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49 题号:1055388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取静集》《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请你和九年级二班的同学们展开一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题式探究性学习吧!
【摆脱危机的探索】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19271月开始,毛泽东考察了湘潭、潮乡等五县,行程七百公里,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打倒土豪劣坤,完成民主革命”。……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并把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把中国农民当作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领导农民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龚云《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


【工业建设的探索】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时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
进出口总额合计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62.4469.3990.1681.6077.00
其中:苏联47.8248.0768.0257.91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18.4815.3319.6427.0527.50
其中:西方国家7.085.017.426.6911.37

【改革开放的探索】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在理论上做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4)根据材料四,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2023-05-18更新 | 113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展了怎样的自救行动?

材料二   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产生了何种新认识?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指什么?

材料三   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湖北军政府


(3)结合如图指出孙中山“医国”取得的主要成果。

材料四   “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此共和之福,非共和之罪了,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

——1917年孙中山广州演讲


(4)孙中山认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此共和之福”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一背景下,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产生了什么新认识?由此他们发起了怎样的革新运动?
(5)回首中国的屈辱史和探索史,你有何感悟?
2020-02-10更新 | 54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示意图,首先完成相应的填空。
AB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要适当概括。)

材料三: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变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
(4)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c)民主与科学(d)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口号和主张相对应的的事件名称。
A.B.C.D.
2019-12-19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