究水煤气的成分,该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反应物中含有C、H、O三种元素,水煤气中可能含有H2、CO、CO2中的两种或三种,则水煤气的成分可能为:
猜想1:H2、CO;猜想2:______;猜想3:H2、CO、CO2
【实验探究】同学们为探究水煤气的成分,设计了如图1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①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结果分析】
(2)①观察到______时,证明水煤气中存在CO2,请写出C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证明水煤气中存在CO。
③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证明水煤气中存在H2
【实验结论】猜想3正确。
【交流反思】
(3)有同学提出浓硫酸在该实验中没有作用,可以删去,立刻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你认为反对的理由是______
某同学用大烧杯将高低2支燃烧的蜡烛(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如图2)罩住,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经查阅资料获知,蜡烛熄灭的原因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无关。
(4)甲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无色酚酞遇石灰水变为红色,遇碳酸钙不变色),点燃蜡烛,用大烧杯罩住。一段时间后,烧杯内上部的滤纸先褪色,说明此时高蜡烛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比低蜡烛附近的浓度_____(填“高”或“低”)。

(5)乙同学使用传感器测得密闭装置内蜡烛从开始燃烧到熄灭后的过程中(80s时蜡烛熄灭),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3,结合已有知识和上述实验分析,实验中,蜡烛完全熄灭后瓶内含有的气体有______(至少填三种)。
2023-12-13更新 | 64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3】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碳酸钠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且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一: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做出猜想】
(1)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___________元素,做出如下猜想:
①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②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③产生的气体为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mL碳酸钠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图一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①成立。

(2)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C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不能作为A中有氢气产生的的依据。其原因是___________
探究二: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镁与水缓慢反应产生氢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含有Na+外,还有OH-
【做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某一种离子促进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二所示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到D、F中缓慢产生气泡,E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Na+与OH-不能促进镁与水反应,而可以加快镁和水的反应。
(3)D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试剂X是___________
探究三: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
(5)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根据实验现象可说明白色沉淀中有Mg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2023-03-20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