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 质量守恒定律 >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 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组成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444 题号:7839333
化学兴趣小组探究金属的性质时,将一段去除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静置,发现试管中有灰白色沉淀。写出产生气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猜想假设】①小华认为灰白色沉淀为碳酸镁(MgCO3),其他同学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小华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宇认为由于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灰白色沉淀为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镁固体。
③小彤认为灰白色沉淀为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现象 结论
①取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加入适量的氯化镁固体氯化镁固体__(选填“溶解”或“不溶解”) 小宇猜想错误
②取适量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盐酸中没有气泡冒出 小彤猜想错误

基于以上探究与分析,原有猜想均遭到了否定。
【查阅资料】
HCl+AgNO3═HNO3+AgCl↓,AgCl是一种白色沉淀。氯化氢是酸性气体,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进行分析:
【实验探究2】
他们又另取灰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将蘸有硝酸银溶液的玻璃棒伸入试管内,玻璃棒上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证明产生了__气体。如何检验这种气体_______(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得知,足量的镁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且碱性逐步增强的过程,从而生成了碱式氯化镁沉淀。据文献介绍,碱式氯化镁存在多种组成结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Mgx(OH)yClz•mH2O(其中2x﹣y﹣z=0,0≤m≤6)。
【反思拓展】
(1)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为了不让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镁条的用量_______
(2)铁片和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的现象也不相同,据此推测出铁的活动性比铜_____

相似题推荐

科学探究题 | 困难 (0.15)
【推荐1】铁、铜的氧化物能与氢气、一氧化碳和氨气(NH3)等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反应生成金属单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进行系列探究。
(一)探究氨气(NH3)与氧化铜的反应
【资料一】
①实验室常用浓氨水和生石灰混合的方法制取氨气:CaO+NH3·H2O=Ca(OH)2+NH3↑。
②碱石灰和浓硫酸是常用的干燥剂,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
③Cu2O是一种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
Cu和硫酸不反应。

(1)小组同学按图设计组装好仪器,装入药品前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
(2)A中烧瓶内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3)C中玻璃管内氨气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铜、水和一种气体单质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反应过程中氨气也可能将氧化铜还原为Cu2O。反应一段时间后,C中固体全部变为红色,取反应后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溶液呈_______,说明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该红色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
(4)气体X的密度和空气接近,难溶于水,上图D处欲用下图装置①②③收集较纯净的气体X并测其体积,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

(二)探究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
【资料二】
①Fe2O3·xH2O在温度为110℃时分解为Fe2O3和H2O,FeCO3在282℃时分解为FeO和CO2
②温度高于500℃时铁的氧化物才能被CO还原。
③用CO还原Fe2O3炼铁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3Fe2O3+CO2Fe3O4+CO2
阶段2:Fe3O4+CO3FeO+CO2
阶段3:FeO+COFe+CO2
(5)已知铁锈的成分为Fe2O3·xH2O和FeCO3,由此可知:铁生锈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水和___都参与了反应。
(6)小组同学将铁锈在300℃热分解的产物继续分阶段升温,通入CO还原铁的氧化物。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E点固体的成分是____,G点固体的成分是____
计算图中G点对应的a的值,写出计算过程____

(7)金属矿物资源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可以采取____的措施。
2021-01-26更新 | 336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困难 (0.15)
【推荐2】小华将浸泡过硫酸铜溶液后晾干所得的蓝色滤纸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观察到滤纸并不会立即燃烧,而是由蓝变白后才燃烧。他好奇地发现在燃烧后的灰烬中有少量红色固体,于是进行多次重复试验,收集到一定量的红色固体后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产生的?
【查阅资料】①蓝色CuSO4•5H2O在200℃左右失水生成白色CuSO4,CuSO4在500℃左右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非金属化合物A。
②温度超过1000℃,CuO会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发生如下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提出猜想】猜想I:红色固体是Cu:猜想Ⅱ:红色固体是Cu2O;猜想Ⅲ:红色固体是____
【实验探究】操作1:取少量红色固体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红色固体出现变黑现象。操作2: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无色。
【得出结论】操作1证明猜想____不能成立。操作2证明猜想____也不能成立。
由此确定,红色固体是____
【拓展反思】
(1)经过晾干的硫酸铜蓝色滤纸放在火焰上不能立即燃烧,是因为____
(2)滤纸主要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红色固体应该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或一氧化碳与CuO发生反应的结果。其中,一氧化碳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若CuSO4受热分解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则A的化学式为____
(4)我国古代采用煅烧绿矾法制硫酸。若在空气中进行煅烧,可发生的反应之一是4FeSO4+O22X+4A,则X的化学式为____,X的主要用途是____(写一条)。
2019-04-26更新 | 576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困难 (0.15)
【推荐3】探究乙醇(俗名酒精,化学式为C2H5OH)的元素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①工业酒精(含少量水)可作酒精灯的燃料
②101.3kPa时,酒精的沸点为78.5℃
③酒精灯灯芯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素【(C6H10O5)n】
④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蓝色
【实验1】进行如图甲实验

(1)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白雾,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变蓝,可推理出乙醇中一定含_____元素;从选取原料的角度分析:此步骤设计的不足之处是_____
(2)若步骤2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_____;从选取原料的角度分析:此步骤设计的不足之处是_____
【实验2】进行如图乙实验

(3)实验前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
(4)步骤2瓶内壁出现白雾,由此_____(填“能”或“不能”)肯定该白雾即是水。
(5)步骤3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由此推理出乙醇中一定含_____元素。
【实验3】进行如图丙实验

(6)利用图丙实验的数据,可推算出乙醇的元素组成。若将69g无水乙醇点燃,采集到如下数据:二氧化碳88g和水81g,则该反应中乙醇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2021-01-31更新 | 6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