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1 题号:11744876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他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年级(3)班的同学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了总结学习。
【资料回放】

材料一:“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1)材料一中,孙中山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生涯走上革命道路,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 (列举两个即可) 。
【知识辩论】
(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故以有名于世者,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材料二 辛亥革命…给予孔子儒学以巨大的冲击。但是…袁世凯宣布“整饬纲纪”,恢复学校“祀孔”“读经”,须布《祭孔告令》,声称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一时尊孔复辟,甚嚣尘上…围此,“佛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

材料三 这场运动,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而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1)材料一认为“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造新国民”,近代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那一历史事件?“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019-06-20更新 | 9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自救运动”的名称。根据材料指出该运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孙中山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运动的指导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并概括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020-12-26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近代中国饱受外来欺凌,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经历了无数的战火与屈辱。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步入近代。随后的100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最先用炮口逼迫中国签订哪一“城下之盟”?如何理解当时“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材料二   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鸿章等人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举一例说明李鸿章等洋务派为改变中国“独火器万不能及”进行的探索实践。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万—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材料四认为孙中山一生追求实现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哪一历史事件推翻了清朝统治?
2023-08-21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