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 题号:10980393
无论古今中外,改革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95年至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简单的民族情绪。

——摘自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曲折又完整,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王光波著《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达9.5%,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8%增至15%左右。即便近五年增速放缓,经济依然年均增长7.1%,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2018年4月9日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失败”指的是什么?“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在中国后来转化成了怎样的实际行动?这一行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对哪个历史事件的评价?“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指的是什么?
(3)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写出“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一例。材料三中哪句话能够印证中国经济“深刻影响了世界”?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开始了近代化早期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封建统治发发可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官僚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求强”"求富"的运动。经过30多年的努力,洋务运动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这是近代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变革。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危急形势下的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从而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材料三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变革前,也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圈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他(指康有为)虽然能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这一明显的事实。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天真地相信在皇帝的支援下,能克服一切困难。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摘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更: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谈谈你对画线部分“从而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三,分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面临的难题。概括中国在这次政治变革中的近代化措施。
(3)综上所述,你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有何异同点?
2023-10-09更新 | 4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三   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中的农民战争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场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
(2)与材料中提到的“第一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举出一例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3)材料中的“改良主义”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改良运动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结论?
2023-10-26更新 | 1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19世纪,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带着屈辱、彷徨和困惑堕入近代社会。面对国家危亡,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也从未停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五: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此次变法在哪一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谁窃取了?
(4)材料四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运动中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在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10-01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