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人民政权的巩固 > 土地改革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643 题号:1239882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民生活的历史照片:

(1)请指出以上历史照片拍摄时间的先后顺序。
     】——【     】——【     】——【     
材料二:如图,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

(2)“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这副农家对联体现了以上示意图中A、D两个时期什么土地政策?“当年”和“今岁”的两次“分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地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胡锦涛
(3)材料三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什么?你为现阶段为实现这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96%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率先在哪个地方试行?
【历史照进现实:谈感悟】

材料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6)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19-06-11更新 | 4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撑破肚皮吃饱饭,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这导致了“共产风”盛行,劳动纪律废弛,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材料三:“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图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第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一事件是在哪一法律文献的指导下进行的?
(2)图二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取的主要方式?图1到图2反映了建国后我国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图三(结合材料三)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推行了什么制度?首先在哪里试点?
(4)材料二反映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哪一失误?与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哪一失误?
(5)综合以上材料,对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2023-04-29更新 | 7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图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图一: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地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封建制度下人身对土地的依附,给予人身自由。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图二:1978年Ⅰ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5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194万吨。我国农业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


(1)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信息点四:
(3)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019-06-24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