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234230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君主立宪”是哪一场运动的政治目标?在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的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材料二 1919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这场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有怎样的地位?“这场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材料三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

——《百年中国》解说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21年为什么是“全新时代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道路?

材料四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又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哪一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综合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想?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一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一……“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材料三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的史实共同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据材料三,第三期中国人开展的探索是什么?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趋势是什么?
(5)材料四中确定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会议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哪些伟大实践?
2018-06-11更新 | 9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探索史、救亡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材料三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四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从材料一李鸿章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进行的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什么史实最能说明“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2)材料二中《时务报》等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请举出戊戌变法中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
(3)材料三所听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 “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做“黑暗依旧”?
(4)材料四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请写出一位“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局限性。
2023-10-06更新 | 2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常州乡土资料中的有关史实

材料一1870年,盛宣怀协助李鸿章办洋务,受到李的赏识,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级。1872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李鸿章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业轮船招商局。1875年李鸿章又委盛办理湖北煤铁矿务。1879年盛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这是交通大学的前身,授太常寺少卿衔(清政府官职)。1898年,盛给友人写信,认为康梁之事,求治太急,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盛宣怀传》

材料二:1915年,刘国钓抓住机会,投资一万元与人合资,在常州建立一百台木机的大纶机器织布厂。1931年11月,在《武进商报》发表《土纱救国计划》,向政府作抗战条陈。1937年9月,他为半生心血横遭战祸而潸然泪下,成公司员工分散在汉口、上海、常州三处惨淡经营。1951年,为抗美援朝,成公司捐献50亿元(旧人民币),先生个人捐献2.65亿元,折算可购战斗机3架半。

——摘编自《刘国钧文集·传记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宣怀主要参与了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哪重大历史事件?从材料中提取一句话来说明李鸿章等人创办这些企业的初衷。

(2)材料一中,“康梁之事”所指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求治太急”是该事件失败的主要原因吗?为什么?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15年,刘国钧抓住机会”中的“机会”是指什么?1937年,使刘国钧“半生心血横遭战祸”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盛宣怀与刘国钧所创办的企业在性质上的差异,并评价他们的历史活动。

2019-01-23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