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8 题号:1204404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请回答: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
(2)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请回答:“此事”指什么?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3)《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1920年)》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请回答:在新文化运动中,谁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做法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01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1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12月23日,在重庆召开了中、美、英三国军事代表会议,讨论了有关对日作战问题,并确定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总司令,成立三国代表组成的联合作战参谋部,由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据张殿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摘编

材料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背景链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速对外扩张,发动了侵华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有为”领导了哪一场变法?写出该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
(2)材料一中的“孙中山”领导了哪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举一例)
(3)材料二中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事变后发表的?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国共两党英勇抗日的战例。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探求生存之路的过程中领导力量变化的特点。
2018-02-07更新 | 9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探索史,中国的各个阶级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探索,希望能够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振兴。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的利器,欲学习外国的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主张向西方学习什么?为此他领导了什么运动?
(2)材料一中的运动失败后,材料二中的运动主张转向学习什么方面?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一阶段历史拟定一个主题。
2023-11-24更新 | 1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随着一系列民族创痛事件的接续发生,中华民族开始走出被动状态,实现初步的群体觉醒。其标志性事件是两大群体的出现,即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两大觉醒群体眼中,中华民族的落后不仅表现在器物技术层面,也表现在社会制度甚至思想文化层面。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的学生也开始罢课支持北京学生运动,工商界亦起而加入,分别举行罢工和罢市,实现了“三罢”,航运、码头、铁路等部门工人加入其中。该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思想的伟大觉醒。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史教科书中使用“中华民族”概念占据主流地位,“用汉族、种族、人种等概念来指代中华民族的现象越来越少”……“中华民族”迅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突出主题。

——摘编自张可荣、刘亦汝《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近代中华民族觉醒与共同体意识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中华民族“开始走出被动状态”的历史背景,并列出“群体觉醒”的表现。相较于以往的救亡图存运动,概括五四运动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概念占据主流地位的主要原因。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2024-04-05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