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人民解放战争 > 走向战略进攻 >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051766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村广泛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农民的迫切要求。这一政策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20 世纪 50 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 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新中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两个事件。一个是战争方式, 其结果是东北仍然是中国人的,未受侵犯,中国的国际威信由此大为提高。一个是会议协 商,它促使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

——摘编自《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 年)》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朝鲜为焦点”的事件对新中国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表

类别粮食棉花棉纱棉布
1952年产量3278.4亿斤2608万担362万件38.3亿米
比1949年增长44.8%193%100%103%

                                               ——摘编自林蕴晖著《凯歌行进的时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回答2点)
(4)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第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

材料四: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四,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
(2)材料二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在什么地方?与图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图三的会议召开的意义。图四会议把哪一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材料三中“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具体指的是什么道路?
(4)根据材料四,指出1947年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结果。
(5)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2022-12-28更新 | 1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

——《百年中国》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材料三: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调动地主阶级的抗日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新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大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

——摘编自牛永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策略浅析》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举出一例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名称。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土地政策是什么?解放战争时期,调整后的土地政策又是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是图上哪一时间段(答数字序号)?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3-03-21更新 | 5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认识到农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适应国情发展变化不断探索。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时间时期重要文件主要内容
1921年—1927年建党初和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政治、经济上打击地主;建立农民武装;普及政治宣传;废苛捐;文化运动;合作社运动。
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法》没收地主、富农、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地主应普遍的A,不得抗不实行,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
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B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材料二   毛泽东在当时就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当时苏区流传这样一首诗“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形成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人弱点。速战速决等战略战术思想。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解决了红军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战胜强大敌人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杰出贡献。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表格中A、B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红军反“围剿”斗争中,红军是如何解决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战胜强大敌人这一问题的。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时期,说明农民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的贡献。(要求:条理清晰、叙事明白、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2024-05-20更新 | 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